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代本草求真: 風/寒/濕/熱/痰/痛/血/氣 等病症
2010/06/08 06:53:18瀏覽1022|回應0|推薦61
風:
風為百病長 其變無常 非無常也
實以風隨四時之氣而乃變耳
風在冬為發之寒風 在春為調暢之溫風
在夏為南薰之熱風 在秋為淒其之涼風
則知風隨時易 其變靡定 是以風在於肝 其風為熱
風在於心於腎 其風為寒為濕
風在於胃於肺 其風為燥
風在於脾於肝 其風為痰為濕
隨其臟腑氣候以分 則風愈變愈多而莫測矣
經曰風淫於內 治以辛涼 佐以苦甘 以甘緩之 以辛散之

寒:
寒為六淫之次 故漢仲景專以傷寒立論
凡風寒由於背俞而入 次第傳變 則為傳經
傷寒其邪止在於表 而不在裡 若不由經傳變 直入三陰
有寒無熱者 則為直中傷寒
其邪在裡 而不在表 且有表症全無
厥氣內生 寒戰不已者 則為火衰
內虛真寒而表 切禁 更有火熱內閉 火不得洩
外顯種種厥象者 則為假寒症見

濕:
經曰諸濕脹滿 皆屬於脾 則濕當以理脾為主
又曰濕因於寒為寒濕 濕因於熱為熱濕
濕因於風為風濕 濕因於燥為燥濕 則濕當視所因以治
又曰濕在上宜散 濕在中宜燥 濕在下宜清 然亦未可盡拘
如濕有宜於散 其濕挾寒而至者 則當以寒為治
因於熱者 則當以熱為治 因於風者 則當以風為治
因於燥者 則當以燥為治
至於中寒而濕不去 則有疑於燥矣 燥寒濕中
經曰濕淫於內 治以苦熱 又曰以苦燥之
腎寒而濕不化 則有宜於滲矣 滲寒濕在腎 其滲宜以熱施
若使中下皆熱 濕在中下 經曰佐以酸淡 又曰以淡滲之
總之濕症雖多 而要不外寒濕熱濕兩種
寒濕者 宜以去寒燥濕補火為要 熱濕者 宜以清熱利濕滋陰為尚
經曰濕淫於內 治以苦熱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洩之

熱:
熱者 寒鬱內成之意 因其平素有火 加以寒鬱 而熱成矣
臟陽生熱為真熱 若臟氣素陰 則寒雖入 而熱不生
在初惟見無熱惡寒 至夜方有熱見 且有平素無熱
因於火虛而陽上浮 其症有似於熱 又或中有食滯
上不宣洩 而身時見熱作 皆非真正純熱之謂
臟陰或熱為假熱 所以治熱須分表裡陰陽
及有積熱 伏熱 熱毒 似熱之異也
但世僅知苦寒解熱 而不知其邪初在表 熱未內結
熱挾有風 而症見有鼻淵目翳
熱挾有濕 而症見有面垢不仁 肌膚痿痺
熱挾有痰不散 而症見有目翳痘癰
血瘀不散 而症見有肝虛目翳 瘡瘍惡毒
熱不在經 而在於膈 而症見有欲吐不吐
若熱已在於裡 法當用瀉 瀉脾 瀉胃 瀉肺
瀉大腸 瀉心 瀉肝 瀉膽 瀉腎 瀉膀胱
若熱久伏不發 其熱最深 熱挾有濕 熱入於血
而症見有蓄血便血等症 久積而熱不化

痰:
痰病本於人身濁氣濁液所致 故書多責於脾
謂其脾氣清徹 則痰不生 脾氣混濁 則痰始成
又考書言 痰之標在脾 而痰之本在腎
蓋以脾屬後天 腎屬先天
凡後天之病 未有不根先天之所致也 惟是痰症異形 變幻莫測

痛:
痛者 血氣不通之意
考之內經有言 是病多因寒氣內客 而熱絕少
又考諸書所論 痛有因寒因熱因風因濕因滯因血因氣因火因蟲之分
予嘗按書細考 大約痛屬於寒於濕於滯於血 則多守而不走
痛屬於風於火於熱於氣於蟲 則多走而不守
痛屬於濕於滯 則多腫脹高起
痛屬於寒 則多毛骨聳直
痛屬於熱 則多神氣不失
痛屬於氣 則痛必見腫突 其腫時脹時消
痛屬於滯 則痛得食則增
痛屬於虛 則痛得食則減
痛屬寒屬虛 則喜熱手揉按
痛屬熱屬火屬實 則最忌手揉擦 痛之大概如斯
風痛之症 多見周身骨節疼痛
寒痛之症 多見手足厥逆 飲食不思
痛喜熱手揉按 並或發熱惡寒 無汗脈緊
濕痛之症 多見腫脹痞滿 手足酸軟麻痺
熱通之症 其痛多見口渴發熱 痛則手不可近
火痛之症 其症必見面赤唇焦 口燥舌幹 脈則洪數有力 痛則拒手揉按
氣痛之症 其痛必見上下無常 面青目赤
血痛之症 其痛多見一定不移 脈則芤澀不長
滯痛之症 其痛必見不食則減 得食則增
蟲痛之症 其痛多見氣上衝心 口吐白沫 時痛時止
但須分其挾寒挾熱以治 凡此痛皆屬實 若使痛屬中虛 虛痛

血:
血者 人身之液 有血則筋骨臟腑皆得受其灌溉而成形
無血則形色枯槁而即死矣 詎知血屬有形
凡有形之物 必賴無形之氣以為之宰
經曰陽生則陰長 職是故耳 且血寒則血不歸
血熱則血不活 血凝則血不散不止 血積則血不下不破
及補血止血 多責於氣之義 絕不體會
是徒得乎治血之名 而未審乎治血之實也

氣:
氣者 人身之寶 凡人五臟六腑 筋骨皮肉血脈
靡不本氣以為迭運 則氣關人甚重
又曰百病皆生於氣
又曰氣之源 發於腎 出於肺 統於脾 護於表 行於裡
又曰氣有餘便是火 氣不足便是寒
又曰諸氣鬱 皆屬於肺 則氣之見病甚多
氣滯不通而洩 氣滯宜洩 於肺
氣逆不下而降 氣升宜降 在肺
氣結不解而破 氣堅宜破 在肺上膈
氣散氣浮不斂 氣散宜斂 於肺
氣走不固 氣脫宜固 則病皆屬於腎
惡氣內入 氣惡宜闢 在胃與腎
氣浮不鎮 氣浮宜鎮 氣急不舒 氣急宜緩
氣寒宜散宜溫 氣熱宜表宜清 氣濕宜燥宜利
氣燥宜滋宜潤 氣挾痰至宜開 氣挾暑至宜消
氣堅則壯 故苦可以養氣 脈軟則和 故鹹可以養脈
骨收則強 故酸可以養骨 筋散則不攣 故辛可以養筋
肉緩則不壅 故甘可以養肉




來源: 清代 黃宮綉 本草求真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qoub&aid=3723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