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於馬報副刊原版插畫--以下同)
最近偶爾可以在網路看到「網紅」發表影片作品,專門介紹各地美麗
的風景,除了天然美景之外,還會框列當地特產以饗讀者,因而成為一
種風潮。
其中有一些來台留學的外國朋友,尤其讚美我們這一個美麗的國家,
甚至拍攝類似「微電影」的短片,藉由網路群組分享網友,其影響範圍
已經達到無遠弗屆之境了。
好比此刻想起網路曾經輾轉流傳一位泰國攝影師Theerasak Saksritawee
在部落格所發表一系列名之為Lost in Taiwan的相片,仔細欣賞好幾十張
台灣各地的風景作品之餘,原來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景點,我們平常身
歷其境也許沒有甚麼強烈的感覺,可是透過鏡頭美化與詮釋之後,不禁
發現竟然像似相簿所凸顯「人間仙境」那般迷人。
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景點,其實其天然美景早已經烙印在人們心中,
只不過經由專業攝影者的角度切入和擷取之後,不但呈現了原本就蘊含
在其中的內涵,而且似乎以互相襯托的成果展現在人們眼前。
例如我們都知道台北101摩天大樓的拔地擎天之美,也看到了中正紀
念堂的格局方正與宏偉,更體驗了日月潭宛如淳樸的仙子具有虛無飄緲
與含蓄之姿,以及鄉野院埕製作麵線的傳統美學…等等影像,它們像似
融入日常生活當中的一部分,就好像是大家無時無刻都在呼吸一樣,以
致於讓我們疏忽了大自然帶給予外國人視覺上之震撼,直到如此令人驚
艷的作品出現之後,讓國人對於居住在人間仙境的福氣備感深刻。
此種情境和唐朝詩人賈島詩作【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
中,雲深不知處。】的境界相比較雖然不盡吻合,然而畢竟我們長久身
歷其境之餘,也許會忽視周遭環境之美而不自知,像似不識廬山真面目
那般迷惑吧!
所以我們想到台灣這些天然美景、人文影像和大地融合的相片,其實
無不散發出極其迷人的風采,而且緊緊抓住外國遊客的心,所以每年都
有超過千萬人次之旅客前來寶島觀光。
我們看到了這些相簿當中,有一部分是拍攝夜景與燈光的夢幻之美,
這樣的作品讓我們想起日本北海道,從海拔三百多公尺函館山上眺望函
館市夜景的經驗,當地夜景是許多人到了北海道旅遊都會前往體驗的景
點之一,甚至觀光宣傳手冊也號稱此地是世界三大美麗夜景之一,其它
兩個地方分別是香港太平山和義大利拿坡里。
當我們在昏暗的夜晚乘坐纜車登上函館山之際,但見人山人海擠滿在
觀景台不太空曠的空間裡,然後面對視野良好的玻璃窗戶往外眺望,欣
賞沿著海灣所形成的都市夜間燈光所散發之景觀,大家無不發出驚奇與
讚歎之語氣,紛紛表示看到這樣的夜晚真是好難得呀!
「雖然觀光景點通常會自我標榜或是號稱世界幾大美景,即使大部分
都具有名副其實之內涵,不過或許和刻意營造的觀光口碑也有些關連,
以致於口耳相傳的結果,大家也樂於接受這樣的意象了。」K分享這樣
的感覺。
她的感想確實有些道理,就以所謂世界最美麗三大夜景的景觀來說,
其實最為重要的地方,就是匯聚了各地聞風而來旅客,大家為了同樣理
由而產生了「同體感」的群眾心理,所以就會同意大家所認同的圖騰,
當然會因此而覺得那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景觀了。
「所以最大的原因,原來就只是感覺所造成的心理而已吧!」另外一
個朋友F頗為認同K的想法。
假如要詮釋這樣的想法,那麼讓我們嘗試想像一個畫面,一對正在熱
戀當中的情侶,相約來到了大肚山腰看夜景,當他們一邊啜飲香醇濃郁
的咖啡,然後一邊眺望位於山坡下面台中港區的夜景之際,不禁感到情
意濃濃而且頗有感覺的氣氛襲來,於是覺得當下彷彿似天上人間那般浪
漫,甚至把這種充滿旖旎的經驗當作最為珍貴的回憶了。
所以這種情況對於這兩位戀人來說,當年在大肚山上看夜景就是最美
好的享受了,無論所謂世界幾大夜景都比不上;當然同樣的情況也可以
用在陽明山上遠眺台北盆地之夜景;或是在八卦山腰高速鐵路經過的地
方,也讓很多人想像成馳騁於銀河鐵道的美妙經驗;甚至只要站在海拔
比較高的丘陵地,同樣都能夠欣賞到充滿極致之美的燈光夜景。
我們從那位泰國攝影者所提供的相片,大致就可以發現上述因為感覺
而導致美好回憶的道理了。
不過我們還是蠻敬佩攝影家的才能,由於其專業素養和技巧之故,往
往把一些看似平凡而簡單的事物,摻入其自身觀景視窗而捕捉最為美好
的畫面,因而讓相片呈現出個人獨特之風格,偶爾更是攝影藝術登峰造
極之佳作而讓人讚歎不已!
回過頭來提到因為群眾心理而覺得夜景之美,可是卻也還有另外一種
境界更為珍貴,那就是凸顯內心世界的寂寥之美學,有時候是那一些熱
鬧非凡或是繽紛燦爛的美景所難以比擬。
類似的寂寥內心世界所呈現出來的活美學,比較讓一些人所樂於討論
的焦點,大致可舉出日本美學觀點當中的「侘寂」之美。
所謂「侘寂」生活之美學,一般認為「侘」就是在極其簡約的生活
中,享受心靈層次之愉悅,然後在極其貧乏困頓之際,卻依然以悠閒和
坦然的胸懷來感謝天地;至於「寂」則是在清朗與寂寥的境遇裡,藉由
外在和內心的修養功夫,進而領悟到禪意之深邃韻味。
假使人們循著這樣的生活美學之途往下走,那麼當我們面對一盞閃爍
不定的燈光之際,或許在內心可以因此而興起更多的思維,透過此種境
界而衍生的思維,說不定能夠營造出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甚至因而達
到禪宗所提及「頓悟」之境界。
反過來若是置身於熱鬧繽紛的娑婆塵世當中,或許原本空靈而理智的
內心世界,卻會因此而被蒙蔽、汙染和改變,以致於無法參透大自然所
孕育的奧秘之境,當然也就沒有辦法享受所謂生活美學的情境了。
從一位外國攝影者的作品來看台灣之美麗,讓我們發現了世界上所有
的美學根源,極有可能都是來自於內心世界的感受、變化、薰陶與承
受;換句話說,人們所擁有不同的心境與領悟,皆來自於本身最為敏銳
和原始的感覺而已,所以透過自身的內外在之觸覺與感覺,大都能夠發
現自我的極限在哪裡,進而藉由這種根本的悟性和後天之修養,來規劃
每一個人的生活節奏,並且走入一個最為適合於個人的生活美學之境界
了。
(馬祖日報副刊110.03.05鄉土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