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Fw: 社論-勞動參與率創新低的隱憂
2009/05/04 04:26:40瀏覽538|回應0|推薦0

社論-勞動參與率創新低的隱憂

2009-04-25 工商時報 【本報訊】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台灣3月份的失業率為5.81%,幸未逾6%,讓政府相關部會緊繃的神經得以紓緩。但台灣的失業情勢果真趨緩了嗎?仔細對照近月以來頻創新低的勞動參與率(勞參率),實無法令人感到樂觀。

     我們必須指出,勞參率之於勞動市場,其重要性一點不亞於失業率,惟這項指標不如失業率這般的淺顯易懂,因此長期以來一直未獲應有的重視。簡而言之,勞參率係指每百位15歲以上民間人口中,勞動力人數所占的比率,這項指標下滑代表國人工作意願降低、退離勞動市場的「非勞動力」人口升高,這自然是嚴重的警訊。

     要明白勞參率必須先了解勞動力。從中文詞義上來看,勞動力和就業者並沒有太大差別,但在勞動統計上,兩者有些不同。勞動力涵蓋範圍比就業者廣,只要進入勞動市場,不論是已找到工作的就業者,或尚在尋職的失業者皆屬勞動力。因此勞參率的下滑意味著進入勞動市場的人力趨緩、停滯甚或減少。試想,當經濟社會裡怯於進入職場的人數驟升,這是好事嗎?當然不是。

     台灣3月份15歲以上民間人口1,879萬人、勞動力1,085萬人,據此算出的勞參率為57.75%,勞參率創下近三年新低。96年、97年國內勞參率從未低於58%,但近兩個月勞參率卻連連創新低,這透露近期隨著工作機會愈來愈少、尋職難度愈來愈高,已有愈來愈多的人退離職場成為不再找工作的「非勞動力」了。估計近一年新增的「非勞動力」有18萬之眾,這個增幅是過去七年平均年增幅6萬人的3倍,顯示這一波經濟衰退,不只讓失業人數驟增20萬,更讓「非勞動力」比常態增幅額外又增10萬人;而隨著「非勞動力」人數扶搖直上,勞參力人數自然是每況愈下,勞參率當然也就同步下滑。

     一國的「非勞動力」大幅增加當然不是好事,但從失業人數、失業率的觀點來看,恰恰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因為當有更多找不到工作的「失業者」退出職場,轉成連工作都不找的「非勞動力」時,這雖然意味著經濟更為險峻,惟若僅觀察失業統計,卻會得出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下滑的佳音,對於那些只知有失業率而不知有勞參率,更不知「非勞動力」為何物者,自然會把警訊視為喜訊。萬一政府部門根據這樣的判斷下決策,其後果就很令人擔心了。

     當前台灣的經濟情勢即有此一隱憂。近月以來失業率增幅所以趨緩,除了政府擴大內需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之外,勞參率下滑,將可觀的「失業人口」轉化為「非勞動力人口」,也做了不小的貢獻。試想若這一年來新增的18萬「非勞動力人口」仍留在勞動市場尋職,從而成為失業者,今天的失業率會多高?即令不以18萬人計,僅以10萬人計,今天台灣的失業率大概也得再增加1個百分點,失業率恐已直逼7%,這豈不是值得重視的嚴重警訊?

     我們想告訴政府當局的是,台灣的勞動市場健康與否,就業情況改善與否,絕不能只單看失業人數、失業率。若失業率的紓緩是配合著勞參率的上升,自然是好事;但若失業率的趨緩是以勞參率的下滑為代價,這種隱而未現的危機,毋寧是更值得重視的;「禍常發於所忽之中,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此之謂也。

     馬總統去年「六三三」承諾,宣示要把台灣的失業率降至3%以下,惟此一目標的達成,絕對不能以勞參率的下降來換取(把失業人口變成非勞動力人口)。一般政治人物可以在經濟事務的發言上追逐風潮,不求根本,但以總統的高度,卻不能如此。台灣長年以來58%的勞參率在全球幾已敬陪末座,今年以來又跌破58%,國人工作意願何以如此低落?這個問題若不釐清,將使得我們難以正確評估台灣失業的嚴重性。

     也許有人會問,台灣57.75%的勞參率算低嗎?且看看其他國家的統計數據:韓國2007年的勞參率61.8%、新加坡65.0%、香港61.4%、連日本這一高齡人口占兩成的國家,勞參率仍達60.4%;至於美國達66.0%,英國也達63.2%。由此可見台灣今天的失業率,確實是建立在偏低的勞參率基礎上。倘使台灣勞參率與韓、港、星相若,那意味著頃刻間將有逾50萬人由「非勞動力」轉成「勞動力」進入職場尋職,在人力需求未能相對增加下,屆時台灣失業率會升至什麼水準?值得正視。我們認為這不只是一道數學問題而已,更是政府遲早要面對的經濟難題。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clin228&aid=29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