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2/06 14:14:26瀏覽1274|回應2|推薦21 | |
現在的研究學者多認為「唭哩岸」這三個字與平埔族一支的凱達格蘭族「奇里岸社」關係非常密切。依據西元一六五○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村落統計資料,發現「唭哩岸」在當時就已經出現,荷蘭文作「KIRANANNA」,有十三戶,五十人左右(詹素娟 1996:12)。依《台北市志》首卷中所附「明鄭天興州圖」則可證實,唭哩岸的開發早在明鄭時期即已開始,當時寫做「奇里岸」。唭哩岸地名沿革請參考鄉土小辭典。 「唭哩岸」地名的由來,至今尚未有一定論。最普為人接受的說法是因為從淡水河口沿河上溯,到此恰為一外伸的灣頭地形,西班牙人見此,即依菲律賓群島中的土語「Bahialrigan」(意為「海灣」)命名;也有說可能為原住民酋長姓氏之意,但都只是猜測。雖然地名的書寫方式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演變,但無論荷西或明鄭、清領時代,地名發音都極近似,所以應是平埔族語的音譯,殆無疑義。 至於早期「唭哩岸社」的確切地點,據我們採訪吉利米行蔡財林老闆 )所得,蔡老闆個人認為是現今承德路上雙連幼稚園、王記汽車、麥當勞之三角地帶。此處早期稱為「破竹圍」,唭哩岸地區的大家族謝姓家族,其第一代祖先謝文發在清雍正二年來此開墾,就是在此地與原住民女子成親,獲得大片土地的。 漢人男子與原住民女子通婚,實有其特殊的歷史淵源。由於明鄭曾佔台灣做為反清復明之根據地,復加上台海海域多倭寇海盜流竄,清未領台前已命令沿海居民居住需離海三十公里。清領台後(1684),即頒佈渡台三禁。 雖禁令森嚴,但為了「賺吃」(討生活),捨命偷渡來台者仍大有人在。只是偷渡者多為無家的男子(台語俗稱「羅漢腳」),都是「雙腳夾一粒攔趴」,他們多半與台灣本地的原住民女子通婚,台諺有云:「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就是這個意思。男多女少,也造成螟蛉子及童養媳的特有風俗。 因謝文發之墓立於今紗帽山,加以謝氏其平埔族女祖的埋葬地在前面提到的「破竹圍」處(原住民有死後葬於家園附近,守候家園之俗),不但標示了早期居民的活動範圍,也顯示唭哩岸確為原住民之居所。 在行政區劃上,唭哩岸屬台北市北投區,其範圍大抵包括立農、東華、吉利、尊賢、立賢、吉慶、永和、永明、永欣等里。目前的「唭哩岸」則指的是北投區立農街一帶,也是其發展最根本、最繁榮的地方。(參照北投國小)http://web.ptes.tp.edu.tw/ptc/%E5%94%AD%E5%93%A9%E5%B2%B8%E7%9A%84%E7%94%B1%E4%BE%86.htm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AD%E9%87%8C%E5%B2%B8 ※請注意: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