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輪體空布施行※惟覺老和尚講述
2021/02/15 11:16:08瀏覽697|回應0|推薦16

種善因 植福田

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修行的法門,六波羅蜜又稱為六度,其中以布施為首。布施,目的在度脫慳貪的習氣。一般眾生都有貪著的心,貪愛世間的一切事物,認為擁有的東西愈多愈好;行菩薩道者了解慳貪是障道之因,不但力求少欲無為、去除貪心,進一步還能廣行布施。

人人都希望「福祿壽三星拱照」,要想得到福祿壽,先要學會布施。有人認為做善事、修福報不論在什麼地方都一樣,其實,行善、修福也有層次上的差別,在《四十二章經》中記載,供養一百個惡人,不如供養一個善人。供養一千個善人,不如供養一個持五戒者……供養千億三世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布施必須透過智慧的觀察,若缺乏智慧的判斷,沒有將種子播種在良田裡,未來也難有好的收成。什麼是良田?如佛經上所說的三種福田:敬田、恩田、悲田。對於三寶、父母、師長,心生恭敬供養,這屬於「敬田」。以知恩、感恩、報恩之心,報答父母恩、國家恩、三寶恩、眾生恩,屬於「恩田」。見到生病的人、生活有困難的人,以慈憫心去救濟、照顧,這屬於「悲田」。耕耘這三種福田,能得到大福報。

一般都知道「助人,只能救急不能救貧」,因為凡事都要從因上來努力,貧窮是由於過去慳吝不捨,以致今生感得貧困的果報,要想去除貧窮,就要修布施,並且廣結善緣,還要建立修善斷惡的因果觀念。對於一個重病、有急難的人,我們可適時地給予幫助,但是無法供應他一輩子,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福報、業緣,往後的日子還是得靠自己去努力、修善培福,才能轉化困境。所以除了布施財物,還要讓對方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才能真正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

財施、法施、無畏施

  布施,可以從三方面來修,一是財施,二是法施,三是無畏施。

  財施,分為外財、內財。外財是指外在的財物,例如土地、錢財;內財是指個人的身體,如四肢、頭目腦髓、五臟六腑。布施內財對普通人而言不容易做到,要發大菩薩心的行者才做得到,例如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修菩薩行,捨身餵虎、割肉餵鷹,這是因為了解眾生都有佛性,所以能以平等心行布施,真正成就布施波羅蜜。

  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以這種真理來布施,稱為法施。真理包含世間法、出世間法、出世間上上法。世間法的真理,稱為俗諦;出世間法的真理,稱為真諦;以最上乘而言,即中道第一義諦。修行不能離開世間法,世間法是指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道理,在儒家而言是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現今社會則是講遵行法治、奉公守法,這都是俗諦,任何人都不能違背。雖然修行是在追求真諦,乃至達到中道第一義諦,但是佛法不離世間法,好比修一棟十層的樓閣,若沒有建好第一層,也無法達到最上面的一層,上面的幾層譬喻真諦和中道第一義諦,下層的基礎則是俗諦。行菩薩道必須明白俗諦、真諦、中諦,達到三諦圓融,方能以法施利益不同根基的眾生。

  對貧者施財、病者施醫、暗者施燈,使他人在精神上得到安定,減少恐懼,稱為無畏施。例如,對失意的人給予關懷、鼓勵,使其建立起信心;在偏僻的暗路上裝置路燈,使行人免除恐懼,這都是無畏施。

至誠供養 功德無量

  一般人以為布施的東西數量愈多、品質愈好,乃至布施珍貴的寶物才會獲得大福報。其實,最珍貴的供養來自於布施者至誠、清淨的布施,以恭敬心、虔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布施供養,功德最為殊勝;如果是以有所求、有交換條件的心態來布施,雖然也能得福,功德果報卻是有限量的。

  在毘婆尸佛時代,有一對貧窮的夫妻,家徒四壁、一無所有,唯一的財產只是一條破舊的毯子。有一天,一位比丘來到這對夫妻家門口托缽,適巧婦人裹著破舊的毯子出來。比丘為婦人說布施、供養三寶的功德,並勸她去精舍聽佛開示。婦人聽了比丘所說的法,知道今生貧窮是因為過去慳貪所招感的果報,於是和丈夫商量,希望比丘代他們將唯一的毯子供養佛陀。

  比丘持著這件毯子回到精舍,毘婆尸佛不但親手接受供養,並為這對夫婦祝願。當時正在聽佛開示的國王、大臣都很訝異:「這麼一件垢穢不堪的毯子,佛為什麼要親手持受,而且還為他們祝願?」佛知道大眾心中的疑惑,於是開示:「雖然這件毯子看起來又舊又髒,卻是這對夫妻的全部財產。真誠恭敬的供養,就是最清淨的大布施。」

  由於這位婦人以至誠、清淨心供佛,在以後的九十一劫中,每一世出生時都有雪白柔細的軟毯裹身,並且衣食無缺。又因為她發願要聽聞佛法,解脫煩惱,後來就出生於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代,隨佛出家修行,最後證阿羅漢果。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a6969&aid=15560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