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7/12 09:36:53瀏覽2917|回應0|推薦22 | |
吳敏顯/攝影 二月中旬,《聯合文學》雜誌邀我寫三月號封底「靈感角落」的短文,應命寫了〈策馬林蔭下〉,把日常躑躅於住家附近一整排老樹下的心境,和盤托出。 其實,我還會騎著孩子送的鐵馬,朝著鄉間小路或宜蘭河兩岸堤防揚蹄闖蕩。 母親辭世前幾年,鐵馬踩踏的蹄印,主要是甩開樓房商家糾纏的市區,順著寛闊田野所間夾的一條農路,回到青少時期居住的鄉下,再陪老人家沿著河堤散步。那幾乎是我每天必修的功課,也因此能夠從老母親珍藏的記憶中,勾串自己的童年往事。 後來,遛達路線偏移到鄰近住家的河上游。這段河道跟自己算來亦屬舊識,兩岸高灘地保留著許多老舊樣貌,例如鷺鷥群聚的蘆葦叢,擺頭扭腰作怪的分叉水道,不時伸出髒腳丫浸泡的高灘地……。但除了斷續蜿蜒的小徑,比起其他河道算是較少遭受人工踐踏。 誰都可以走過這座橋左轉或右轉,沿著河堤走去;然後再過另一座橋左轉或右轉,繼續沿著河堤行走。不管兜個圈子回到原點,或走得更遠,流水照樣貼在你身旁。 漫步遊逛或佇足守候,都不難招惹牽引故事的線索。面對脫韁野馬和未加鎖鍊的鷹鶚,總以為自己在河邊放牧。早就忘掉手機裡設有計步器功能。 近看遠眺面貌極為神似的河域,往往因路人經過而有不一樣的風景。曾經見過一位長者帶來長劍憑空砍刺,更不乏坐在河堤上拉二胡、練小提琴的,琴韻宛如行雲流水,迅即與天籟合而為一。 最近一次,沿岸的風聲水聲鳥叫聲曾被一陣陣尖銳的「古吹」聲響鎮壓。那嗩吶古吹所吹奏曲調,正是小時候聽了必須趕緊跑回家,躲到門扇背後才能撫平心跳的那種送葬行列特有的樂曲。可在此刻,卻覺得如此空曠場域極適合它來傾訴。 不時有釣客扮成銅人挺立,對著自己倒影下竿垂釣;也有模仿廟口蹲坐的石獅,文風不動地埋伏,一任水底魚兒游來游去。 愛好寫作者每每觸景生情,無論盤坐或漫步河堤上,許多字句總會自然地從記憶卡匣噴出。所謂天地、萬物、日月、星辰、雲朵、雷雨,所謂季節、氣味、聲音,還有那不切實際甚至無中生有的夢想與幻影,統統聯手圍繞著你,分分秒秒,從不背棄。 這是我喜歡追尋的情境。不管清晨或黃昏,不管欠缺下午茶或特調咖啡的午後,在整個天空呵護下的河邊,誰都會沈醉耽湎。 近幾個月,人間被新型冠狀病毒陰影籠罩,各色人等全教一些持續上升的數字所牽扯。河邊這片空曠天地,應當是造物者早已料到且刻意留給人們喘口氣,感覺自身依舊存活的版圖,誰都不該忽略。 我沿河放牧,守望的正是時而焦慮時而愉悅的思緒,以及起伏忐忑然後沈穩的心情。 ──原載2020年5月號《鹽份地帶文學》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