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23 18:06:23瀏覽1794|回應0|推薦2 | |
「腸漏症」顧名思義為腸道黏膜細胞產生間隙,使得許多未分解完成的食物大分子、食物過敏原、毒素、壞菌等滲入淋巴液及血液中,引發免疫失調,產生許多慢性症狀,包括皮膚過敏、鼻子過敏、氣喘、頭暈、頭痛、慢性疲勞、大腸激躁症、自體免疫疾病、肌肉疼痛、關節發炎、憂鬱症等,可以說是百病叢生。 腸道黏膜和人體皮膚一樣具有屏障功能。在正常情況下,腸黏膜細胞緊密接合,只有食物經過分解後之營養素,才能經由腸黏膜細胞或是細胞間隙被送到血液中。然而,以下九大因素會使得腸黏膜細胞之間嚴密的保護網出現漏洞:
一旦食物大分子、食物過敏原、毒素、壞菌等透過腸道黏膜細胞間隙進入血液或是淋巴液中,免疫系統會將之視為入侵物並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這些免疫反應也許是急性過敏反應(如蕁麻疹、神經血管水腫、氣喘),或是慢性食物不耐反應(如慢性疲倦、慢性皮膚濕疹、頭痛、關節酸痛、肌膜炎、腸躁症等),甚至可能產生自體抗體攻擊自己的組織,造成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硬皮症等)。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腸漏症,最理想的方式為抽血檢測IgG4慢性食物不耐,或透過尿液檢驗來進行功能性腸道有機酸評估;此外,藉由一滴活血檢測,看血液中是否存在不明斑塊、細菌,亦可輔助腸漏症之診斷。 若確定自己有腸漏症,「防漏」是當務之急,以下為四大原則:
食物不耐與腸漏症其實是互為因果的兩個疾病問題。若因藥物或腸內壞菌過多等因素造成腸漏症,會使得食物過敏原大分子滲入血液及淋巴液中,誘發食物不耐反應;反之,若無法耐受某些食物卻長期食用,食物過敏分子會刺激腸道黏膜而產生間隙導致腸漏症。因此,接受食物過敏原檢測以了解對特定食物的不耐程度,進而採行食物輪替法,等於讓抗敏與改善腸漏症一舉兩得。 引用自:http://www.elite-f.com.tw/index.php/zh-tw/newsflash/185-2016-09-23-1 腸漏症,全身慢性發炎的關鍵!營養醫學博士 劉博仁:酵素是「食物的剪刀手」,吃這3樣修補腸漏 腸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具有屏障功能。在正常情況下,腸黏膜細胞緊密接合著,只有食物經分解後之營養素,才能經由腸黏膜細胞或是細胞間隙被送到血液中,其他包括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大分子或毒素,皆不得其門而入。 然而,若腸道內壞菌過多、長期服用藥物、濫用胃藥、精緻及低纖維飲食、脂肪酸不平衡、長期過量飲酒等,都會破壞腸黏膜完整性、或改變其滲透壓,甚至產生間隙,讓原本不應該進入血液和淋巴液中的食物大分子、毒素、壞菌等,得以乘虛而入。 於是身體免疫系統即會啟動保護機制,進而產生抗體如IgE或IgG4,並引發急性過敏反應(如蕁麻疹、氣喘)、或慢性食物不耐反應(如慢性疲勞、頭痛、腸躁症、消化不良、腹瀉、水腫、肌肉疼痛、關節發炎等),甚至可能造成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這些都是腸漏症所惹的禍。 從以上可以得知,腸漏症會誘發慢性食物不耐反應,殊不知慢性食物不耐也正是導致腸漏的一大元兇。倘若不清楚自身無法耐受的食物過敏原,卻大量且長期食用的話,這些食物過敏分子也會刺激腸道的黏膜及淋巴組織,進而導致腸漏。因此,慢性食物不耐與腸漏症可說是互為因果的兩個疾病問題。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腸漏症,最準確的方法就是進行小腸內視鏡,取黏膜做切片檢查,屬於侵入性檢查,並不建議。另外也可透過尿液檢測小腸滲透壓,但檢測過程繁瑣、收費昂貴,較少執行。有鑑於慢性食物不耐與腸漏症互為因果,因此最理想的確診方式是透過抽血檢測IgG4慢性食物不耐,可同時作為診斷及擬定治療方針的依據。 在檢測出自身對食物過敏原的不耐程度之後,接著就要採行食物輪替法。原則上,重度不耐的項目禁食3個月、中度不耐的項目禁食2個月,之後再逐漸少量進食並觀察看看。許多患者會問,食物過敏原是不是永久不可再碰呢?答案是否定的,日後若有機會碰到,也同樣要採食物輪替法來享用,千萬不要一次大量或是每日食用,以免又再激活免疫反應。 採行食物輪替法的同時,也要正確補充營養素以改善腸漏,尤其益生菌、酵素、左旋麩醯胺酸三項至為重要: 1. 益生菌:可修補腸漏,調節腸黏膜淋巴組織,降低與過敏有關的Th2細胞所分泌的一些細胞激素,並增加腸道內好菌數目、減少致病壞菌數。 2. 酵素:被視為「食物的剪刀手」,可將食物分解至最小單位,如胺基酸、小胜肽、脂肪酸、單醣、雙醣。許多過敏原是蛋白質分子,因此酵素可以將之分解成較不致敏的小胜肽或是胺基酸,降低過敏機率。此外,還可降低過敏物質對腸道的刺激,減低腸粘膜滲透壓,修補腸漏。 3. 左旋麩醯胺酸:可修復腸道黏膜細胞障壁的損害及空隙,改善腸漏症。 依照「食物不耐聖經」(The Food Intolerance Bible)作者安東尼‧海因斯(Antony J.Haynes)的看法,至少45%的人口深受食物不耐所困擾,由此可以想像腸漏症患者也不在少數。因此,若一些小症狀不斷出現,別以為是體質改變,建議遵行三大原則:檢測食物過敏原、採行食物輪替法、正確補充營養素,腸道防漏定能成功,腸漏症和慢性食物不耐也就不再同病相連了。 文/陳志瑜 (台大醫院醫師) 惱人的皮膚發炎、過敏、慢性關節疼痛、疲勞症候群、憂鬱情緒、記憶力變差…… 諸多難以解決的慢性不適,可能是導因於一個不易覺察的問題—腸道滲漏症! 人體的小腸壁上有許多上皮細胞,如磚頭般緊密地拼湊在一起。一個健康的腸道應該要像是一面牆,可以防止液體滲漏。當然,如果牆壁有了裂隙,則如同牆壁有了裂縫般會有雨水滲入的可能。 因此,完整的腸道腸黏膜,其主要功能不僅僅為吸收營養,更可以作為防範外來病源體入侵的屏障。當腸道受到感染、發炎、過敏或失去健康的菌相平衡時,腸黏膜就會受到破壞而失去完整性。此時腸道內許多未被消化完全的大分子、代謝所產生的廢物或微生物毒素等物質,會透過滲漏的腸壁進入血液循環中。進而刺激自體免疫系統,危害肝臟、胰臟等器官,而引起各種疾病。 腸壁滲漏引發的病症 根據研究一些臨床疾病與腸漏症相關,例如感染性腸胃炎或慢性關節炎。甚至如痤瘡、牛皮癬和皰疹樣皮炎等皮膚病。另外,由食物過敏或特定食物不耐症引發多種疾病,包括溼疹、蕁麻疹、腸躁症等也似乎與腸漏症有關。還有可能會影響腸道通透性的愛滋病、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肝炎、慢性胰臟炎或胰腺癌,也會進而導致腸漏症的發生。 腸漏症的病因複雜,我們身體的許多不適症狀,如常見的腸胃症狀:脹氣、腹痛、腹瀉、便祕外,慢性疲勞、食物過敏、支氣管炎、氣喘,肌肉或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白斑症、記憶力衰退、頭痛、躁動、注意力不集中都有可能是腸漏症的症狀。 尋找腸漏症的病因 腸漏症的病因為何?目前尚未有明確的定論。但有些研究報告顯示早產、壓力、營養不良、飢餓、食物過敏、飲酒過量、細菌或病毒引起之腸道感染後,以及過量使用抗生素或類固醇藥物等,似乎與腸漏症的發生有相關。 飲食三寶改善腸道機能 當被診斷可能是腸漏症的情況下,哪些補充品對我們的腸道會有幫助呢? 1.乳酸菌 研究顯示服用乳酸菌可以預防腹瀉,當腹瀉不容易發生時,腸壁自然不容易被破壞,腸漏症的發生自然下降。 2.Glutamine(麩醯胺酸) 研究指出,服用Glutamine是腸道維持正常代謝、結構與功能的重要物質,腸黏膜修復也因為麩醯胺酸的存在而增強。腸道黏膜的強健,自然減少腸漏症的發生。 3.含纖維食物 多食用含纖維食物對於腸漏症的病人有助益。 陳志瑜醫師提醒: 當你自覺有反覆的皮膚發炎、過敏、慢性關節疼痛、疲勞症候群、憂鬱情緒、記憶力變差等不適,反覆求診但無法檢查出確切病因時,你可能就要考慮自己是否有腸漏症的問題了。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