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起雲劑看「消費共業」
2011/05/29 10:08:01瀏覽554|回應0|推薦2

更新日期:2011/05/29 04:11   記者楊久瑩/特稿

市場上,灰色的新鮮吻仔魚賣相不好滯銷、枯黃的安全金針引不起消費者興趣、咖啡色的魚卵老被餐廳及店家挑剔…,而同樣的產品,便宜的總是優先被考慮;當老闆被消費者教育,必須用更好的賣相爭取消費者青睞、俗擱大碗等於暢銷時,吃到添加色素與人工甘味的水果、買到漂白的魚丸、喝到添加沒必要存在的起雲劑飲品,該怪誰?

黑心起雲劑事件愈演愈烈,消費者認為政府難辭其咎,政府認為業者罪不可赦,但業者心裏也有答案,添加起雲劑是為迎合消費者長期對食物色相的偏好,還可以降低成本搶到商機。共犯結構造就食品不安全的共業,苦果得由這塊土地上的人共同承擔。

塑化劑事件後,有學者及業界坦言,起雲劑非必要品,各類食品中其實都可以不添加,但台灣長期消費習慣中,天然與反璞歸真經常被忽略,許多學界及業界大老心知肚明,但他們極少主動揭發真相,以致在麥當勞濾油粉事件曝光後,大家才知道看似清澈的油可能加了砷濾油粉;三鹿蒙牛奶粉加入三聚氰氨可提高蛋白質、減少奶量。

衛生署長邱文達昨天將責任拋向業者未能自律,但政府同意添加沒絕對必要的起雲劑,卻缺乏把關監督;以及每次出現危機事件,總是手忙腳亂,缺乏SOP標準作業流程,以致從生產、製造、販售到消費市場一團混亂,業者無從遵循,消費者充滿不安,責任難道只要怪業者嗎?

最近,台灣紅了,人民的臉卻綠了!過去,我們笑「中國製造」等同劣質商品,曾幾何時,臉丟到國際,連中國政府也說要加強對「台灣製造」產品的檢驗,真是夠了!

惡質的消費文化造就了奸商文化,黑心起雲劑事件更深層的意義是:消費者在滿足口腹之慾時,也要以實際的消費力大聲告訴業者,我們寧願要不太美麗的天然食品,讓共業變成雙贏。

塑化劑風暴  掀開食品界共犯結構

2011-05-29 中國時報

近日爆發的塑化劑事件,彷彿掀起食品界蝴蝶效應

新北市一家昱伸香料公司違法使用「塑化劑」(DEHP)製造起雲劑,結果造成至少一八六個廠商受到牽連;百萬罐運動飲料下架、四萬兩千公斤的果汁果醬濃縮粉回收,包括老字號且受消費者信賴的品牌如味全、黑松、金車、悅氏、順天堂、長庚生技、杏輝藥品、永信、盛香珍果凍等都受到影響。這個事件的後續的效應仍不斷擴大中;不但台灣食品界已一片風聲鶴唳,就連前陣子興奮引進台灣珍珠奶茶的英國商人都得擔心是不是把含有塑化劑原料的飲品賣給了客人。

塑化劑一開始只在飲料界造成不安,隨著案情發展,現在可以說整個食品界甚至藥品、化妝品界都受到波及,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麼東西都有可能含有塑化劑這種有毒的成分。風波大到衛生主管單位得提醒消費者,在食用、服用任何食品、藥品之前,可以先上衛生署網站查查看該項產品有沒有列入危險名單中;或者,有必要的話,直接送專業單位檢驗;還有衛生主管專家直言不知道塑化劑還有被用在哪裡。言下之意,塑化劑地雷真不知還會在哪裡爆開。

或許很多人都很難接受、很難想像,台灣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網、業者累積幾十年建立的品牌信任度,竟然被一個小小的昱伸香料工廠打趴。更恐怖的是:昱伸負責人賴俊傑遭檢方移送時說,其實業界很多都是這麼做的。換言之,昱伸可能不是惟一會添加塑化劑的起雲劑供應商;或者起雲劑可能在別的部分有其他問題。

然而,這樣的公共危險難道完全無跡可循嗎?昱伸香料是台灣二十一家起雲劑供應商之一,價格長期比競爭者便宜很多;因此生意很好,成為起雲劑市佔率最大的業者。

起雲劑其實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物,飲料、果醬等食品中常常會添加起雲劑,為的是讓食品看起來比較濃稠。且先不論台灣消費者喝飲料、吃食物,比較喜歡看起來「濃稠、色澤深」的飲食習好或者不好;至少,依規定,食品中並不是不可以加起雲劑,只是必須要以食品級的材料調配,不可以使用沒辦法被人體吸收的工業用原料。然而,因為工業用料價格比食品用便宜,還是會有不肖業者違法添加。例如昱伸就是以塑化劑替代價格為其五倍的棕櫚油。昱伸香料因此大量節省成本,使得所製造的起雲劑比同業便宜,吸引下游的大盤、食品業者大量進貨,不少知各品牌的各類食品都使用了昱伸所銷售的起雲劑,造成這場塑化劑風暴持續未歇。

昱伸香料明知塑化劑是第四類毒化物質,卻長期使用;這種沒有道德、沒有良心的業者,當然要嚴辦。若是如某些人說的,按食品藥物相關管理法規,只能處昱伸三十萬元的罰款,台灣社會還有公理嗎?昱伸相關人員當然必須為他們所做惡事付上代價;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那些長期使用昱伸公司起雲劑的公司難道就沒責任嗎?

食品業、尤其是那些知名大品牌,品管當有一套嚴謹的流程,採購原材料時難道就只要找比較便宜的供應商就好?昱伸為什麼可長期供應比同業便宜原料,當中是不是有蹊蹺,這些知名品牌的採購與品管人員,從來沒想要去關心了解嗎?業者若不是得過且過,沒出事就懶得深究,就可能是明知有問題卻不處理,一起賺「便宜就好」的黑心錢。無論怎麼說,這些業者都不能聲稱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畢竟消費者是因為信任他們的品牌才購買。

塑化劑事件說明了少數的幽暗人性與集體放任,可以帶來多大的禍害。目前,主管機關的檢驗與通報系統,業者的回收與下架流程,還算處理明快;為了防止事件成為失控的危機,官方、業者和消費者都要持續提高警覺;中長期而言,則須重新檢討修訂食品藥物安全的相關法令,更周延地保障食品安全。

塑化劑汙染 全力杜絕

2011-05-31 中國時報 【謝和霖】
     
近日,毒起雲劑事件牽連層面之廣泛令人心驚,過去數十年來國人不知透過各式各樣的飲品與保健食品吃下了多少DEHP塑化劑。然而,國人暴露於塑化劑的途徑,除了這種毒起雲劑外,另一個相當重要的來源是以PVC製造的食品包裝(如保鮮膜)以及醫療用品(如點滴管、點滴袋)。要杜絕有害身體健康、影響生殖與發育的有毒塑化劑,禁止PVC材質用於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是勢必要採取的手段之一。

由於保鮮膜、點滴管、點滴袋等產品的材質必須柔軟可撓,若以PVC製造,必須添加大量的塑化劑,才能使硬梆梆的PVC塑膠變得柔軟,通常其添加量可高達三○~七○%;加上塑化劑分子小,在常溫下為油性液體,不與PVC分子行化學鍵結,因此很容易滲出,而汙染與之接觸的食物或醫療流體,尤其當所接觸的食物油脂含量高時。

根據研究,用PVC保鮮膜包覆一公斤豬肉在五度C下冷藏七天,即可滲出高達五十毫克的DEHA(一種常用於保鮮膜的塑化劑,為可能致癌物與發育毒素),這種肉品只要吃四百克(假設吃肉的人體重為六十公斤),即會超過歐盟設定的DEHA每日容許攝取量;若民眾再把冷藏後的魚肉解凍,連同保鮮膜一起送到微波爐,根據陽明大學陳美蓮教授的研究,只要加熱三分鐘,食物中DEHP的含量即大幅增加;因而攝入的DEHP估計達一.七毫克,為每日容許攝取量的九二.二%。

目前衛生署雖已規定塑膠類的食品包裝限制添加DEHP及DBP,但PVC的塑化劑種類繁多,儘管毒性不一,但多多少少都具有毒性,即使台塑宣稱安全的DINA,也於二○一○年因生物累積性及慢毒性而被北歐國家列入觀察名單;而且光是被歐盟與我國禁用於兒童玩具的,就有六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畢竟,這些塑化劑本來就不是民眾要吃的食物。

至於PVC點滴管、點滴袋等醫療用品,衛生署根本未限制添加任何種類的塑化劑,這對於因故住進加護病房或長期洗腎而長期打點滴的民眾們,塑化劑就直接進入血液中,亦是極大的健康風險。

而且,若不禁用PVC保鮮膜、點滴管、點滴袋,難保不肖業者不會為了獲取不當利益,而偷偷使用成本最低、生產量最大、但毒性也最強的DEHP。以毒起雲劑事件為例,DEHP塑化劑本來就不應該出現在起雲劑中,然而這麼多年來,這麼多家食品公司的產品檢驗與政府的把關機制,竟然都未能查出這種違法亂紀的情事,那麼對於只限制使用一兩種塑化劑的PVC保鮮膜,這種違法添加的情況會不會更嚴重?畢竟,PVC保鮮膜的中小型製造業者更多,且使用量龐大,每天民眾都從眾多市場上連同生鮮魚肉一起把許多PVC保鮮膜帶回家,卻無能力分辨其中添加的到底是何種塑化劑。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軟質的PVC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通常使用壽命極短,用過即丟且難以回收,廢棄後通常以焚化處理而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隨廢氣排放與灰渣的處理或再利用而汙染食物鏈,對環境與健康的影響非DEHP可望其項背。建議政府應趁著民氣可用之際,儘速禁止PVC材質於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莫再以經濟層面影響廣泛的理由而置國人健康於不顧。(作者為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jobik&aid=526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