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心播種希望的種子,終有一天會逐漸發芽、生長與茁壯!》 曾經有人說過:上天因為無法照顧全部的小孩子,所以創造「母親」一職 來分攤祂的工作;當然也有一首歌曲,也對於母親作了溫馨的詮釋,歌詞 說: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是個寶… 當然每個人都有母親,或者是說「曾經」有過媽媽,然而不幸早年去世, 成為沒有媽媽的小孩,例如小鼓的母親,就在三十歲之前往生,只留下先 生伴著年幼的小鼓兩兄弟成長。 其實小鼓對於母親最深刻的記憶,只停留在孩提時期為媽媽送葬的畫面, 四歲那年他穿著鄰居大嬸所縫製的孝服,在誦經道士時而低沉、時而高亢 的聲音中,懵懵懂懂跟著家族成員,持香跪拜過世的媽媽。 那時候小鼓對於死亡的感覺,並沒有「如喪考妣」的傷痛記憶,只是彷彿 記得媽媽穿著很奇怪的衣服,躺在鑿空的黃色大木桶裡面,她緊閉著嘴唇 和眼睛,可是卻不說話;庭院裡聚集鄰居的叔叔、伯伯和阿姨嬸嬸們,進 進出出而且忙碌的幫忙喪葬事宜。 在法事科儀與誦經過程中,穿著黃色法袍的道士,偶爾叫他們跪拜之外, 有時候也要大家依據自己對亡者的稱謂而大聲呼喚,然後用兩個銅板當作 擲筊之用。 等到銅板出現一正一反的「聖杯」時,道士認定亡者已經隨著招魂幡之傳 喚而返家,所以家族成員便再一次的哭喊著亡者,繼續繁雜而令人疲憊的 祭拜儀式。 小鼓看到母親的棺木下葬之後,在一旁等候多時的老阿伯,便用土方將棺 木慢慢掩埋,不一會兒整個墓塚儼然成形,然後則在道士敲著法器引導之 下,繞著母親墳墓作最後的巡禮。 其實小鼓並不知道,為何那些記憶至今仍然鮮明?不過喪禮過後家裡,總 是飄著不太一樣的氣氛,好像突然安靜許多的樣子;他的父親身兼母職帶 著兩個小蘿蔔頭生活,而且一方面又要下田耕作,父親不常說話的個性, 卻因此更加沉默。 「父親幾乎每天辛勤工作,早出晚歸的農事生活,把他的臉龐曬得更黑。」 小鼓後來在學校作文題目「父親」描述當時的情況。 他接著回憶國小生活的情景:「下課之後,除了照顧弟弟之外,大部分的 時間都在田裡幫忙父親,做一些雜七雜八的田間工作;等到太陽下山之後 回家,然後趕緊把當天的家庭作業寫完。」 小鼓的童年回憶故事,好像只有三、四十年代的人才會有的共同記憶,不 過對於曾經親身走過的中年人而言,卻是有感同身受的體會。 而小鼓在歷經幼年喪母的成長過程中,更能夠體會到長輩努力工作的辛苦, 因為終年工作只是賺取微薄的收入,用來撫養家中大小而已;尤其在那個 工商業不甚發達的年代,大部分農家的莊稼收入,便成為主要而且是唯一 的經濟來源,因此大家都過著清苦儉樸的生活。 小鼓童年求學過程很平凡,可是成績卻都名列前茅,也許他深切感受到父 親的辛勞,而且失去母親照料的日子裡,好像讓自己提早長大的樣子,以 致於凡事都比同年齡的孩子成熟許多,而街坊鄰居也對於小鼓讚許有加。 「父親讓我繼續讀初中,那是更艱辛的一段求學過程。」小鼓回憶起初中 求學經過時,不禁為父親的辛勞和堅持而感動,對於一個整天與農田和泥 土為伍的農夫而言,家庭工作人口如果多增加一個,便可以稍微減輕一些 負擔。 然而他的爸爸卻寧願自己辛勞工作,也要讓孩子們繼續念書,所以在初中 畢業之後,他以極其優異的成績考取師範學校,以公費唸書準備成為一個 為人師表的教師。 在那個年代師範學校公費招生,除了頗為吸引人之外,更為教育界培養許 多優秀的人才,為國家社會奠定良好師資基礎教育。 然而更讓人津津樂道的事,除了許多優秀的人才,紛紛選擇師範學校就讀 之外,尤其更有不少的教師,努力於終身學習,所以在執教的空檔拚命自 我充實,在飽讀詩書之餘,也擴大視野參加各項考試,舉凡法界司法官、 公職行政人員、以及各級民意代表和機關首長,有很多都是教師出身再轉 向各領域發展,成為各行業的精英人才。 小鼓不便把自己定位於精英人才,不過他在小學任教之餘,循著許多前輩 的腳步而努力,終於順利通過高等考試而轉任政府機關,一開始先在市政 府教育局服務,之後更被長官賞識而一路高昇,陸續在許多階段擔任好幾 個單位的重要職務。 當然官職亨通並不代表一個人的成功,而是依據他的任職表現,才是最重 要的評價標準,小鼓曾經自忖:擔任於各種職務期間,皆抱持著熱忱戮力 於公務而問心無愧,雖然不汲汲營營爭取更高的職位,卻也獲得各級長官 賞識而工作愉快。 然而從清寒家庭出身,而且幼年喪母的小鼓,他的人生目標不只是追逐高 官厚祿的境界而已。 因此他經常思考:在短短數十寒暑的生命過程中,自己能夠為家鄉和社會 做哪些有意義的事?基於此一理念所引發的想法,他便和父親,以及經營 事業有成的弟弟商量之後,決定以實際行動來回饋社會。 談到小鼓的弟弟著實不簡單,初中畢業之後,來到有文化城之稱的都市打 拚,他從最基本的學徒工作做起,在熟悉產品生產過程之後,接著轉換成 為業務員的角色,因此人脈與歷練逐漸成熟圓潤,然後在退伍之後自立門 戶,以當年廠務結合業務之經驗,創立了屬於自己的事業。 剛開始生意範圍,大多著重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不過在幾年之後,逐漸 抓住商業契機,加上不斷精進與努力經營,因此慢慢擴充而發展成為事業 體,旗下有許多衛星工廠和關係企業,成為一個踏實而有成就的企業家。 小鼓兩兄弟向父親提出一個構想,那就是提撥部分經費,以逝世的母親為 名義成立文教基金會,積極投入推展社區文化教育的工作,除了鼓勵莘莘 學子努力向學之外,更舉辦各項公益活動活絡基層生命力,藉以關懷弱勢 團體,並提升生活品質,以及充實校園文化。 他們的想法獲得父親百分之百的贊同,而且幾乎老淚縱橫為他們的愛心與 孝心喜極而泣。 以紀念小鼓母親為名義的文教基金會開始運作,除了上述理想目標和功能 之外,他們更重視發掘優秀寫作人才,以舉辦徵文方式鼓勵文壇新兵。 他們尤其希望創作者,可以從關心周遭人事物出發,凝聚親情、友情以及 激發愛鄉情懷,讓作品更具有濃郁的人情味;基金會更進一部協助創作者, 將作品結集出書,讓年輕文壇新秀一圓「作家」的文學夢,並且期許將藝 文活動,能夠在基層發芽和往下紮根。 基金會所頒發的各種獎項,以及文壇創作新書發表的年度重要活動,小鼓 希望以溫馨而隆重的方式辦理,每年固定在母親節前夕,假故鄉童年就讀 的母校舉行。 頒獎活動主軸定位於「希望、文化、感恩情」,對於優秀受獎者,除了給 予肯定和鼓勵之外,小鼓特別提出一個溫馨而具有希望的願景,那就是傳 承「惜福感恩」的心情,希望藉由公開頒獎表揚的活動,來鼓勵文壇新秀 與孩子們,他日可以抱持著關懷社會的一顆心,用眾人力量做更多而且有 意義的事。 換句話說,小鼓希望今日所灑下惜福、感恩的種子,期待他日能夠促使有 能力的人,可以付出比較多的心力,匯聚社會資源來幫助需要協助的人, 讓他們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愛,更將愛的火花持續點燃而綿延不斷,甚至形 成一把巨大的火炬,照耀更多需要光亮的人。 基金會推展類似公益活動,已經持續了好幾年,當大家興高采烈慶祝母親 節之際,小鼓家人選擇用關懷的心情來紀念媽媽,雖然他的母親已經過世 幾十年,可是小鼓家族總覺得媽媽還生活在他們身邊。 即使當年對於母親的記憶模糊,可是每年從受獎的年輕孩子身上,卻發現 母愛光輝照耀著大家的臉龐;小鼓無法和母親一起聚餐慶祝母親節,但是 他知道節儉的媽媽更高興,因為慈祥和藹的母親,可以永遠活在大家的心 中。 當然小鼓成立基金會的目的,不盡然全為了讓母親的形象留在心中而已; 更不是用有形的金錢與物質,矯情做一些沽名釣譽的事情。 他總覺得,有能力為社會多做一點貢獻,是生命中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尤 其希望藉由關懷基層弱勢族群,以及發掘優秀人才的活動,能夠達到拋磚 引玉的效果,讓更多人投入公益慈善志業,把我們的社會,營造得更加溫 馨與和諧的境界。 其實孩子在失去母愛的單親家庭中成長,不但很辛苦而且需要社會大眾給 予關心,讓他們感受到人間處處充滿溫馨,而且處處皆有情的那一面;反 過來說,假使一個人沒有在完整親情的環境中成長,甚至因為成長過程疏 於照料,因而迷失在自怨自艾的情境裡,那麼對於小孩子而言,將是一件 很不幸的事,而且更會造成社會的負面影響。 這兩種不一樣的成長過程,通常會發展出迥然不同的結果,在許多社會新 聞報導當中,便活生生呈現類似的案例。 因此假使凡事都推給「命運天注定」的宿命論,究竟是不是一件很公平的 事?還是拿命運當作擋箭牌而推卸責任?抑或為自己辯駁而看不到事實的 真相呢? 雖然上天給予每一個人的先天條件不盡相同,尤其在各自發展的道路上, 更是難以平等對待,可是基於深入詮釋命運的真諦之後,我們可以體會到 一個事實,那就是成功的人生並沒有捷徑,而失敗的命運卻有太多藉口。 我們發現小鼓力爭上游的情形,不只是個單一的成功個案,而是很多人身 邊,都有這樣的感人故事發生。 人們或許看到別人功成名就的社會地位,卻不見得深切了解其成長過程之 艱辛,所以假使能夠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應該會是很感人的故事。 小鼓的人生故事,經歷了早年坎坷的童年,可是卻在成長過程中,掌握住 生命的轉捩點,然後用自己的意志力,開創寬闊的人生路途,更以涓涓細 流匯聚成浩瀚大海的心願,來面對撫我、育我的大環境,宛如在黑夜中看 到星星點點的螢火蟲,雖然只是小小的亮光,卻看到無窮的生命力與滿滿 的希望! 因此在芸芸眾生具有多樣性的生命過程中,人們究竟要構築什麼樣的人生? 選擇努力向上而發光發亮?還是庸庸碌碌的過一生?或是任其自甘墮落而 浪費生命? 也許類似的自主權,完全在於自己一念之間,因為我們都知道:唯有自己 才是主宰命運的主人,並不是遠在天邊的萬物之神!
(發表於馬祖日報副刊鄉土文學100.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