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忙都要看!人間處處有陷阱!
2011/01/28 11:48:24瀏覽248|回應0|推薦2
親愛的朋友,別上當掉入陷阱喔!請仔細閱讀以下五則故事!


■ 海關檢查前,別亂幫陌生人提行李,小心被栽贓(新加坡判處死刑)

某人單獨旅行,在飛機上遇到一位投緣的乘客,兩個人一起下機提取行李,在通過海關之前,那新認識的朋友說:「我的行李真是太多了,能不能麻煩您幫我帶一小件。」

單獨旅行的人,心想自己的東西反正不多,就一手接了過來。

跟著,他被海關的人員,以攜帶毒品走私的罪名逮捕了。

他大聲對著還在另一個關口接受檢查的朋友喊,那人卻說不認識他。

他被架出了海關大廳,悲憤的呼喊聲仍然從長廊盡頭傳來,大廳裡的人都搖頭說:「罪有應得的販毒者,過去不知道已經帶進多少毒品了!」

那飛機上認識的朋友也嘆氣:「好險哪!我差點被栽了贓!」


■ 百貨公司別亂幫陌生人拿東西

一個學生去逛百貨公司,臨出門,突然有個女人,匆匆忙忙地跑來對她說:「我的肚子痛,必須上廁所,可是我跟我先生約好,他就在門口的一輛白色的車子上等我,能不能麻煩您,告訴我先生一聲。」


說完並塞了兩包東西給她:「這也麻煩您交給他。」

學生還沒走出門,就被百貨公司的人抓住。她抱著兩包沒有付錢的貴重商品,嚇得呆呆地站在那裡,因為人贓俱獲,而百口莫辯。


至於那先前說肚子痛的婦人,和所謂的白車,則消失了蹤影。

■ 身分證別亂借人,本票不能亂開

有一次,我的一個朋友跑來跟我說:「有一個從台北下來的人(稱A君),拿著我女兒(B君)的身分證來找我,說我女兒跟他借了三十萬元的“本票”A君又怕君拿他的本票去高利貸那亂借錢,希望B君的老媽將那三十萬的“本票” 還給他。」


可是B君的老媽看了看身份證才發現原身份證除了名字正確外,相片根本不對,而且之前他女兒有一次將身份證給弄丟了,有辦理遺失;會不會被有心人士給拿去亂借錢了?因此就跑來跟我爸提這事……


我說:「現在騙人的把戲那麼多,既然身份證不對,那就不用去管他了。」


B君的老媽說:「可是那個人看起很老實,而且身旁又帶著兩個小孩,看起來不像是會騙人的感覺?」


我又說:「你看現在外面的金光黨,那一個看起來不是一臉老實樣?況且有沒有借錢,問你女兒不就知道了,何不問清楚呢?不然你叫他去報案,既然身份證不對,也不必怕說『告』輸他,如果他是真的,他就會陪你玩到底,如果他是假的,自己就會知難而退了。」


聽了我這麼說之後,他也覺得有理? 就不加以理會。


之後事情也就沒有下文了……


1身份證是很重要的證件,千萬不能弄丟,也不要任意的外借;如果不小心弄丟了,一定要去警察局登記遺失,並保留登記遺失的「證據」,再去申請補發。

2「本票」千萬不可隨便開立。

3千萬不要看對方老實就輕易的相信別人,記住,壞人是不寫在臉上的。

4遇到突發的事情,不要一下子就鑽入死胡同,給自己一些時間去思考,就算對方在催促,也要盡量拖延,讓自己整理一下整個事件的過程,判斷事情的「合理性」。

■ 不要隨意換零錢給人,小心被人趁機搶劫

最近有個朋友遇了一個令人髮指的狀況,在這裡提出來供大家參考並小心!一個貌似忠厚的人手上拿著伍佰元,在路上向我的朋友佯稱需要兌換零錢。

待我的朋友伸手拿自己皮夾時,他卻一把抓住我朋友的衣領,並且大叫搶劫,接著很快就從旁出現一個自稱是路人甲的人,出面要作證,並且要強拉我朋友進入較無人的小巷子。

幸好我的朋友了解地形,並知道遇上強盜集團,堅持往人多的方向去,並且執意要到警察局,再盡力甩開用力被抓住的衣領才得以脫困!


以上這件事是發生在台中市東興街附近,但是我認為受害者一定遍佈各處,在這提出來希望大家小心!


這一類的手法,令我對這個社會失望,再也不相信人,也不願好心的幫忙別人!


1建議需要幫助的人,請不要隨便找路人,直接向警察或警局求助!

2勿讓陌生人靠近你,也別靠近陌生人,不管男生或女生。

3別輕易讓威脅你的人帶你進入陌生或少人的環境。

4有機會就向人多的地方去,並大聲呼叫!

5緊急的時候,直接向歹徒下腹攻擊並用手叉他眼睛!

6堅決要求進警察局,連貌似警員的人都不見得可以信任!

7永遠不要停車除非你已經確定已經可以獲得救援,甚至當你遇到輕微車禍時,也別停下來,直接開往警察局。


是不是很值得一讀呢?


  上述情形很不幸地是真實而且危險的事件,仔細思考否則當你遇上時才在想,為時已晚!


又汽車搶劫犯通常都會利用一些小車禍來使目標下車。

趕快通知親朋好友吧!要小心!

同情心、好心腸可能會被利用而掉入陷阱喔!

放聰明的同情心及好心腸才可以幫助到真正需要您幫助的好人!
轉載:伊利討論區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ng36&aid=483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