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校長的話
2010/06/09 07:14:07瀏覽622|回應0|推薦106

《媒體說,法官引用周董的歌曲訓家暴男,希望大家都能夠遵從長輩 
   的告誡,讓社會更和諧與平靜…》

有一位從事教育工作逾四十年的退休校長,談到時下新新人類,和社會
價值之間的關係時表示,雖然對於e 世代年輕人的思維方式不太茍同,
但也不盡然將其行為視為離經叛道,「因為這一股往前衝的時勢與潮
流,並非人們可以主觀批判和阻止。」他倒是以輕鬆的口吻表示自己的
看法。

老校長對於年輕人的舉止與價值觀,雖然抱持包容和理解的心情,可是
除了時勢潮流不可擋之外,他更認為每一個人的生命過程,應該有一個
《願景》,那種達成願景的努力與執著,其所作所為將會激發生命活力,
而且也會因此建構有目標、有理想的人生。

因此老校長對於優質人生,提出個人另類之心得,他說:「基於多年從
事教育工作的立場來看,一個人的心路歷程,和完美的人生,如果能夠
做到遵守『五說』的地步,那麼雖非盡善盡美的人生境界,卻可以說是
接近相對優質的人生了。」

何謂人生五說?老校長的詮釋依序是:媽媽說、老師說、老闆說、醫師
說和良心說。以下是他認為人生五說的內涵:

人生第一說就是《媽媽說》。每個人自呱呱落地之後,最先接觸的環境
來自於家庭,一個完整而正常的家庭,大都可以孕育正常與完整的個體。

於是來自此種家庭的子女,打從懂事之際,總是把一句話掛在嘴邊,那
就是,媽媽說,我不可以這樣做;或是我的媽媽說,不可以隨便拿別人
的東西!

這個時候的《媽媽說》三個字,除了代表家中各種約束之外,更是一種
有形與無形的行為規範,也呈現出家庭教育的成果。

專家學者認為,在此種年齡的孩子們,把媽媽說的話當作行為之依據,
當然必定會是一個聽從長輩的好孩子,以此奠定往後正常長大的基礎。

而《媽媽說》這三個字,除了真的是媽媽告誡的話以外,當然也可以是
爸爸說、爺爺說、奶奶說,甚或是哥哥、姊姊說,基本上就是家庭生活
中,主流規範的力量與正面之功能。

人生第二說則是《老師說》。當孩子們從家庭走入校園的時候,則上項
《媽媽說》的行為規範,很自然的變成凡事都是《老師說》,至此學校
教育以制度化銜接家庭教育,而條文詳列各種校規的具體要求,那也就
是:老師說可以這樣做,不可以那樣做。

而孩提時期會遵守《媽媽說》的小朋友,應該也會遵守學校師長的諄諄
教誨,除了聽從老師的話之外,與同學之間相處,也必然可以更加純熟,
從學校教育中學習應該具備的本職學能,和基本的人際關係。

當然《老師說》的範圍涵蓋整個受教學程,只要是在校園與學程範圍之
內,便要依照校規來做。

人生第三說依序是《老闆說》。當人們從學校走入社會之際,無論在任
何工作崗位上,當然要兢兢業業努力工作,更要隨時謹記老闆交辦的
事,盡全力予以達成任務。

因此《老闆說》和要求辦理的事情,就是每一個上班族,必需盡力去完
成的基本任務。

此種完成《老闆說》的工作心態,廣泛來說,並不侷限上班族和勞工階
級,甚至應該擴及廣義的《工作或事業》,因此即使自己當上老闆,仍
有義務遵循《老闆說》的工作態度,那麼這樣的《老闆說》之內涵,便
是事業成敗之所繫,換句話說,也就是要忠於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的意思。

人生第四說應該是《醫師說》。因為人們從孩提時期進入求學階段,乃
至於到事業上衝刺時期之後,大部分已經開始邁入中老年人,而此刻的
身體狀況已經開始走下坡,高血壓、糖尿病、慢性心臟病或其它老年人
容易罹患的症狀,慢慢成為每一個人的夢魘,即使在事業上多麼飛黃騰
達,生理上終究難免一些病痛。

於是在這一個階段裡,《醫師說》便成為身體的最佳保養品,每一個病
人,必須和醫師充分合作,例如多多運動,或是忌食重口味食物等等囑
咐,才能將醫療品質發揮到極至,否則一味迷信高價位藥物與醫療,想
必仍無法保持身心健康。

優質的人生第五說就是《良心說》。每一個人的生命長短,其實並無主
觀定義,而是相對的價值與自我認定。

因此每一個人,如果能夠謹守以上人生四說的話,基本上應該是一個較
為接近圓滿的人生,加上凡事都能夠秉持著對得起良心的態度,那麼做
任何一件事之際,都可以覺得心安理得。

一個人如果可以凡事心安理得,那麼他將是一個有福氣的人;一個有福
氣的人,不但是每一個人的良師益友,更是一個了無缺憾的人生。

老校長認為,人們要獲得完美人生的確不容易,但是要依序遵守人生五
說並不難。

況且這五種人生態度,並不是艱澀的人生哲理,也不是八股的教條主
義,反而是日常生活中稀鬆平常的事;人們實踐這五種自我要求,基本
上並不是實行聖賢者之舉止,而是平凡百姓如你我都可做到的。

聽了老校長的心得之後,除了覺得意義深遠之外,經過仔細推敲之餘,
不禁對於《人生五說》的道理,心中倏地豁然而開朗。

因此在內心深處,不禁油然興起積極而正面的想法:原來生命的意義,
竟是在亟其簡單之中見真理!

人生價值更可以透過有條理的追尋,讓每一個人的人生觀更,臻於美好
之境;相反的,如果人們心中存著過多的欲望,那麼在汲汲營營的短暫
生命過程中,不論如何拼命和追求虛無飄緲的果陀,恐怕到頭來都會感
覺到欲求不滿。

於是在此種情況之下,再多的名利和地位,也無法填滿心中的缺憾,總
認為生命是殘酷、殘缺和沒有意義,也許最後仍然有一個感覺,此生只
不過是枉費到人間一遊罷了。

假使從遵守上述五種規範的角度來看人生,也許在平淡思維之中,可以
活得更舒坦和自在,當然或許嚴謹的要求,會讓人覺得過呆板,但是卻
比較合乎中道。

而凡事謹守分際的生活哲理,其實與求新求變的工作信條,並不相違悖。

因此在生命的過程中,如果能把個人心境歸零,而從《心》出發之際餘,
進而擁有返璞歸真的生活,或許是現代人在e e 往的情境下,值得
將心情沉澱而仔細思考的生活課題!

(青年日報副刊92.06.20/Eric)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rolin&aid=403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