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蜂巢礦坑裡的天籟
2021/04/25 07:23:00瀏覽937|回應0|推薦41

 

 

【花蓮舊酒廠二十幾棟歷史悠久的建築物,本身早已經具備歷史古
蹟的內涵,所以規劃成為文創產業園區乃實至名歸。】

  連接台中與花蓮而橫跨中央山脈的中部橫公路,沿途可以見到大
自然岩石雕琢的遺跡,而且回顧開鑿過程和佇立於許多著名景點,
大都能夠體驗到鬼斧神工之巨擘和諸多令人驚豔的景色,不但是國
內外旅客最為喜愛的旅遊景點,更是國際專家學者極力推崇的天然
瑰寶。

  雖然面對大自然優美景致與環保概念的拉扯,讓橫貫公路的開發
與安全性尚有討論空間,但是其所代表一個積極的時代意義,以及
到處都是瀰漫大自然神祕呼喚的吸引力,卻是不可以否認的事實。

  每當旅人徜徉在橫貫公路幾處優美的景點時,貼心的大巴士司機
先生總是建議大家下車,以安步當車而慢慢欣賞的方式,走在懸崖
峭壁與深邃溪谷之間驚險的道路,比較能夠欣賞到極其壯觀和不禁
令人讚歎不已的美麗景色。

  例如我們在媒體旅遊節目當中,經常可以看到主持人以優雅而抒
懷的步調,在崇山峻嶺的山路上緩緩而行,透過鏡頭和文稿詮釋橫
貫公路之美。

  中部橫貫公路天然美景,有很大部分和險峻的岩石峭壁有關係,
因此遊客行走其中而抬頭望去,通常能夠欣賞高山與天空接壤的稜
線之美;尤其穿梭在石壁與隧道之間的心情,彷彿是漫遊於遠古洞
穴之中,讓人有一種難以形容而且心情悸動的感覺。

  「這種崇山峻嶺的旅遊心情,似乎讓人想起當年在金門、馬祖外
島服役的時候,班、排弟兄居住在坑道掩體裡面的許多往事,兩者
之間竟然有類似讓人懷念的記憶。」朋友回憶起年輕時候當兵往事
而分享這樣的心情。

  聽到他所提到隱藏於地底下軍事坑道的故事,我們的心情隨著精
采描述過程,好像也走進戰地的隧道當中,體驗了半封閉和潮濕的
軍事堡壘風情,著實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和氛圍。

  然而不論是悠閒漫步在中部橫貫公路的心情,或是朋友在軍中服
役駐紮在坑道裡面的記憶,通常都和空間意象有所關聯;換句話
說,類似的特殊環境特質與影像,彷彿似另外一個地底下的圖騰一
般,都是比較具有神秘與特色的地方。

  所謂地底下的神祕圖騰,也就是我們所不太熟悉的礦坑環境,除
非是曾經在礦坑裡面工作,否則一般人大都不太容易體驗到其艱辛
的極致,只能夠透過退休礦工朋友的轉述,或者是專業人員的解
說,才能夠一窺礦坑之內的辛苦文化。

  不過我們比較熟悉的礦坑景點,好比是大台北地區的「九份」礦
坑,通常都會當作是一個成功轉型的個案,因為瑞芳、九份地區沒
有被時代潮流淹沒或遺忘,反而成為許多人樂於留連忘返的景點,
也許就是拜電影藝術工作者所拍攝的影片之故,因而讓曾經輝煌、
燦爛可是卻差一點被時代洪流吞噬的小鄉鎮,能夠在懷念古早社會
氛圍與追尋文化遺跡的情況下,被更多人所青睞而讓遊客絡繹不
絕,這是一個美麗的巧合,也是一個讓人備感欣慰的結局。

  當然尋覓廢棄礦坑文化的再生之旅,類似成功轉型的例子並不太
多,因為還有更多地方並沒有獲得大家關愛的眼光,因而逐漸在歲
月侵蝕之下而被遺忘。

  提到這樣必然與無可奈何的結果,日前看到另外一個國外旅遊節
目,其報導內容是義大利托斯卡尼地區的故事,節目裡有一座距離
海岸不遠的小島,剛好也曾經有過輝煌的採礦歷史,在時過境遷的
情況之下,小島上只有廢棄礦場所留下來的遺址,還好配合地中海
蔚藍風景點綴和襯托之故,至今依然能夠吸引遊客踏上小島憑弔、
觀光和旅遊。
 
  不過小島上廢棄礦坑最大的特點,不是大家印象當中那種老舊不
堪的坑道,或是到處置放採礦工具的荒涼廣場,而是挑高開鑿礦產
所留下礦坑,竟然很像似台灣中部橫貫公路的景點那樣,是一座半
開放、半封閉的坑道空間,其實比較像似鏤空山洞的特殊外型,和
人們在印象當中的狹窄礦坑截然不同。

  這一座礦場坑道像似山洞的「蜂巢式」立體造型,往外看去可以
眺望幾步之遙的海平面,整個觀景縱深美得像似一幅畫,因此如果把
它想像成為一處粗獷的建築物也不為過。

  「當地得天獨厚的礦坑造型,彷彿似特別精雕細琢的演藝廳,所以
吸引許多藝人、歌者和粉絲們渡海而來,藉由天然美景結合廢棄礦坑
的場所,就地熱情引吭高歌而使得礦坑之內歌聲裊繞,真是另類別出
心裁的演唱會呢!」節目主持人介紹了這一個特殊的演唱盛會。

  真虧藝人和粉絲們想得到這樣的地方,如此巧妙和當地的礦坑作為
緊密結合,所以讓女歌手溫柔婉約的美妙歌聲,能夠在充滿大自然氣
氛與具有歷史感的坑道內餘音裊繞。

  這一座小島廢棄礦場的坑道演唱會,也許不及設備豪華的舞台那麼
耀眼,而且也無法容納太多的觀眾,或是熱情歌迷以歇斯底里和瘋狂
的跟隨樂曲而手舞足蹈,但是別致而小品的隨興表演方式,卻是讓人
覺得那是一種精緻而讓人備感喜悅的創意,所以更是一種足以敞開心
胸來享受天籟的美妙經驗。

  我們看到這一則報導之餘,對於藝人和當地居民結合在一起,分享
廢棄礦場重生的經驗與喜悅,特別覺得那是一種很另類的創意,也許
可以看作目前極為熱門話題「文創」的一種風格。

  提到國內最近極其流行的文創概念,事實上地方政府與有心的創意
工作者,在推動藝文創意的這一個範疇與領域多所貢獻,所以到處都
有人在詮釋文創的內涵,而且積極創造類似的空間和環境。

  我們看到幾處文創園區位址之後,大致可以發現有很多園區和傳統
古老遺跡相結合,好比在大台北地區的松山文創園區和華山文創園
區,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花蓮舊酒廠二十幾棟歷史悠久的建築
物,本身早已經具備歷史古蹟的內涵,所以規劃成為文創產業園區乃
實至名歸;當然全國各地所推動的文化創意園區,也都有類似特質與
具有返璞歸真的意涵。

  對於大家重視尋找創意、承襲傳統文化與不斷創新的概念,基本上
都會讓人覺得極其喜悅,甚至發自內心而感到值得珍惜,因為畢竟在
經濟發展到某一個層次之後,人們回過頭來省思缺乏文化內涵的區
塊,然後用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思維,來填補追逐經濟利益所空出來的
缺憾,這是一種極其自然而且必然要推動的政策,也是大家所引頸期
盼生活品質提昇的要件。

  當然一個文化內涵的豐富與否,或者是藝文創作的深淺度,以及究
竟要如何妥善推動的關鍵,都是一些值得思考而且蠻重要的議題,並
非弄幾個硬體來當作門面就好了,而是必須和整個生活品質與教育層
次,能夠作到互相結合起來的一個精神文明食物鏈,才能夠比較精準
而確切的達到預期目標。

  回過頭來想到歌聲裊繞在礦坑之內的景致,我們總覺得文化的足
跡,處處都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內涵,因此究竟大家要求甚麼樣的生活
品質,其實是不言可喻而且可以做得到的概念,也許其主要關鍵就是
存乎於一心的觀念而已;至於是否願意踏出尋覓精神文明的下一步,
那麼就有賴於每一個人不同的抉擇,或是自我追尋的多元目標,以及
隱藏於其間之珍貴價值了,不是嗎?

(更生日報副刊110.01.18)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rolin&aid=15546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