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08 16:16:25瀏覽273|回應0|推薦2 | |
文/藥師 駱麗婷 201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有一位得獎人是華人-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屠呦呦。屠呦呦的團隊將古老的中醫療法轉化為現代化的抗瘧疾藥物,使傳統醫藥的遺產與現代科技結合,把精髓帶入21世紀,拯救數百萬人性命。 從文獻參閱青蒿素(Artemisinin)的歷史,發現青蒿素從發現到成為可用的臨床選項是經過漫長歲月,結合許多人力、物力而得來的科學結晶。 青蒿是十分常見的一種植物,華人使用這種中藥來治療瘧疾已超過2000年。此藥最早的使用記錄可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從漢朝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至第四世紀中葉葛洪所編的《肘後備急方》首先描述其抗瘧疾的應用。 屠呦呦發現用低溫萃取過程可將有效的抗瘧疾物質從植物分離出來。她表示,靈感是來自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說這種藥物應該在冷水中浸泡,因書中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隨後分離出有用的萃取物,經純化就可獲得有穩定藥效的青蒿素。 研究結果於1979年發表於《中國醫學雜誌》,此研究結果剛開始時遭到質疑是否真的是一可行的方案,部分是因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特別是它的過氧化(peroxide)物的部分不十分穩定,且野生株能萃取出活性成份含量少於0.1%。要能大量供應廣大需求促使了兩個方向的科技發展:一是改良品種培植高青蒿素產出的植株;另一方面則是用基改釀酒酵母來生產青蒿素的前驅物質蒿酸,然後進行純化和化學轉化為青蒿素,這種利用生物科技半合成的青蒿素提供了另一供應來源,希望穩定的供應量有助於成功抗瘧的實現。 青蒿素的可貴在於它對chloroquine(氯奎寧)有感受性或已產生抗藥性的瘧原蟲均有效果。2012年的一篇回顧報告指出,以青蒿素為基劑的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同時亦有報導指出其清除患者體內的瘧原蟲比其他藥物更快。青蒿素係一帶有過氧化(peroxide)鍵橋的lactone衍生物,目前相信其藥效亦源自於此過氧化物橋。當瘧原蟲入侵人體的紅血球後,它的消化器空泡會消耗血紅素,這一過程激發了氧化反應促使血紅素內富含的鐵直接將青蒿素的過氧化物鍵還原,生成高電位價鐵氧複合物,藉一連串反應最後產生活性氧自由基,破壞瘧原蟲和導致其死亡。 臺灣光復初期瘧疾感染也極為嚴重,在政府積極投入防治工作後於1965年WHO正式將台灣列入瘧疾根除地區,因此多數藥師雖然從藥理教科書中對瘧疾的治療用藥包括從金雞納樹皮提煉出的奎寧(quinine)及氯奎寧(chloroquine)耳熟能詳,但臨床上罕有機會接觸此類疾患,看到的反而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疾病修飾藥之用。 對於青蒿素結合中西智慧的科學成就體現,終致獲得諾貝爾獎所帶來的啟示,令人印象深刻。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