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剎那與永恆
2010/06/24 19:43:24瀏覽572|回應1|推薦116

有三位小師父跟隨老師父修禪多年,一日,在和風徐徐的午后,寧靜的
佛寺院子裡,師徒們磐坐於蒼鬱的大樹下,小師父們依例聆聽老師父開
釋,彷彿二千多年前北印度王舍城,佛陀在城郊靈鷲山說法的景象。

老師父安祥的臉龐露出一絲微笑問道:「徒兒在寺內修行多年,對於生
命之本質,今日能否各自提出心得呢?」師父開釋之前,先行提出此一
問題讓三位小師父思考一番。

第一位小師父想到日出日落天體運行之道,於是很高興的說:「生命就
像是太陽從東邊昇起,直到從西邊落下的過程。」老師父聽完之後不發
一語。

接著另外一位小師父有感於生死之間的無常,於是若有所感的說:「師
父,生命乃是人們出生到死亡的日子之總合,短有數時,長有百年。」
老師父仍然不語。

第三位小師父最後接著說:「師父啊,我認為生命既非一日之時程,也
不是百年之歲月,而是在人們呼與吸的剎那氣息之間!」老師父終於高
興的點頭而笑,似乎從師徒的對答中發現生命的本質。

三位小師父對於生命的詮釋各有特色,基本上是學習過程中所得到的領
悟。基於不同角度切入看待人生,顯然會有多樣性領悟,那也是個別修
行的成果。

類似此種有關於佛教師徒對話故事,在佛學修行過程中經常可以發現。
故事內容所給予人們的豈示,無非藉著具有禪味之對話,開啟沉潛於眾
生內心深處的智慧門,不管人們會得到哪一種豈示,至少可以幫助大家
參透生命意義之目的,如果以佛學專有辭彙予以解釋,這樣的故事大都
具有「頓悟」的味道。

其實真要探究生命的意義,總會讓很多人覺得有感而發。因為人生可以
如蜉蝣一般之短暫,也可以如南山與松鶴之長壽,然而其最終之本質乃
是呼吸之間,「剎那與永恒」便成為每一個人存在與否的主要要素。不
管人們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和本質,基本上生命的定義不在於時間的長
短,生命的「生理定義」應該只是醫學上的圖騰,對於生命的本質並無
絕對之定義。

因此宛如朝露般短暫的生命旅程,如果是有絕對正面意義和貢獻的話,
那麼他所代表的將是無止盡的永恒;換句話說,如果是一個毫無價值的
百年歲月,對於生命之本質只不過是負面的累贅,在綿亙不絕的宇宙蒼
穹之中,其與剎那之間的差別並不大。

所以佛陀慈悲可以延續數千年而不墜,天下眾生因祂的感照而心中燃起
明燈,佛陀真的長駐在芸芸眾生的心中,祂已經跨越世俗的認定,不再
只是古印度王國中的王子而已。那麼佛陀與所有宗教的智者一樣,都在
漫漫長流的時空中成為「剎那之永恒」!

然而探究生命本質的心情,正是偌多人們一輩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那
麼到底有多人能夠參透這一層道理而開悟呢?或是每一個人對於人生
的體會是否一樣?人們心中的貪瞋癡所「霸占」的空間,能否以智慧和
豁達的心胸予以清理一番?當外在塵緣矇閉了與生俱來的方寸際,何人
能夠輕輕拂拭而見如來?

這樣的問題的確值得人們多加思考,因為此種思維並不是艱澀難懂的考
題;也不是空中樓閣的虛無飄緲;更不是一味鑽牛角尖的迷惑。

而是這樣的心情,和肚子餓了得吃飯的感覺樣,都是生活中必須面對的
「平常事」。因為要面對這些平常事,所以人們看待人生時得具備平常
心。

當人們具有平常心的時候,不但可以開啟心中的智慧門,而且會引導至
內心深處的「善根」,讓原本隨著生命而來的善根拙壯而結善果。所謂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和種什麼因便得什麼果,這種因果循環的道理並不是
宗教的教條,或是藉以愚民而達到特種目的之戒律,而是生活上累積的
智慧!

於是當人們開啟智慧門之際,對於剎那與永恒之認知將會有更清楚的解
答;對於生命本質之追求,將會更有自主和正確的方向;對於如何善待
父母所生的自我,絕對有更明確的體會以發揮其本質。那麼每一個來到
娑婆世界的人,都會走一趟很滿足而有意義的人生!

(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92.09.03/Eric)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rolin&aid=4036258

 回應文章

雪人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滿足
2010/06/26 10:35

每次來這裡,心靈總是得以紓展,微笑而去!  謝謝啟發。我喜歡這些開啟智慧門的對話,原來呼吸之間,就完成生命的轉承啟合,煩惱面對解決,喜悅在眼前,當下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