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13 12:16:25瀏覽596|回應0|推薦3 | |
上週兩大變化,令筆者對世界經濟復甦的前景更樂觀了一點。第一個是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在四月減少了53.9萬人,自雷曼倒閉以來首次大幅低於60萬人。就業情況的改善,是其它經濟活動復甦的前提。如果失業上升,消費信心、房地產市場數據的改善難以持久,一切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 第二個是美國銀行測試結果。銀行需要集資數額不算太大,也許這是銀行重組、重開融資大門的開端,市場對此的反應亦屬正面。 筆者看來,銀行測試結果,不過是一場表演。測試結果其實完全取決於政府對未來經濟變化的幾個假設條件。如果將條件定得嚴苛,一批銀行通不過測試,市場暴跌,那是政府和自己過意不去。將條件定得較低,但又不讓所有人過關,既保證了市場穩定,又使政府名正言順地當上銀行大股東,實行事實上的國有化,真是皆大歡喜。而且財政部將消息一點點漏出來,先調整了預期,所以當消息公佈時市場並無大反應,其公關技巧值得讚賞。 然而,測試結果不是故事的結局,而是新的一章的開始。銀行重組,能否加快有毒資產的剝離,能否促成銀行重新借貸,才是終極考驗。同時不要忘記放寬“按市價計價”後,銀行賬面到底好了多少,並不清楚。 美國就業市場的改善,更值得關注。其實美國實質層面上的經濟改善並不明顯,但是人們從“雷曼倒閉”的震撼中甦醒了過來。企業開始下訂單,而不再一味去庫存。按揭利率和油價的下滑,多少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不過今年底失業率仍然可能達10%至10.5%,這將是1938年以來最嚴重的失業情況。而歐洲目前的經濟情況更差。 筆者看來,全球經濟在從震撼期中甦醒,不過仍將面對嚴峻的衰退局面。金融資產價格的暴跌,消弭了市場下跌的部分動能。銀行的去槓桿和降風險,斬掉了許多衍生產品的隱患和火燒連營的風險。央行的數量擴張,拉低了商業利率,增多了流動性。加上各國政府的嚴陣以待,第二波金融海嘯發生的可能已經降低。但是去槓桿化仍在進行,銀行重組剛剛開始,失業情勢依然嚴峻,經濟還會在衰退中掙扎一段時間,甚至出現反复。 暴風雪過去了,冬天裡露出了陽光,不過還不是穿短袖短褲出門的時候。 (本文原載於今周刊,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