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30 18:52:32瀏覽637|回應0|推薦0 | |
腫瘤/安寧療護西醫專科醫師 癌症中醫師 陳駿逸 從癌症發生的角度來看,癌症是一種與個人的遺傳基因和生活習慣等環境要素複雜糾結的疾病,所以每一位癌症患者即使醫學上的診斷相同,其癌症形成的原因以及進展的方式,也會大不相同。 而從治療上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基因大約有三十億個鹼對,其中有99.9%是相同的,只有剩下的 0.01%的鹼基排列是有個體上的差異,這種現象被稱為基因的多態性;如此會造成不同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以及副作用(包括營養不良)的發生方式、嚴重度都會有所不同。 也正因為如此,根據個別病患癌症分期、癌細胞生物標記、身體體質(基因的多態性)上的差異性為治療決定上的基礎,以實證醫學的醫療準則下,視個別情況的需求進行整體性的治療,給予標準的、適合的多學科整合治療模式。包括選擇個體疾病所需要的手術治療方式、化學治療藥物組合以及劑量、放射治療的模式、新穎的標靶及免疫治療、傳統醫學治療、專業營養支持及護理心理照顧的規劃,都應該經由專業整合性的通盤考量,將每一種的治療的角色充分地發揮,相互整合的在抗癌治療上形成綿密的作戰系統,互相合作,抵禦病魔。就好像是偉大的建築物是需要事先有整體環境、歷史文化、時空背景的考量,才會有劃時代的建築設計藍圖,再加上優秀的施工人員、監工,才能完成創舉。 了解癌症生成機制和中西醫治療目標與方法是中西醫結合癌症治療的一部分。因此,這種治療模式有一些已被詳細的研究探討。很重要的是中西醫結合癌症治療專家能夠使用現代醫學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交談,而且在可能的情況,利用這種結合治療間的雙向溝通,來陳述如何進行結合兩種醫學的治療措施。 從分子生物機制看中西醫結合癌症治療 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所誘發的蛋白質,其被認為參與受體活化增殖/分化的分子途徑。舉例來說,原癌基因被分為四組,中西醫結合如何看待: 1.生長因子刺激細胞信號傳導,例如血小板衍生的生長因子。這些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血小板聚集是腫瘤發生的重要關鍵之一。理血中藥就具有血液調節的作用,影響血小板聚集,進而影響癌化的過程進行。 2.生長因子受體接收致癌的訊息,許多生長因子受體都含酪氨酸激酶活性,例如erbB-2蛋白,常發現在更具侵犯性的乳腺癌當中,有解毒類的中藥就能透過中醫所謂的”清除毒素”來影響這些受體酪氨酸激酶活性,進而阻斷該生長因子受體所引起的致癌訊息傳遞。 3.訊息傳遞是細胞內信號通路的重要組成,信號藉由第二信使從細胞膜的受體傳遞到細胞核內。眾多蛋白激酶參與原癌基因所介導這些訊息傳遞。Ras致癌基因在這裡發揮了重要作用,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激酶(CDK)都參與了許多癌症的形成。CDK-1於細胞分裂中發揮作用,而且90%乳腺癌有其角色,它的存在有利於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許多中醫藥的治療會去影響這些癌症相關的生長因子和生長因子相互作用受體,並且限制酪氨酸激酶活性和阻止癌細胞的增殖。 4.核轉錄因子與DNA結合,並激活基因表達。原癌基因c-SIS是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的一種基因形式。致癌基因V-SIS,會造成纖維細胞增殖,而正常細胞基因sis表達,C-SIS在纖維母細胞其功能是被壓抑。因此,癌細胞自己製造其自身生長因子而且持續增長。 而許多類別的中藥被認為在這當中盼演起監管機構,解毒劑,並且平衡其相關核轉錄因子的表現。 黃酮槲皮素,在芸苔屬植物(例如西蘭花,花椰菜,甘藍,抱子甘藍)被發現具有防止該基因缺陷的功能。中醫藥當中,有幾個方劑已經測試過,其可以用於預防肺癌復發的功能。似乎可以這麼說,這些方劑有一部分是基於重新建立p53此抑制腫瘤基因的功能。例如:“肺瘤平”,現稱爲益肺清化顆粒,其方劑中有黃芪、黨參、北沙參、麥冬、仙鶴草、拳參、敗醬革、白花蛇舌草等組成,本身具有益氣養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作用的中藥製劑,就被認為具有重新建立p53抑制腫瘤基因的功能,而擁有預防肺癌復發的角色。 調節腫瘤微環境與腫瘤血管正常化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當中的作用探討 腫瘤內部血管異常是造成腫瘤微環境異常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微環境不僅僅與腫瘤惡性程度轉移、復發密切相關,其所造成的酸性環境、缺氧等等因素,嚴重地影響腫瘤的常規治療以及放射、化學治療的療效。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為治療目標的抗腫瘤新生血管標靶治療藥物,不僅能夠對抗腫瘤血管的新生,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腫瘤內部血管的正常化,從而降低細胞間質壓力,改善腫瘤內部的血液供應,提高放射線與化學治療的療效。過去的臨床及基礎研究已經証實,許多中草藥經常與放射線與化學治療聯合治療當中,都具有增加效果、增加敏感度的作用,近年來許多的研究都証實中草藥確實具有對抗腫瘤血管新生並且降低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濃度,進而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作用。 大部份的固態腫瘤都有腫瘤微環境異常的現象,這對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轉移、復發以及腫瘤治療的療效與預後,都有極重要的、直接的影響。腫瘤細胞能夠分泌多種促進血管新生的因子,使得原本已存在的血管處誘發出新生的血管,並且招募骨髓中的內皮細胞聚集於新生血管的地方,用以造成新的血管系統,從而將養分以及氧氣運送到腫瘤的地方,供給腫瘤的生長、增生以及轉移的需要。然而無論在形態上或功能上,這群腫瘤新生的血管系統與正常的血管有很大的差異。在結構上,多數腫瘤血管型態呈現扭曲膨大,呈現囊狀,血管分支之間連接混亂,沿著血管分佈的內皮細胞形態出現畸形變化,支撐內皮細胞的周圍細胞分佈出現鬆散或者沒有的情形,血管基底膜厚薄不均勻,血管管壁間隙大,大分子的物質容易從血管露出和呈現高度滲透性,這些結構上的異常導致腫瘤內部血管分佈不均。此外,腫瘤細胞生長繁殖所產生的固體壓力對於血管以及淋巴管形成壓迫,導致血液及淋巴回流受到阻礙,這些種種的因素都會導致腫瘤內微環境異於正常的表現。 此外,腫瘤細胞的生長繁殖所產生的固體壓力對於血管及淋巴管形成壓迫,導致血液及淋巴回流受阻。如此結果便會造成: 1.血流供應不均勻以及細胞間質高壓,影響腫瘤藥物進入並在腫瘤體內均勻分佈,降低抗腫瘤的療效 2.缺氧一方面是腫瘤細胞對於放射線治療或者部份細胞毒殺性藥物,產生抗藥性,誘導耐藥性的產生 3.另方面也會導致代謝的失常,從而加強了腫瘤細胞惡性程度以及轉移的潛能,使其具有更高的轉移性。 此外,缺氧環境也會促使腫瘤細胞產生基因的變異,而不容易產生細胞凋亡。缺氧與酸中毒才能共同抑制浸潤之中有內部的免疫細胞活性。總之,異常的血管系統以及微環境混亂,一方面增強腫瘤的惡性程度,促進腫瘤轉移的特性,抑制針對腫瘤的免疫活性,另一方面則降低了腫瘤治療的臨床療效。 例如腫瘤內血管內皮細胞結構異常是治療上的關鍵重點,腫瘤體內血管異常是關鍵,管它結構異常,只要關閉結構異常,例如局部細胞分布不均。 現代醫學認為糾正腫瘤內血管結構異常,結構異常才是關鍵,尤其是血管型態及功能異常。因此,腫瘤內環境的一場”調節腫瘤微環境與腫瘤血管正常化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尤其是改善血管型態以及功能異常,顯著提升腫瘤臨床治療方向之一。 中國醫學認為,腫瘤的病機是以”虛、毒、瘀血、積為主,針對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藥物具有促進血管正常化,調節腫瘤內部為環境的作用,而且該作用有可能在綜合治療中提高放射線與化學治療的療效,兩者聯合治療為未來的癌症治療提出一個革新的方向了 中藥治療癌症新思維:調節腫瘤微環境免疫與腫瘤血管正常化 目前醫學認為如果能夠重新建立促進血管新生因子與抗血管新生因子之間平衡的治療模式,都可以誘導腫瘤血管正常化,減少腫瘤內間質壓力,從而有效突破腫瘤微環境的屏障,達到提高現有的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的療效。”腫瘤血管正常化的時間窗”之發現,為腫瘤血管抗新生療法與細胞毒殺性化學治療的聯合應用以及時程上的安排,也就是如何選擇最佳的藥物給予時間、最佳劑量的選擇等等,提供了腫瘤治療的重要新思維。在一項探討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中醫藥抗血管生成治療,發現中醫藥也有造成”腫瘤血管正常化的時間窗”現象的產生,特別是扶正培本藥物為主的中醫治療,這對腫瘤的侵犯以及轉移的機制,與放、化學治療提供最佳的中西結合醫療癌症的根據。 扶正培本藥物為主的中醫治療,到底如何達成腫瘤血管的正常化?這類中醫藥給予的早期,可以去除只有少量血管內皮細胞覆蓋的不成熟的腫瘤血管分好另外也可以透過對於血管內皮細胞向腫瘤血管的募集,使得剩餘的血管功能得以強化,從而使腫瘤的血管系統正常化。另外正常化的腫瘤血管地扭曲程度得以改善,使得內皮細胞和其題目的覆蓋也較為平均,如此會使得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誘發在腫瘤血管內外產生的滲透壓和流體靜壓梯度,合作產生的流體靜壓梯度,則又會促進大分子類的藥物,例如化學治療藥物,在腫瘤內的滲透,達到殺滅腫瘤的目的。另外中草藥也透過的對於腫瘤為環境當中的免疫抑制以及血管新生的抑制,達到影響腫瘤生長與轉移的目的,而且可以加強現代腫瘤治療的效果。 中醫”活血化瘀”法在癌症治療的作用 古代的醫學家認為,癌症的形成多因為外邪內聚、氣滯血瘀、痰凝毒聚所引起。清代王清任說:”肚腹結塊者,必有形之血。”根據這種觀點,活血化瘀”法在癌症治療是頗受到重視血。活血化瘀的中藥,川芎、紅花、赤芍、鬱金、蘇木、茜草、三七、腫節風、澤蘭、丹皮、乳香、沒藥、丹參、三裬、莪朮、水蛭、土鱉都有抗癌的作用。丹參、川芎、蒲黃對喜樹鹼有增強效果的作用。赤芍對cyclophosphamide抗癌有增強效果的作用。 中醫”活血化瘀”法在癌症治療的原理如下: 1.直接抑制癌細胞的增生 2.增加宿主的免疫功能 3.改善腫瘤病灶的血液循環、增加局部腫瘤含氧量,對減少乳酸等酸性產物堆積,抗腫瘤細胞增殖、浸潤、轉移有一定的意義,並提高癌細胞對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的敏感性。 4.改善腫瘤病灶的高凝血狀態:抑制癌細胞黏附血管內皮細胞上,延長癌細胞在血液中免疫監視時間,顯露其表面抗原容易被宿主的免疫系統識別,並提高抗癌藥物在局部的濃度。 中西醫整合癌症的個人化治療 傳統中醫藥對癌症的治療一直以來被賦予很高的期待,確實有些中草藥的研發在癌症的治療領域大放光彩,例如砒霜,也就是三氧化二砷,在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上就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此之外,癌症治療副作用的處理以及抗癌免疫力的提升,中醫藥在這個領域上更有發揮的空間。 然而,中醫治療癌症缺乏有效的數據統計,所以現代醫學對於中醫治療癌症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因此常常有些中醫治療癌症成功的案例被認為是個案,或者是道聽途說,無法與正統的治療相提並論。然而如果能夠採用正統醫學治療癌症為主要的治療模式,配合中草藥以及針灸等中醫藥物治療的模式,互相整合,將是一個對病患最有利的治療模式。 而中醫治療癌症的主要方法,在西方醫學的觀點上,有什麼值得整合在目前正統的癌症治療當中,而且是站得住腳,最重要是能夠幫助病患。常用的中藥癌症治療的方法當中---活血化瘀法,就是根據減少血液凝集以及溶解纖維蛋白的作用,來改善病患的血液黏稠的狀態,也就是中醫所謂的血液瘀滯狀態,更進一步的減少癌症血管增生的狀態,減少腫瘤促進血管增生因子的釋出,改善抗癌藥物的穿透力,減少癌細胞的血管性以及淋巴性的轉移,另外,活血化瘀法搭配清熱解毒的方法,還可以改善癌細胞所引起的身體發炎狀態,改善病患的惡病質的情形,減少病患的營養代謝紊亂的狀況。 扶正培本是中醫治療癌症的特殊方法,理論上是很類似正統治療當中的免疫療法,但是,效果比較溫和,而且還可以改善癌症治療所引起的一些副作用,提高癌症治療效果以及病患的生存時間,調整身體內的免疫反應作用,改善骨髓的造血機能,以及改善腸胃道吸收與消化的功能。如果能夠搭配專業的癌症營養治療,對病患的免疫力、營養狀態都有十足的幫忙。 不過,以癌症的治療來說,科學化的西方醫學在治療癌症上,已經研究了數十年,而且實際臨床上操作,並且有嚴謹的科學化實驗分析方法,才能確立癌症治療的方法以及藥物。反觀中醫治療癌症,雖然有許多的歷史紀錄,然而因為缺乏對於癌症的確認以及沒有嚴謹的科學化,所以斷然使用中醫藥來單獨治療癌症,其實是存在相當高的風險,因為如此的治療並沒有客觀証據的証明,也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可以告知,更不用說,連作用的標的以及機轉。 然而,個人化治療模式的概念,早就存在于中醫治療的觀念當中,根據望、聞、問、切系統性的分析,找出適合體質上所需要的治療模式。這點倒和現在的個人化癌症治療不謀而合。所以,個人認為中西醫整合癌症的個人化治療確實有推展的必要,就如許多人所言的”救人的方法越多越好,殺人的方法越少越好”。 引用自:http://cancerfree.medicalmap.tw/bencandy.php?fid=126&id=2653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