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紅藤
2015/01/24 23:19:18瀏覽2688|回應0|推薦2
紅藤分佈廣泛,安全度高,在大陸已被廣泛運用,在台灣則是冷門藥材。早期主要是運用在細菌感染方面,後來醫學日漸進步,紅藤消炎抗菌的效用被抗生素取代,但是當細菌逐漸產生抗藥性後,很難抑制這些超級細菌,於是紅藤消炎抗菌的功效又逐漸受到重視。因為天然植物本身就是種複雜結合體,對細菌沒有專一性、抗藥性的問題,再配合其它處方或藥對,就能夠達到有效的消炎抗菌效果。 
味苦,性平,無毒。
歸大腸經、肝經。
紅藤葉片中化合物含量最高的黃酮類化合物與抗菌抗炎作用密切相關,已經得到一定的研究證明。抗菌、抗炎等方面,如治療婦科炎症、前列腺炎、闌尾炎等等。
紅藤又名大血藤,在《中草藥學》收載的別名有血藤、活血藤、大活血、大血通、檳榔鑽、黃省藤、紅菊花心等。根據《中國藥典》(1995年版)記載,其正品為木通科大血藤屬落葉木質藤本大血藤的乾燥藤莖、根。
《本草綱目》謂:「治諸風,通五淋,殺蟲」。《簡易草藥》曰:「治筋骨疼痛,促腰膝壯陽事」。現代藥學書中有「抗菌消炎,消腫散結,理氣活血,祛風殺蟲,治闌尾炎、月經不調、崩漏、經閉腹痛」多用於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前列腺炎及結腸炎等。 
侗醫對紅藤的,傳說彭某不小心跌臥在紅藤樹下,紅藤水正好一滴一滴地滴進彭某的口中。過了一晚,彭某慢慢甦醒過來,這才發現是喝了被砍斷的紅藤所流出的紅藤水救了他一命。後來回到家裏,把當時的情況告訴了大家,人們這才發現「紅藤」活血化瘀、疏經活絡,能治跌打損傷。
多種化學成分
紅藤富含黃酮類、木質素、皂苷、鞣質、游離蒽醌、綠原酸、三萜皂苷。具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作用,能抗茵、抗氧化、抗腫瘤、抗病毒、耐缺氧。
研究顯示,用丙酮萃取紅藤各個部位的萃取物來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發現葉片抑菌能力最大,多年生老莖次之,一年生嫩莖效果最差。而紅藤的藤莖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的抑菌作用較強。用70%乙醇來萃取紅藤,發現萃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且對大腸桿菌的抑制效果優於金黃色葡萄球菌。
紅藤葉片中含量最多的是黃酮類化合物。其總黃酮含量為82.25mg/g乾物重。黃酮類化合物是藥用植物的一大類有效成分,具有多種生物活性,低濃度抑菌,高濃度殺菌。紅藤飲片的抑菌活性也與飲片中的皂苷、鞣質、游離蒽醌及綠原酸的含量有密切的相關性。木質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在動物實驗中,將紅藤及牡丹皮萃取物注入兔子腹腔,有明顯抗腫瘤的治療作用。紅藤含有三萜皂苷,能達到抗病毒的效果。將紅藤的乙醇萃取物注射入小鼠腹腔(2g/kg),能明顯提高小鼠對缺氧的耐受性,提高小鼠常壓缺氧或減壓缺氧的存活時間。
臨床運用
紅藤可運用於婦科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免疫性不孕;泌尿系統方面可運用在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其他還可用治屬於肝陰虧虛、血燥生風的皮膚病、帶狀皰疹等。
1.慢性盆腔炎
用紅藤配伍敗醬草、忍冬藤、丹皮、皂角刺、冬瓜子、黃柏、土茯苓、甘草,內服治療慢性盆腔炎38例,效果顯著。諸藥共奏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理氣滲濕,化痰散結之功效。
《本草圖經》曰:「行血、治血塊」,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紅藤煎劑對多種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明顯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腹、腰部症狀,並使炎症包塊消散迅速。
2.子宮內膜異位症
張氏以紅藤為主,治療子宮腺肌症,取得較好效果。處方:紅藤、水蛭(沖)、艾葉、敗醬草、當歸、香附、牛膝、川楝子、三棱,於月經前15日開始服至來經第4天,共服20劑後,來經時疼痛較前緩解。自第2個月始經前7天至經期第4天,服11劑,每日1劑,共服5個月,疼痛緩解;為鞏固療效,原方再服3個月,痊癒。
王氏報導,以紅藤為主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20例效果顯著,總有效率為90%。方由紅藤、敗醬草、桃仁、紫草、生牡蠣、生蒲黃、莪朮、元胡等組成。
3.免疫性不孕 
鄧氏報導臨床治癒免疫學檢測精蟲抗體陽性,診斷為慢性盆腔炎合併免疫性不孕患者,用紅藤為主隨證加減治療4個月,複查精蟲抗體陰性,之後產下一健康男嬰。
紅藤在婦科方面最常使用在骨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等。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在月經經行3~5天時基礎體溫會異常升高,這是一種免疫亢進的現象,以往中醫治療著重在活血祛瘀方面,紅藤不止活血祛瘀,也能達到消炎目的,加上敗醬草更能改善這種發炎的現象。
紅藤的療效非其他藥物能取代,在台灣算冷門藥材。
混淆品
雞血藤的混淆品常見的有紅藤,又名大血藤,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藤莖。部分地區如中國東北、西北、中南把紅藤作雞血藤使用。
其味苦,性平;歸大腸、肝經。具解毒消癰,活血止痛,祛風除濕,殺蟲功效。主治腸癰,痢疾,乳痛,痛經,經閉,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蟲積腹痛。
雞血藤與紅藤,均為植物藤類,功能活血散瘀。但雞血藤甘溫,長於補血,溫經活絡,傷家常用;紅藤苦平,長於清熱解毒,消癰止痛,為瘡家要藥。兩者皆補瀉有別,兼長各異。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jobik&aid=204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