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就人若不思考,行年愈長,愈到後面,作愈多事情,就真得是會愈作愈多。
2024/03/30 08:09:19瀏覽25|回應0|推薦0

不知各位是否看過自己小時候的照片,那時,竟能對多般枯燥乏味之事抱以怡然自得且持久不衰的毅力,真令如今的自己看來晃如夢幻一般。

小孩,單純天真,就算我們看來是毫無趣味的事,他們也能自得其樂。說是可愛,倒也不是,只是羨慕其能夠以最簡單的心去找尋自己的快樂而已。
蹦蹦跳跳,哭哭笑笑,今朝明朝,性情皆由心自發,絲毫無偽。

 

人類為什麼會哭泣呢?

為什麼會悲傷?

為什麼會快樂?

七情六慾所帶來的結果是好是壞呢?

為什麼?為什麼呢?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只知道,不管如何,日子還是得過下去?

追尋,追尋,不斷的追尋?

最終還是得消滅,那麼人類來到這世間為了什麼呢?

平常日子的種種情緒,

有時快樂,

有時悲傷,

有時興奮,

有時寂寞不安,

那一切都是假的嗎?

真實到底存不存在,我的心,我的身,在天地之間,有算得了是什麼?

追尋,追尋,不斷的追尋?最終還是得消滅,那麼人類來到這世間為了什麼呢?人類為什麼會哭泣呢?為什麼會悲傷?為什麼會快樂?七情六慾所帶來的結果是好是壞呢?為什麼?為什麼呢?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只知道,不管如何,日子還是得過下去?追尋,追尋,不斷的追尋?最終還是得消滅,那麼人類來到這世間為了什麼呢?平常日子的種種情緒,有時快樂,有時悲傷,有時興奮,有時寂寞不安,那一切都是假的嗎?真實到底存不存在,我的心,我的身,在天地之間,有算得了是什麼?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或許只有迷惑的人才會去追尋;或許只有還沒有找到的人才會去找,幸福雖在眼前,但總還是得去尋覓,或許是無聊的人,或許是無知的人,身處於之中的人,聰明的人,有自知之明的人,煩惱的人,想要傳承文化的人,傳承生命的人。研究如何使自己生活開心的人。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些什麼呢

 我常想,創造者對於一切,應是不能確定多於能確定吧。雖然依過往歷史知識經驗,累積智慧後,行事果斷,但是,在決定之前,是猶豫不決多於立即決定吧。因為花時間處理太多,考慮太多。可是我覺得,投入一件事,就是要有滿足的感覺啊。不然等到以後想起,有後悔的心情時,豈不是很糟糕嗎?那是不是,要我不斷的作決定,累積作決定的經驗,等到以後就能夠成為眾人依靠的人呢。

 結果是很重要,但是只要求結果的話,只是一種追求高度表現的心態而已。雖然,可能要學很久才會,但是,重點不是這個,而是,是否要繼續往下學。雖然結果是很重要,但是只要求結果的話,只是一種追求高度表現的心態而已。只想要高度表現而不想要高度學習的人,將會害怕失敗。因為在追求高度學習的人來看,失敗是必須要的,在嘗試成功之前必須要的附屬。

可是我發覺行年愈長,舒適圈待得愈久,愈到後面,就愈會忘記自己也是曾經摸索失敗過來的。

 

 

多餘的時間,人若不思考,哪有什麼多餘的時間,作愈多事情,就真得是會愈作愈多。雖然說,你想偷懶是人性,可是,有思考過後的偷懶,就不會讓人覺得,你忘了考慮他人的立場。

但或許只是你的心思不夠細膩,那你就不要常講話,要知道,一言一重,言重則慎重,慎重則用重。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
君子的言要訥,君子的行要敏。訥言並不是內心的遲鈍木訥,而在於由思想深沉形成的一種渾厚含蓄。聰敏也不是先天的生而知之,而是在於後天勤敏的思索尋求。

 

內心要有一個理想人格的理念
從世界可以得到很多訊息,從自身體驗中可以得到智慧。

但是,如果內心沒有一個理想人格的理念的話,
作再多的事,思考再多的東西,都是白費力氣。

現代的許多人都是這樣吧,內心沒有一個理想的人格或是境界,所以不論怎麼追尋未來都是沒有用。
不是常常發現自己沒有毅力,就是常常後悔自己粗心大意。

 

為什麼我們「想什麼。卻不能做什麼?你會覺得不行,有兩種原因,一是你從沒有去自我控制過,一是妳已經習慣了目前的生活方式。

以現今的機械文明來講,或許還不能使人自本身作出無法做出的動作,但是,如果不是 機械文明呢?上一紀或是下一紀的文明呢。因為 人類活的時間實在太短,才會造成當事人 以為那是不可能的事。

就好像是(範列)水龍頭,50年前,怎麼可能有這種一開就有水的東西,好像是50年後,怎麼可能 人類可以在 水中 天空中 蓋房子 生活。還有 還有,聽說啊~以前的人類,有10隻手 身高10公呎左右,所以他們做事情都很輕鬆。

可以一次抱很多東西 同時處理很多工作,一天當十天用。時間永遠都夠用~~~~是啊!就是睡覺時間永遠不夠用…T_T。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3au6m06f06&aid=1804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