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相當風光、營收屢創新高的華爾街五大券商,其中的貝爾史坦、美林、雷曼兄弟皆在此次金融巨變中,淹沒在洪流之中,如今只剩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且這兩家公司,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的批准下,將由「券商」和「投資銀行」投機冒險角色,轉型成為傳統的銀行控股公司。 至此,昔日以高槓杆、高風險著稱,法令限制相對寬鬆的所謂「華爾街」、以及規範模糊、高風險的「投資銀行」,可以說已然走進歷史終局。 過去,華爾街的金融巨擘,靠著融資、借款,買空賣空金融商品,從中賺取差價。這些機構往往以高達30倍左右的槓杆操作(根據瑞士銀行的統計,美林的槓杆率去年為28倍,而摩根士丹利更高達33倍),輔以各種超聯結而成的結構化金融商品,承平之時,固然擷取高額獲利、大家樂得歡喜;一旦世道不好,往往變成架頸利刃,一夕之間就面臨存亡之秋。 ■華爾街的後遺症,台灣受害者眾 不過,儘管華爾街以然走進歷史,然而遺留下來的後遺症,卻難以計數。其中連帶受害甚深的,當屬遍佈全球已經購買相關商品、現正急尋協助管道的買家。 話說上週日,我參與一場在國父紀念館舉辦的「愛與和平 永續樂活」論壇活動,探討「企業社會責任」和「社會責任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SRI)。而在廣場上,我和公司同仁也略盡綿薄之力,提供近來在股市、或購買金融商品中受傷的民眾,一些看法和了解,希望能幫助他們解決心中的焦慮、重新回到「樂活」的心情。 由於我們到得相當早,廣場上有相當多的人,皆是清晨便到國父紀念館慢跑、打太極拳。陽光的照射下,他們的臉龐顯得活力而有光采。只是,當他們過來,一聊起「投資」、「有沒有買到連動債」…,他們臉龐上的光采頓失,取而代之的,是滿臉的憂愁和無可奈何。 ■無奈!資訊不對稱、難以掌握商品內容 在資訊的不對稱下,他們對於目前包括連動債、雷曼兄弟的相關商品,其演變狀況究竟會如何,完全無法掌握。在現場,令人驚訝與痛心的發現是,購買連動債為數相當多的族群,是已經上了年紀的銀髮族:他們或許在「保本、高息」的吸引,或許在「低風險」的訴求,用累積多年的積蓄老本,買下了此類商品。 更嚴重的是,多數人只知道是跟哪家金融機構購買、卻對商品內容的理解,非常模糊(這是可以理解的狀況,畢竟該類商品結構複雜之程度,有時就連部分金融從業人員也不容易透徹掌握)。 ■辨明!「金融操作」與「經濟投資」的差異 而無論是金融機構運用高幅槓杆操作、導致了本身的敗亡;亦或是民眾購買了在結構上疊床架屋的連動債等商品,其中最為需要探討的,恐怕就是「金融操作」與「經濟投資」的差異:若未能充分掌握這兩者的差異,恐怕上述情況,只會不斷的重複循環 ── 因為,許多事物,永遠會以不同的面貌示人。 許多人可能認為,進出股市、購買基金、金融商品…,就算是一種「投資」,這真是很大的誤解。事實上,這多半僅是「金融操作」的一種:著重於價格的波動變化(無論是股價或原物料價格),買低賣高賺取差價,甚或運用融資、槓杆操作,擴大獲利幅度,這種把關注焦點放在「價格面」的操作手法,固然有可能創造短期的現金入袋,卻終究只是金錢遊戲,也得承受很大的虧損風險。 ■巴菲特長年批判「裸泳者」和「摩擦成本」 巴菲特多年來即對這種金錢遊戲、以及樂此不疲、也越陷越深的華爾街金融機構,相當不以為然,多次在股東信中提出批判。 巴菲特的批判,一方面來自於這種「金融操作」靠著頻繁進出,收取大量且名目不一的交易費用、管理費(巴菲特稱之為「摩擦成本」,會減損投資者的實質獲利),金融機構荷包滿滿,客戶卻不一定財富增加;另一方面,華爾街金融機構以高槓杆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包裝,以為能將獲利極大化並分散風險,結果卻是引火上身,巴菲特在今年發表的年報中提到的「退潮時,才知道是誰在裸泳」所指即此。 真正能創造價值的,是來自於「經濟投資」,著眼於企業所能創造的價值,買進並長期持有其股權。企業運用本身的有形及無形資本,創造社會及經濟價值,並在良好的公司治理下,將利潤合理地分享給股東。此種價值導向的長期投資,其焦點在於實實在在的「企業」,而不是虛幻的「股票」或「商品」交易。 ■莫讓今天的投入資金,成為明天的「曝險部位」! 在過去「金融操作」的思維下,許多人對投資有很深的誤解,認為所謂「投資」必然就是緊盯盤面、頻繁進出,甚或購買很多連自己也不甚明瞭的理財商品…這些不盡正確的認知,造成台灣資本市場的淺碟化,也幾乎讓自己多數的投入資金,幾乎都快變成「曝險部位」! 這樣的思維,也無怪乎高盛董事長布蘭克費恩曾這樣說出「如果你在海灘上遭遇海嘯來襲,無論你是名奧運游泳選手還是一個小孩﹐這其實沒什麼區別 ─ 你都會溺水身亡」此般似是而非的話語了。 華爾街的崩落煙逝,並非偶然,它是過度的欲望和長期的捨本逐末,累積起來的必然結果。而華爾街20餘年投資銀行業務暴起暴落的擴張霸史,亦足供明鑑:畢竟,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自由,可以決定,要不要身涉無法掌握、暗藏危險的海灘。 而作為一個理性且具有獨立判斷的投資者,在往後的投資生涯中,辨明「金融操作」和「經濟投資」之間的差異,並將自己的資金,投入自己所了解的投資內容,透過企業的成長,合理地分享包含股價和股利在內的「投資者總體報酬」,這會是你心安理得的財富,即使外在動盪,也仍然保有心靈的平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