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24 22:17:25瀏覽176|回應0|推薦0 | |
仁,是論語中,一切完美道德的總稱,翻開論語,被孔子稱讚為有仁德的人,少之又少,管仲是其中之一,講到這段,說故事的時間又到了。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了哥哥公子糾得到大位,輔佐糾的管仲不但不能為主子殉死,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
孔子說:「管仲做了桓公的宰相,輔佐他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匡正天下,免去戰爭之苦,老百姓現在都還受到他的恩賜呢!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可能像落後民族一般,披散著頭髮、穿著向左開襟的衣裳,難道要管仲像一般老百姓拘泥於小節小信,自縊在溝渠之中而沒有人知道才叫好嗎?」
說故事之前,我建議在黑板上先標示出一些名字與關係,小朋友才容易懂:
糾 :魯(管仲) 小白:莒(鮑叔牙)
話說春秋時期,昏君齊襄公被大夫殺死在寢宮後,國內無君,亂成一團,他兩個兒子都在國外,聽到此消息,都急急奔回國內想爭奪大位,一個是哥哥公子糾,在魯國,一個是弟弟小白,在莒國,莒國離齊比較近,對小白來說,地利上比公子糾占了優勢。
輔佐糾的管仲為了讓主子搶得先機,帶了精兵三十人,快馬先行,半路遇到小白一行人,便上前打招呼,他告訴小白,替父親主持喪事是哥哥的事,希望小白不要越級,沒想到輔佐小白的鮑叔牙卻說,我們兩人各為其主,不必再多說了。
管仲看到小白人馬眾多,假裝後退,沒想到他一個轉身,朝小白胸口射了一箭,小白命不該絕,此箭射到衣鉤上,為防管仲再補一箭,小白咬破舌尖、噴血詐死。
管仲誤以為小白休矣,便高高興興的返回覆命,舉行慶功宴,未料小白此時早已趕赴齊國,登上大位,得知大勢已去的公子糾,只好回到魯國。
小白為除後患,與鮑叔牙商量對策,鮑叔牙獻上一計,藉魯君之手殺了公子糾,並將管仲綁赴齊國。鮑叔牙此舉是為了讓小白免除弒兄不仁的名聲,並救出從小和他一起長大的管仲。
鮑叔牙知管仲有能力輔佐小白治理國家,在他極力推荐下,小白不僅沒有仇視當年射他的管仲,反而識才重賢,以大禮拜管仲為相,管仲果然替小白把國家治理得相當安穩,並助小白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一個成就霸業的人,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
這個故事不僅讓我們佩服管仲的才能,也要佩服小白胸懷大度,不計前嫌,並可進一步教小朋友「管鮑之交」的成語故事。
管仲以前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賺了錢,分給自己比較多,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貪財,因知管仲生活困頓。
管仲曾替鮑叔牙謀畫事情,不但沒幫上忙,反而幫了倒忙,令鮑叔牙難堪,但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愚笨,反覺得是時機有利、有不利所致。
管仲曾經三次出來做官,三次被罷,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沒才能,認為管仲是沒有碰到好時機,無法發揮所長所致。
管仲曾三次從戰場上臨陣敗逃,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是個膽小之人,因知管仲家有老母要奉養。
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主子殉難,管仲被抓,忍辱被關,沒有殉死,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是無恥之徒,知道管仲恥的是功名不能榮顯於天下。
能交到如此相知相惜的朋友,管仲於是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