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Fw: 工商時報社論-不可忽視的通膨風險 2011-01-27 01:29
2011/01/28 01:24:59瀏覽301|回應0|推薦1







.

工商時報社論-不可忽視的通膨風險 2011-01-27 01:29


  「不安」是過去三年一般大眾對未來全球經濟前景普遍的觀感。2008年憂慮是否會再次陷入「大蕭條」困境,2009年擔心是否會陷入「二次衰退」,「歐債問題」則是2010年關注的焦點。而從近期各國長短天期公債殖利率差明顯擴大可知,2011年市場擔心的問題逐漸轉向「通貨膨脹」。以美國為例,2011121日,30年期與2年期長短利差已經達3.97%。主要國家通貨緊縮威脅言猶在耳,為什麼不能輕忽通膨風險?最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們面臨的是差異化的物價上漲,也就是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國家的物價變動差異大、核心物價與非核心物價上漲壓力差異大。這種差異化的價格上漲,將會拖累全球經濟復甦的腳步。 


 首先,儘管近期全球主要國家的通膨已有增溫跡象,但新興國家承受的壓力遠高於已開發國家。例如201012月中國消費者物價年增率達4.8%,為連續第8個月超過國務院3%的目標。印度的躉售物價指數則上升至8.43%,亦為連續第13個月超過印度央行5.5%的目標。巴西更面臨6年來最高的通膨率7.6%。相對來看,儘管近期已開發國家物價上漲率已見回升,但仍在控制範圍之內。201012月美國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為1.5%,仍僅及聯準會所認為合宜區間1.5%~2.0%的下緣;同時期歐元區調和消費者物價年增率雖然上升至2.2%,但並沒有偏離歐洲央行2%的目標太多。新興市場在面臨嚴峻的通膨壓力下,近期紛紛採取各種緊縮的措施。然而金融海嘯後,新興市場是帶動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推動引擎,若這些國家調控失當,將形成2011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風險。 


  其次,目前全球面臨的物價上漲壓力主要是來自食物及能源價格飆漲,而核心物價則大致穩定。以美國為例,2010年下半年CPI年化上漲率為3.08%,遠高於同時期核心CPI年化上漲率0.72%。中國也面臨相同的問題,201012月食品價格年增率為9.6%,遠高於非食品價格的上漲率2.1%。食物及能源是民生消費的必需品,所得彈性相對較低,就算價格明顯上漲,消費者也必須增加對該類商品的支出以維持基本的消費。然而,金融海嘯後已開發國家面臨相當嚴峻的失業問題,致薪資水準偏低,消費動能相對疲弱。此時若食物及能源價格上漲,將排擠掉消費者對其他商品的消費,壓抑實質消費成長動能,這對目前已經面臨困難的已開發國家勞工階級,無疑是雪上加霜。新興國家即便經濟成長快速,平均薪資仍在上漲,但因人均所得仍然偏低,在食物及能源占總消費比較高下,大宗物資價格的上漲勢必也會排擠到其實質消費動能。此外,新興國家由於仍處於經濟轉型階段,存在嚴重貧富差距的問題,食物及能源價格上漲將更拉大實質貧富差距程度,並可能引起社會動盪。 


  過去一年,原物料價格上漲是推動物價的主因。衡量重要大宗物資的RJ/CRB指數從201014日的289.34上漲至2011124日的332.7,漲幅高達15%漲的一些因素目前尚未消褪,研判短時間內原物料價格仍將處於高檔,持續上漲的可能性甚高。 


  具體地說,形成這一波原物料價格上漲有四點主要因素:第一、已開發國家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造成熱錢流竄,致有一部分的熱錢流入商品市場,間接推升商品價格。展望未來,由於目前美、歐、日三大已開發國家經濟仍各自存在難以解決的經濟問題,因此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短時間內難以逆轉。第二、阿根廷的乾旱以及澳洲的水患指明反聖嬰現象已開始發威,若其造成北半球寒冬以及中南美洲氣候異常,將影響今年上半年的北半球冬麥以及中南美洲黃豆與玉米的收成,恐進一步推升目前已經高漲的穀物價格。第三、目前各主要預測機構仍普遍認為新興國家將持續快速成長,未來其基礎建設以及中產階級的崛起將引起原油及基本金屬的旺盛需求。另,這些國家食物的精緻化,也將帶來飼料作物的旺盛需求。第四、由於目前各重要原物料多以美元報價,美元走貶往往造成原物料價格的上漲壓力。未來在經濟成長力道及利率水準差異極大下,美元對新興市場貨幣將呈現貶值趨勢,並推升原物料價格。 


  近期原物料價格蠢蠢欲動,讓人不禁想起2008年的通膨威脅。當時即便全球經濟已經搖搖欲墜,但在熱錢流竄、新興市場旺盛需求、美元走貶等因素支撐下,原物料價格仍持續上漲,一度造成全球對通膨的恐慌,最後是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解決了當時的通膨問題。我們既不希望本波通膨壓力終結在一場大規模的經濟衰退,也不希望通膨加劇形成社會問題。因此,未來通膨威脅的發展,勢將考驗各國主政者的智慧。


 

.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clin228&aid=483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