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迷惘之路- 談老人失智
2015/10/13 17:46:35瀏覽323|回應0|推薦1

少蔬果、憂鬱…失智症的10大驚人徵兆

目前有520萬美國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由於人口老化,到2025年,此病患者將達710萬人。有些較為人知的因素,可預測阿茲海默症,例如年齡、家族病史、載脂蛋白E基因型、和身為女性。但是以下十項預測線索,可能讓你感到意外:

1.心臟病史:循環系統有問題,與阿茲海默症有關。高血壓,特別是在中年,增加你的風險。心臟病史也有影響,曾有一次心臟病發作者,失智的可能高一倍多,不論是阿茲海默症或其他型態的失智。「阿茲海默症神經成像計畫」首席調查員韋納(Michael Weiner)強調,控制血壓很重要;減少壓力,也有助降低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2.糖尿病和肥胖:抗胰島素的糖尿病,會使你得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加一倍,甚至飆升三倍。大腦的一種酵素負責降低胰島素和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澱粉樣蛋白,但是胰島素過高,可能干擾該酵素去除澱粉樣蛋白的能力。肥胖也會增加你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特別是肥胖女性,得病機率比苗條女性高兩倍,肥胖男性的風險則提高30%。

3.生物標誌(biomarkers):數種生物標誌似乎與阿茲海默症有關,以往確認阿茲海默症,是在死後才能進行,但是韋納說,他意外發現,在活人大腦就能偵測到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澱粉樣蛋白,因而看到大腦變化,可在發病25年前就開始。馬友診所的研究顯示,血液脂肪合成物serum ceramide含量最高的女性,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高九倍。

4.教育程度低:正規教育的程度低,和缺乏大腦刺激,與阿茲海默症風險提高有關。一項研究發現,跳舞是避免阿茲海默症最有效的體能活動,部分原因在於跳舞涉及人際互動,紓解對大腦有害的壓力。

5.飲食缺少水果、蔬菜和香料:蔬菜吃太少,導致認知衰退,其中一個原因涉及血漿的氨基酸高半胱胺酸(hmocysteine),這種物質含量高,似乎提高阿茲海默症和其他致命疾病的風險,而人體需要葉酸和其他種維他命B來分解高半胱胺酸。專家建議多吃羽衣甘藍、南瓜、茄子、散葉甘藍和藍莓,香料肉桂和薑黃也可能有很好的效用。

6.頭部創傷:研究發現,拳手的腦脊液含有高量阿茲海默症的生物標誌。65歲前遭受嚴重頭部創傷的阿茲海默症病患,症狀提早出現。專家建議避免身體接觸、涉及頭部的運動,而且要用保護頭盔。

7.步伐改變:走路步態改變,以及無法邊走邊說話,顯示阿茲海默症開始。五項不同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與走路較慢、不穩定,以及無法邊走邊倒數有關。

8.方向感差:由於阿茲海默症在大腦負責記憶的海馬體開始,所以搞不清方向是此病的特點,這也是為什麼患者容易迷路走丟。

9.憂鬱和社交退縮:年輕時有過憂鬱症者,老了較易得阿茲海默症。

10.睡眠問題:像睡眠呼吸暫停的睡眠失調症,與認知衰退有關。研究發現,腦脊液有阿茲海默症生物標誌的人,睡得最不好,躺在床上醒著的時間較長,白天則經常打瞌睡。睡眠呼吸暫停與夜間心臟不適和高血壓有關,而這兩種狀況也與阿茲海默症有關。

文/黃中洋博士 

最近有一則社會新聞:一名失智老翁走失,家人遍尋不著,報警後動用數十名員警及居民搜尋,均未發現。翌日由家屬參拜神明三太子元帥,經指示失蹤者方向後,方在山區尋獲。

這個例子反映出,隨著台灣逐漸步入老人化社會,失智症人口幾可說是已達到流行病的規模,造成社會與家庭極大的負擔。沒照顧過失智老人的,無法體會照顧者的痛苦、焦慮與壓力,促使他們容易成為下一個失智的人。失智症有幾類,其中以阿茲海默症(AD)占最大宗,約有60%至70%。

研究報告指出女性比男性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而她們常是照顧失智症的人。相對地,男性比較容易得到輕度識覺認知障礙(MCI),它常是失智症的前期。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漸進式的異常,顯示出記憶與認知功能的喪失以及行為的偏差,例如憂鬱、焦躁與冷漠等,甚至不認識自己的至親,增加照顧者的困難與心理的痛苦!

目前核准治療失智症的藥品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無法改善病因。開發中的藥品許多是以消除阿茲海默病人腦中累積的「貝塔(BETA)澱粉樣蛋白」為目標,多件臨床試驗均宣告失敗。因此,這令人沮喪疾病的致病與病程進展的因子需要進一步瞭解,以找出新的治療標的或預防方法。

在失智症找到好的治療方法之前,預防是最好的策略。首先年長者及照顧者應有規律地從事一些有趣或輕鬆的活動,以減輕壓力,增加幸福感及生活品質。一些能刺激腦力的活動,例如參觀博物館、做手工藝品等,可增進腦細胞彼此間的聯繫,有助於在腦組織因年齡增長而退化時,維持或增進智能。研究指出DHA、特殊台灣綠蜂膠萃取物、蜂王乳、積雪草、人參、藍莓、豆類等天然物可減輕智力的衰退,不妨多攝取。

活化修復腦神經 失智不是年老宿命

文/盧玉珠

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站指出,全球有4,750萬名失智症患者,且以每年增加770萬人的速度成長,也就是每4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者。

拉法自然診所精神專科周明輝醫師表示,失智其實是一個結果,它反映的是從年輕開始就有神經退化狀況。「失智範圍很廣,分兩個大類,一個是血管性失智,一個是非血管性失智。」血管性失智,就是跟腦血管的疾病有關係如中風,如果是出現在跟認知有關係的腦部,就會呈現心智退化;非血管性失智則如帕金森氏症及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

研究發現,失智或是記憶,它跟大腦的某些區域(額葉)特別有關,即使是老年人,每天還是有新的神經幹細胞生成,只是多數停留在休眠狀態;對此,營養學研究發現,某些天然食材萃取出的營養補充品,會針對這些區域去做個別的加強,醫學實驗認證能有效對抗失智。

對於失智的預防與改善,知名藥師廖偉呈建議,生活壓力大的族群應多攝取抗氧化劑,平日攝取維生素A、C、E、茄紅素、富含異黃酮、花青素的深色蔬果或黑豆,可以減少身體自由基對腦細胞的損害;此外研究證實,台灣綠蜂膠,具修復神經作用;如果是年長失智,其病因可能是神經傳導物質濃度降低造成,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的人,他建議多吃一些膽鹼類的食物,例如綠葉蔬菜、小麥胚芽、蛋黃、豆腐、蜂膠等含卵磷脂的食物。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jobik&aid=3297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