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07 15:36:42瀏覽365|回應0|推薦1 | |
當初報導林醫師轉普通病房時,我看他頭部逆轉,直覺還是要小心,等發現異樣又移至加護病房時,其實他有一時段是穩定的,因為那時頭部已正轉。
病毒感染給予抗生素只是預防二次細菌感染,對疾病本身沒有用,相反好菌被破壞的結果削減了免疫力,反而助長病毒。裝外物葉克膜更增加感染源,最後產生敗血性休剋死亡。如果那時能給予益生菌、冬蟲夏草加PPAR活化劑健康食品或許還有一絲希望,可惜西醫往往以實症醫學角度判斷,這些建議不可能見容於西醫。 他走時頭頂陰陽合一,自在出竅上天堂去了!我們應該祝福他! 林傑樑:再忙,也要陪寶貝一起長大 2011-06-20 康健雜誌 101期 文/梁嫣純 九層塔會致癌?市售減肥茶具肝毒性?飲用水含重金屬?每當發生中毒事件、問題食物,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系臨床毒物科主任林傑樑常是各方期待第一時間跳出來為全民解惑的重量級人物。 林太太形容林傑樑是「全年無休的醫生」,更特別的是,他也是個「不打烊的父親」。因為他要治病、要做研究、還不時熱心回應媒體記者的諮詢,就連假日都到醫院探視住院的病人。但林傑樑在忙碌於扮演「好醫生」的同時,並沒忘記自己為人夫及父親的角色,兩個兒子成長的過程,他從不缺席。 名醫變身「導護爸爸」 星期四上午在台北長庚的門診,因為有許多病患要求臨時加號,林傑樑直到下午兩點半才下診,身兼林醫師的研究助理、秘書、私人護士、司機、妻子、孩子的媽等多職的林太太,早已在旁守候多時。夫妻倆匆匆吃碗麵,隨即驅車趕回林口長庚總院巡視林醫師負責診治的住院病人。 除了醫治病人,林傑樑還投入了許多心力在臨床研究,而且成果輝煌,有多篇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的醫學期刊。 他認為「發明救人的方法,是身為一個醫生的價值所在。」因為對家庭的重視,他明白一條人命牽動著好幾個家庭,所以他願意「多動一點腦筋,讓病人可以得救,不要讓許多家庭哭泣,」林傑樑感性地說,更感謝妻子及家人在背後的支援。 談起醫療專業,林傑樑表現出堅定及自信,但一聊到家人,語氣轉為溫柔且多情。 即使大兒子都就讀高三了,他和妻子的感情,仍像年輕夫妻般甜蜜。身穿牛仔褲、略施薄粉、有雙靈活大眼的林太太令人驚豔,但林傑樑認為她的內在更美。就外型而言,他最欣賞妻子因每天料理三餐而粗糙的雙手。 因為自己的成長經驗,讓林傑樑堅持無論再忙都要陪孩子一起長大,「就算少寫一篇論文,或少賺一點錢也很值得。」 林傑樑出生在南台灣嘉義縣的鄉鎮,從小父母忙於生計,將他託付給阿嬤照顧,他明白父母辛苦工作是為了栽培他們。但是書讀得愈多卻離父母愈遠,林傑樑從國中開始離鄉求學,高中、大學更遠赴台北就讀,從此在北台灣定居。他很感念父母的恩情,但仍遺憾自己成長的過程沒有父母參與。 如今,林傑樑有兩個相差12歲的兒子,老大泓楨正為大學的入學測驗而努力,老二浩楨是個快樂的國小一年級學生。陪著大兒子一路走到生涯的關鍵,小兒子正踏上學習之路,林傑樑夫婦很享受陪孩子成長的天倫之樂。 孩子學校所舉辦的活動,林傑樑夫婦都會聯袂出席,甚至還一起擔任「導護爸爸」、「導護媽媽」,穿起背心、吹著哨子,在馬路上指運交通。 上山下海,全家都要在一起 邀請他們全家一起受訪拍照的當天,林太太私下跟我商量,希望傍晚五點前完成採訪,因為她必須回家做飯,「林醫師堅持全家人每天要一起吃晚餐,」她說得滿是甜蜜,一點也不覺得準備晚餐是一件苦差事。 相較於許多「忙爸爸」連回家吃晚餐的時間都沒有,林傑樑總是努力排出時間跟太太一起去接孩子放學回家。他們家裡沒有電視,晚餐後,全家會一起到戶外散步,或在家裡看書、聊天。 泓楨喜歡聽爸爸分享在醫院工作中遇到的人生百態,也常跟父母討論自己在學校裡的生活。浩楨喜歡拿書上的知識出題考爸爸,而且還經常把這位林醫師考倒。 「我們家有兩個小小毒物學家,」林太太透露兒子們受父親的影響很大。泓楨在國小五年級時,曾以「蔬菜殘留農藥」為題參加科展,榮獲台北市的特優、全國佳作。年紀小的浩楨也會一臉認真的說,他在學校都吃媽媽做的便當,因為外面的食物常用高溫烹調,容易產生有毒物質。 他們很重視假日的「familyday」,全家人早已習慣「集體行動」,除了病人之外,沒有誰能把他們「拆散」。 林傑樑常帶著妻小到郊外的步道走走,寒暑假時更是全家出動,上山(桃園縣復興鄉)下海(雲林縣沿海)去義診。 「無論多忙,孩子一定帶在身邊,」林太太回憶這十多年來的義診經歷,大兒子未滿一歲(出生五、六個月)、小兒子都還沒滿月(出生兩個星期)就隨著醫療團出征了。 從只能在旁邊玩耍,到漸漸長大可以幫忙打打雜、搬東西、量血壓,義診的經驗確立了泓楨的人生方向。 從小跟在爸媽旁邊,泓楨看到社會上有這麼多需要幫助的人,讓他也想盡一份力。就讀建國中學三年級的他,正努力擠進醫學系的窄門,立志當一個像他父親一樣用心照顧病人、認真做研究的醫生,「錢雖賺不多,卻贏得別人的尊敬。」 再富,也要「窮」孩子 「身教重於言教」是林傑樑堅持陪孩子一起長大的原因之一。而且,從小就培養他們「重心靈,輕物質」的生活態度。 「給孩子太優渥的物質環境,也是一種不幸,」雖然林傑樑有能力給兒子們讀私立小學、穿名牌服飾、買高級玩具、天天吃大餐……,但他認為,「讓孩子習慣過平凡的生活,長大可以生存得更好,」因為他們未來不一定有父母現在的收入,並且期望孩子們堂堂正正做人就好,行有餘力就幫助弱勢的族群。 泓楨很認同父親的觀念,看到有些家境富有的同學們,總是活在互相比較的競逐中,比誰的名牌貴、誰的爸爸地位高、賺的錢多……他很慶幸自己不是身在其中。 浩楨對兒童玩具不感興趣,他最喜歡跟爸爸一起玩,平時在電視上談論嚴肅醫學話題的林傑樑,竟也會板起手指當手槍,跟小兒子玩起虛擬的槍戰遊戲。 「我還喜歡跟爸爸、媽媽一起去散步,」小學一年級的浩楨在描述自己的家庭時,臉上洋溢著無憂的幸福,讓人相信「父母共同參與」比「昂貴的玩具」更能帶來快樂。 林傑樑很清楚,無論自己在外的成就有多高,對孩子而言,只有「父親」這個角色最有意義。在高度競爭的醫療領域,他看到不少醫生同業,為了追求社會地位和收入拚命向前衝,猛然回頭才發現孩子已經長大、甚至離家求學工作了,錯失了享受與孩子一起長大的甜蜜經驗。 「如果你認為是重要的,就撥出時間來,」林傑樑提醒天底下的「忙爸爸」們,孩子的成長很快速,「就算你賺了整個世界,有些東西是怎麼也喚不回的。」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