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莊嚴之意※寬運法師講述
2020/05/18 15:09:59瀏覽610|回應0|推薦22

「莊嚴」這兩個字,我們常常都會聽到許多佛弟子在說,如「法相莊嚴」、「妙相莊嚴」、「莊嚴殊勝」、「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等等。「莊嚴」在佛教裡面有著令人讚嘆、仰敬的意義,以佛法來說,人不但要莊嚴自己,還要莊嚴世界;而莊嚴自己和世界的途徑,不外修福、修慧,也就是福慧雙修,不但自己清淨,也要令整個社會變得清淨,進而成就和諧世界、人間淨土。

我們如何才能福慧雙修,令到身心、世界都能莊嚴清淨?《法句經》的〈喻耄品〉有兩段內容,其中有很好的說明;可供現代學佛人警惕與學習,如能將之作為暮鼓晨鐘來體驗,必將是身心修行的一門有益的功課。

第一段是,佛陀在祗園精舍為四眾弟子說法時,剛好有七位長者婆羅門從老遠來學佛。他們成為沙門後,共住一室。不料,七人修持懈怠,無法體會無常,心裡只想著俗世的繁榮享樂,整天談笑喧鬧,不懂人生促。佛陀知道此事後,一天突然來到他們的房間,他們見到佛陀突然來到顯得惶恐而愧疚;於是佛陀便對他們七人說法以示訓誨:

「所有眾生每天爭吵,不知上進,不外倚仗以下五件事:

一是自恃年少,來日方長。

二是自恃晶貌端莊。

三是自恃身強力壯。

四是自恃財富。

五是自恃貴族特權。

現在,你們整天談笑放縱,不知道自恃什麼呢?

當時,七人都楞住了,很久都答不出話來。於是佛陀便用以下的詩偈來教誡他們:

何喜何笑?念常熾然,深蔽幽靈,不如求定;

見身形范,倚以為安,多想致疾,豈知不真;

老則色衰,病無光澤,皮緩肌縮,死命短促;

身死神從,如御棄車,肉消骨散,身何可怙?

這時,七人聽完了佛陀的開示後,心意得到了開解,從始洗心革面,端正身心,不敢放逸,精進向道。

第二段是,一日佛陀在舍衛國接受弟子們供養時,正好有一對老夫婦在行乞。佛陀知悉他們貧窮落魄的原因,便藉機告誡弟子們:「他們本是朝中大臣,有無數的財富,只因奢侈無度,才會落到如此地步。」

之後,佛陀又說:「世間有四種時機,修道可以得福,免除一切苦惱。一是年少有力時,二是富貴有財時,三是得遇三寶好種福田時,四是常思萬物無常離散時。」

當時,弟子及村人們聞此妙法,皆大歡喜,依教奉行。

由此可見,所謂莊嚴自己和世界,也就是體悟無常,珍惜積善修福的因緣,修養身心。《法句經》這兩段話,指示得很清楚,莊嚴的實踐基礎,在於清淨心、精進心、無懈怠心、惜緣惜福的心。凡是學佛的人,必須從這個基礎做起;不止追求外在的莊嚴,而更重要的是內在的莊嚴。

~ ~ ~

另外,在《別譯雜阿含經》卷一中也有一個很好的故事:

一天,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正當大眾在聆聽佛陀說法時,一位面容憔悴的比丘蹣跚地走到前方頂禮佛陀;接著,向大眾合掌後,即在一旁坐了下來。

當時在場的其他比丘,不覺都興起了厭惡的念頭:「為什麼這位比丘看來如此憔悴,毫無威德可言?」慈悲的佛陀觀察到比丘們的心念,於是問大眾:「比丘們,你們看見剛才向我頂禮的比丘了嗎?」比丘們回答:「世尊,我們看見了。」

佛陀告訴眾比丘:「你們千萬不要看不起這位比丘,他已破除見思惑,漏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獲得真正的解脫。所以,大家不應該輕蔑這位比丘,除非你們和我有一樣的證量,才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如果沒有證到如來的境界,而是藉由外表來判斷他人,對自己只是有損無益。」於是佛陀為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孔雀雖以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高飛,外形雖有美儀容,未若斷漏功德尊。今此比丘猶良馬,能善調伏其心行,斷欲滅結離生死,受後邊身壞魔軍。」

在場的比丘們聽了佛陀的開示,皆心開意解,歡喜奉行。

《佛說無常經》云:「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再美麗的容顏,扺不過無常,終歸老死;莊嚴的彩飾,也不能讓心得到清淨自在。什麼是真正的莊嚴與美麗?在於能善調身心,降伏自己的煩惱。當我們能真實面對自己,反省檢討,改正習氣,讓心清淨自在,才能擁有真正莊嚴的生命,才能明瞭做人處事的原則,與利人利己的真諦。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a6969&aid=13586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