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19 09:45:05瀏覽2692|回應1|推薦6 | |
書名:雍正 勤政的皇帝.傳奇的一生 清朝的那些事兒中有三大懸案:太后下嫁、順治出家及雍正奪嫡,孝莊太后(大玉兒)為何下嫁攝政王多爾袞,順治為何至五台山出家,這兩案雖奇,但不若雍正兄弟鬩牆、爭奪皇位的懸疑詭譎。 民間傳說,康熙喝了一碗雍正送上來的人參湯後便不起,雍正假造康熙遺詔,「傳位十四子」被改為「傳位于四子」,以不正當的手段奪權,遂有「謀父」之說。其實,康熙駕薨日,雍正被指派去祭天,未能隨侍在側,後來才受末命而即位,雖然遺詔是後來才補寫的,但有滿、漢文兩種版本,以滿文為主,且阿哥的稱謂應是「皇四子」,若是竄改則為「傳位皇于四子」,語義不通,所謂謀害康熙、假造遺詔乃是《大義覺迷錄》的記載,與史料有出入。 民間咸信,雍正繼位後軟禁同母的皇十四子允禵,生母烏雅氏不滿撞鐵柱而死,「逼母」之說甚囂塵上。雖然雍正與生母烏雅氏不和,《大義覺迷錄》所指情事,史料無從證明其真偽,其母也許是病死、氣死或自殺,但與雍正有關,但不能據以說明皇位之非法取得。 民間認為,雍正是個「弒兄」、「屠弟」的 民間盛傳,功臣隆科多、年羹堯知道太多繼位的秘辛,最後沒有落得好下場,有「誅忠」之說。其實,雍正有著「喜怒不定」的性格,為了確保百分之百的皇權,他極力排除想要分享皇權及不聽皇命的人,當然協助繼位有功的大臣也不例外,年羹堯後來自盡,隆科多關到死,這正說明「伴君如伴虎」的險惡。其實,當皇帝的就要有冷酷無情的人格特質,漢景帝不也是腰斬晁錯、殺了周亞夫,無毒不丈夫是千古顛撲不倒的王道,這與後人指其為「狡兔死、走狗烹」實有差距。 民間流傳,雍正為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所殺,並劫走其首。其實稗官野史的記載只是為了渲洩民族情仇,並無史料根據。雍正在位13年突然過世,可以推因為過勞死,或者是鉛中毒而死。雍正以45歲之較高齡即位,朝乾夕惕,銳志改革,每日辛勞硃批奏摺,常至二三鼓,過勞應該是其遠因。同時,雍正是個迷信的君王,對於道士煉丹養生有極濃厚的興趣,服用過多的丹丸膏散後,應是暴斃之近因。 雍正除了上述耳熟能詳的負面評價外,回歸歷史,其實他是個勤政的皇帝,上任後以剛猛的手段,剛毅的個性,希望給時人「雍正改元,政治一新」的好氣象。創設軍機處,成為最高權力機關,以統攬大權,有效貫徹君命;推動密奏制度,直接與各大臣書信聯絡,掌握輿情及情資,間接也促進行政效率;為了避免皇子爭位的故事重演,以儲位密建方式,進一步鞏固皇權的領導地位。當然他的硃批字數更驚人,超過千萬字,最有名的批示是「朕就是這樣漢子,朕就是這樣秉性,朕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雍正最為人民稱頌的改革為「火耗歸公」、「攤丁入畝」,人民在繳稅用碎銀,地方官員徵收後鑄成官銀,在熔煉過程中有些雜質被燒燬,這筆耗損稱為「火耗」,都是由人民支付,地方官員利用收取火耗來肥己,也利益輸送上級官員,火耗沒有一定標準,隨官員喜好,從15%至70%都有,上下交相肥,形成貪污的合法化,雍正規定火耗一律上繳,由中央來分配養廉銀於官員,火耗比例也大幅下降,人民減稅、官員有外快、中央有錢,一舉多得。 古代,人民有服差徭的義務,後來以人頭稅來取代做苦工,這種「丁銀」對窮人負擔甚重,但是地方土豪劣紳卻可規避丁役,造成勞動者逃亡隱匿,形成地方動亂。雍正的新辦法是丁銀不再向窮人徵收,改為「丁隨地起」或「攤丁入畝」,亦即由人頭稅改為土地稅,貧者免稅,富人繳丁銀,對於稅收、治安及社會正義有其積極效益。 當然,雍正在其他方面亦有政績,將土司與土官管理的西南一帶的土政權,改採有任期制的官員來管理,稱「改土歸流」,強化邊界的治理,也貫徹「天無二日、地無二王」的至尊權力;在「同歸於善」的精神指導下,凡是不興風作浪、不妖言惑眾的順民,一律平等對待,呈現了五族共和、世界大同的宗教觀,踐履了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核心思想。在台灣的治理上亦有貢獻,將一府三縣改為一府四縣二廳,以加強北台灣的開發,並引進內地的保甲制度,解除入台禁令,允許官員攜眷來台,穩定社會秩序及人心,將台灣的開發往前推進了一步。 對於雍正的歷史評價,清史專家陳捷先用一段話來總結:「雍正一生儘管爭議很多,但在中國歷史上或是滿族發展史上,他堪稱是一位功大於過的皇帝。」至於歷史功過如何評分,七三開?六四開?只能留給更多的愛書人去爬梳。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