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06 21:41:26瀏覽334|回應0|推薦2 | |
聖理時間﹕丁亥年 尊駕聖稱﹕皇媽娘娘降文 文其三﹕「觀自,可有自清?謙、禮儀、道義要有走,不可做一行,走一行!」 簡釋: 皇媽娘娘前次降文﹕「觀天、觀地,不如先觀自身!」今天首先要問大家:「觀自,可有自清?」要自清,要注意「謙」、「禮儀」、「道義」與「力行」。 解意: 「謙」乃敬也。謙與敬的意義是相通的,一個心存恭敬的人,在行為上就沒有不謙遜的。『史記,樂書』:「君子以謙讓恭退為禮。」明代理學家王陽明曾說:「現在人的病痛,大多是因為傲。」「傲」字,反之即為「謙」字。所有種種的福慧,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為謙德。而謙虛係發於心而行於外,並不是靠做樣子做出來的。 當年魯哀公問孔子儒者的行為準則是甚麼?孔子說:「儒者平時的起居十分莊重嚴肅,坐立都非常恭敬,講話有信用,行為不偏邪。走路時不走險路捷徑以貪圖便利,居住時不爭冬暖夏涼的住處。他們珍惜生命,等待時機發揮作用。」 所以儒者不把金玉當作寶貝,而以忠信為寶;不求擁有土地,而把道義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不祈求聚斂財貨,而把掌握淵博的知識作為富有。儒者不會見利忘義。面對眾人的威脅和武力的恐嚇,至死也不會改變操守。儒者對於錯話,不說第二次;對於流言,不會追究。時時保持威嚴的儀表,對於應做的事情能夠當機立斷。這就是儒者立身的獨特之處。 總之,儒者以禮儀、道義作為行事處世的準則。即使遇到任何環境,也不會改變操守。並以此做為修行的基本道義,平時即應力行,如不能好好行持,就算千篇萬理那也是空口之談,希眾生明悟之! 世人教育子女待人接物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但要確實做到誠然不易,原因在於一般人往往看到世間的不圓滿、不美好,就會覺得不滿意、不舒服,嗔惱的心就現起來,就想責怪別人、怨嘆不已。但是我們把道義看作根本,按照禮儀來實行它,用謙遜的語言表達它,盡心盡力的實現它,這樣結果就不一樣了。 所以當我們看一件事情時,要想一下是否看的明瞭;聽一件事情時,要想一下是否聽的清晰;同時想一想自己的神色是否溫和,想一想自己的儀態是否恭敬,說話時想一下有沒有盡心,做事時想一下是不是敬業,有疑問時想一下怎麼請教,發怒時想一下後果,發願時想一下是不是能做到。 『論語』中,孔子曰:「君子之道,說之前先做,做了之後再說。」君子把義放在第一位,君子若有勇氣而不遵道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氣而不遵道義,就會做盜賊。 為什麼人生那麼痛苦?其實都是自己造出來的!我們如果真正的愛護自己,真的要度化自己,就要「觀自」而後「自清」。而自清,就是要先將自己做好。謙、禮儀、道義要遵守,絕對不可以講一套做一套,要知道人在做天在看,我們的一舉一動、一思一念都會記載在我們的生死簿中。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