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02 21:26:57瀏覽696|回應0|推薦2 | |
<資料來源:聯合報 2008/06/22> 【聯合報╱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2008.06.22 02:42 am 氣候異常造成天災頻繁,大氣升溫、全球暖化一躍成為全球關注的當紅議題。 (美聯社資料照片) 評《歷史上的大暖化》 布萊恩‧費根著 黃中憲譯 野人文化公司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是唯一會杞人憂天的物種,憂的不僅是自己的未來,還有子孫,以及自己生長的社會。甚至在環保觀念尚未進入意識的時代,我們就相信載育萬物的大地也有成住壞空,在劫難逃。難怪每隔一陣子,就有人預言末日將臨。 不過,最近半個世紀,曾引起社會迴響的末日預言,卻有一個共同趨向:環境。1962年,《寂靜的春天》警告我們污染環境的後果。1968年,《人口炸彈》警告人口膨脹的環境後果。1972年,《成長的極限》警告流行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將面臨環境瓶頸。1983年,天文物理學家沙岡(Carl Sagan)以「核子冬天」警告核子戰爭的環境後果。 蘇聯解體後,當紅的預言則是大氣升溫、全球暖化,而且聲勢看漲。因為支持大氣升溫的科學證據,在過去半世紀已從零星片段累積到堅實屹立的程度。 例如美國大氣科學家基林(Charles David Keeling),在夏威夷一個休眠火山山頂設立儀器,自1958年起測量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這份紀錄證實,二氧化碳濃度在最近五十年內,上升幅度超過五分之一:從百萬分之315到380。科學史上,大概沒有其他的科學數據,如此單純又意義重大了。 難怪「大氣升溫」轉變成公共議題。這麼熱門又牽連廣泛的議題,影響是多方面的。例如「氣候影響歷史與人類命運」的陳年命題因而解凍,許多廢園舊事都得到重新包裝上市的機會。《歷史上的大暖化》就屬於這類作品。作者費根著作等身,是美國人最熟悉的考古學者,他的考古學教科書非常暢銷;他為一般大眾寫的書,涵蓋考古學的各個面向。近年來,他致力闡釋特殊氣候(例如聖嬰、小冰河期)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本書是他最新力作。 所謂「歷史上的大暖化」,指西元800到1300年那五百年間的全球暖化現象(接著是長達六百年的「小冰河期」)。不過當年的平均氣溫並不比現在高,也不是每一年都維持同樣的高溫,我們甚至不清楚暖化的肇因。本書的賣點是:費根帶領讀者到全球各地巡視氣候暖化的歷史後果。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氣候變遷的模式不同,各地社會受到的衝擊因而不同。例如歐洲似乎因而受惠,人丁興旺,生氣勃勃。有的社會因而崛起,成為推動歷史的動力(如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有的解組(美國新墨西哥的查科峽谷);有的似乎坐以待斃(如馬雅、高棉等)。儘管費根企圖簡化討論,他畢竟是個學者,知道他舉出的每一個案都有複雜的故事,難以化約成簡單的氣候衝擊/社會回應(有方或無方)公式。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倒是,費根指出暖化必然導致乾旱,當年大部分社會都難以應付。現在,乾旱的威脅更迫切,大眾卻將注意力放在暖化可能導致的極端氣候上。 其實,遠憂與末日預言極少開創新局。民主時代更難;民主政治的媚俗趨向,反而使大眾理直氣壯地要求政府採取透支政策犧牲未來。即使科學已證實全球暖化是事實,也不過為知易行難添了一個註腳。憑弔古文明廢墟能激發多大的精神動力,使人願意以子孫為念,改變目前的生活模式? 【2008/06/22 聯合報】 此文章轉錄自:聯合新聞網 -部落格小玩意-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