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風藝術古彩文史學會-台北講古 3(王受寧)
2009/04/06 12:22:42瀏覽3252|回應1|推薦1

滿座,常常可以看見高官名人影星都在此光顧,生意非常好。「國軍文藝中心」右邊早期在民國三十九年到四十年之間,這裡是〈憲兵球場〉,過去的「七虎」、「大鵬」、「飛駝」三個球隊經常在這裡比賽,當時的球迷很多,有時比賽臨時更換場地,球迷如潮水一般,跟著他們在延平北路,。「鐵路局球場與憲兵球場」來回奔跑,早年總統府稱介寿館在現今凱達格蘭大道右邊有一座大型的巨蛋名稱(三軍球場)很多大型活動如美國白雪溜冰團落山磯交響樂團等,都在這裡演出,當時徬邊有很多家香肉店生意很好。

西門町著名的老董牛肉麵,店主先生是從韓國投奔自由的14000個證人,「反共義士」回到臺灣,在民國43年開始,在目前成都路「世運麵包店」左側,昆明街上擺麵攤,生意非常好,早年的咖哩牛肉細粉,也會加上切好的燒餅,放入碗內,口碑美味,在臺北市已經很有名,後來才正式買下國賓戲院旁邊,繼續經營到現在,老董已經在民國六十年初,移居美國,後來由他的夥伴,東北老鄉繼續經營,現在的老董是誰,因時間太久,不太了解。

民國三十八年西門町最著名電影院(大世界),星期假日下午場看電影的人非常少,樓下只有五人,樓上只有十人,這是筆者親自看電影的實際現場情形,當時街上很少看見車子,走在街中心,五分鐘沒有問題,不會發生車禍,但是由現在的北門「生生皮鞋店」,進入延平北路,就非常熱鬧,人潮擁擠,可見過去最繁華地區是「延平北路」,在日據時期,這裡是臺灣人的街。西門町大約在民國四十年以後,大陸撤退進來的「上海商人」正式在西門町落腳,帶動這裡的繁華,五十年以後,西門町舞廰很多,例如:外省商人常去「夜巴黎」、「新加坡」、「萬國聯誼社」:後來新生大樓失火,該地燒死很多舞小姐、華都本省客人比較多,現在還在營業。西門町西餐廳很多,大約在民國六十三年,白冰冰小姐已經在當時西門町(琴宮西餐廳)演唱日本歌曲,常常看見她開著小轎車出現在西門町。自臺灣退出聯合國以後西門町的上海人消失了,本省商人進入西門町,繼續經營。

早在民國四十年左右,老總統下野,臺灣當時很亂,街頭巷尾傳說等等耳語,共匪要血洗臺灣,臺灣要被聯合國托管,因此1951年到1952之間,人心惶惶不安。當時我在建中初中部跟著高中部學長們投入反共抗俄的愛國工作。參加反共抗俄聯合會(藝工隊),當時師院(師範大學前身)的學生白景瑞,李行,史惟亮也參加入藝工隊行列,從事藝術文化戰鬥尖兵報效國家,另外幹校的趙琦彬以及王傳謀(王孫),港星田豐,國防醫學院的學生李鎮東(南胡國樂專家),臺視名主播李文中也在當時加入藝工隊行列,後來這些文化先進對國內文化的貢獻很大,例如白景瑞,李行,史惟亮等就是很好的證明。當時的反共抗俄聯合會藝工隊,就是在中山北路的現在國父史蹟館,藝工隊就在它的左邊,現在是往臺北車站的馬路中間,早期這裡叫(鄒容堂)鄒容是革命先烈青年人的楷模因此而命名,也有一棟大禮堂可以演話劇,開音樂會,民國四十一年救國團就在現在國父史蹟館,過去的(鄒容大禮堂)十年前被拆掉,現在變成日本東洋式花園,日本時代這裡叫「梅屋敷」日據時代國父曾經第三次來臺灣在此住過。早年在那一段歲月,筆者經常下午放學騎著腳踏車到鄒容堂練合唱或排演話劇,常常在新公園(現二二八紀念公園)開戰鬥晚會‧要佈置會場,晚上今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父親坐三輪車來新公園接我回家,母親很不滿,但是父親還是支持我,並且我又參加台灣當時第一屆軍中服務隊,到澎湖勞軍演短劇說相聲,在那個動亂的時代中,我心所想只有國家的存亡,已經忘記自己還在建中讀初中。

早期在五十年代衡陽路晚上八點,店面都打烊,騎樓下滿街都是路邊攤,當時的「清真黃牛肉麵」也是擺麵攤,後來在博愛路變成著名的「清真麵館」六十年以前公車很少,最好交通工具就是三輪車,或者就是腳踏車。

現在文史古蹟紀載的著名的教堂,濟南路基督教長老教會,但是在日據時代建的華山天主堂,以前是在八德路善導寺對面,現在常常談到華山町,目前保存華山兩個字的歷史證物,是「華山天主堂」以及「華山市場」,早期在民國六十三年以前,華山天主堂是「天主教臺北總主教的座堂,郭若石總主教,常常為羅馬教廷主教來臺時做「彌撒」,那時的唱詩班是全臺最好的,指揮有「顏廷楷教授」、「許德舉作曲家」,詩班成員由陳明律女高音領導,成員幾乎是各大學音樂科系的聲樂佼佼者,例如:早期的辛永秀、鄒森、勾沌沅(勾峰)、李安和等,都在華山天主堂唱詩班獻唱,華山天主堂唱詩班曾經在越南總統胡廷延,訪華期間,在當時在「美軍顧問團」中山北路上的「聖多福天主堂」望彌撒,請我們唱詩班演唱著名的「彌撒曲」,但是現在的聖多福天主堂,已經成為菲傭,星期假日望彌撒的地方,非常可惜,當時華山天主堂是羅馬教廷風格的建築,但是被一些不愛護古蹟的人士拆掉蓋起大樓,華山天主堂,是可以比美濟南基督教長老教堂,可是被拆毀,這也是對文化古蹟一大傷害。

現在的中山北路日本時期叫「敕使道」中山北路「九條通」是日本人官員的住所,三條通臺灣富商林本源家族林衡道老師就住在這裡,平劇青衣名角顧正秋在1948年已經在迪化街永樂戲院唱平劇,她也是住在三條通,清代這裡是三板橋地區,日本時期叫「大正町」,現在這一帶到林森北路,長安東路光復後,九條通變成「風月場合」,林家林熊徵創辦的「華南銀行」,就在長安東路這裡,街對面是臺中霧峰林家林獻堂的「彰化銀行」,二林都是臺灣的有錢人,國民政府遷台初期蔣總統經先生也曾經住在這裡〈長安東路十八號〉。

在目前南京東路上的林森公園是以前常說的十四號預定地,日據時代是日本官方的公墓,明石元二郎總督也埋葬在這裡,臺灣光復後民國五十年以前這裡是「極樂殯儀館」,靠近第一大飯店當時是「火葬場」,在清朝初年這裡還沒有開發。

以前日本時代,修築一條公路從臺北車站,可以經過松山到達基隆,臺灣光復後這條路叫做「中正路」,後又改叫做「中正東路」,現在變成「八德路」,在新生北路交叉路口處,現在的「臺北科技大學」大門側西北方,在民國三十七年時期,一幢大樓,叫做「空軍新生社」,早在民國三十九年到六十年代,這裡是非常亮麗的場所,空軍廣播電臺就在這裡,也有非常著名江浙餐廳,也是空軍官員住宿的旅館,另外每到星期假日,有露天的舞會,在那個年代裡,到空軍新生社跳舞,是公開社交場所,比到西門廰找小姐坐檯,要高尚有水準。不過自已要帶伴參加,也有樂隊演奏。環境場地很好。當年從新生社這裡往東去過臺北科大(前臺北工專)到火車平交道(現在是渭水路口),由八德路開始向中山女中,這裡在那個時代,已經叫做「松山地區」,在清代瑠公圳的主人郭錫瑠就住在這裡,到日據時期二次大戰的〈盟軍俘虜集中營)就在這裡,日本人對待當時美國戰俘很惡毒,經常拷打慘無人道。

民國四十年代新生南路中間是一條河叫「瑠公圳」,兩邊左右是馬路,現在整條變大加寬,現在瑠公圳還在馬路下面,目前光華商場,就是蓋在瑠公圳上面,但是現在的光華商場又遷移到新生社後面。而原空軍新生社變成停車場,空軍總部後面在民國三十八年以後,成立「空軍子弟小學」由陳鴻滔擔任校長,陳校長從在成都,南京時,就是該校的校長,已經有數十年之久,當年臺北空軍子弟都是乘坐交通車上學,現在空軍子弟小學的原地,目前是「懷生國中」,因為紀念空軍烈士英雄「陳懷生」而命名,民國四十年以後又在傍邊建造空軍眷村「正義東村及西村」到七十年代以後又改建成正義國宅大樓,以前忠孝東路都是稻田,由空總到正義西村,經過稻田可以到當時的工專新村(現在的臺北科大),非常方便

早期空軍叫(航空委員會)是蔣委員長最親信的軍種,對日抗戰八年中所有飛行員,都是蔣中正直接委任的,也可以清楚看到夫人胸前戴著飛將軍的(飛鷹),因此當國共內戰馬歇爾調停「國共和談」失敗,戰雲詭譎,蔣中正在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就命令空軍準備遷臺,保全空軍戰力,凡是不願意來臺的,空總給予(遣散費),但是幾乎所有官兵都願意隨空軍遷來臺灣,這些空軍子弟是由四川成都到重慶,日本投降後隨政府還都南京,又在大陸淪陷以前全部都安然遷來臺灣,空軍是蔣中正的子弟兵,可是其他軍種,尤其陸軍在大陸最後淪陷撤退時,混亂中有抓兵的情形發生,非自願當兵可能也是事實

早年我在空軍子弟小學讀書,因為呂無咎老師,發現我的聲音很好,早上全校升旗典禮要我站在麥克風前,由我帶領全校唱國歌,升旗歌及校歌,當時空軍廣播電台來學校採訪錄音,學校指定我獨唱兩首歌曲,在五十多年前,沒有電視僅有空中廣播的時代,能夠在電台唱歌是很風光的,何況是小學生。空軍子弟小學有一特色〈四川話〉是全校共同的語言,因為空軍子弟小學在成都創校,所以空軍子弟幾乎都是在「對日抗戰時期」在四川長大的。另外由於民國四十二年因為我要練鋼琴,到空軍子弟小學,向空小廖年賦音老師借鋼琴練習,準備考北師音樂科,這是父親跟學校商量每天中午在音樂教室練二十分鐘,當時鋼琴在民國四十年代是稀有罕見的,後來知道老師是我北師音樂科第二屆學長。臺灣空軍子弟小學畢業的校友名人很多:有程建人,劉兆玄,唐飛,田玲玲,張艾嘉,宗才怡,金世英〈金晶〉李祖原,黃蜀娟(台視歌星),李傑,傅崑成,白先勇,歐陽菲菲,歐陽龍,高凌風,李嗣涔(臺大校長)等人

現在大稻埕永樂市場對面,迪化街西邊巷子左邊叫永樂戲院民國三十七年到四十三年顧正秋國劇團在這裡演出平劇(京戲),當時有名角顧正秋胡少安張正芬(哈林的母親)以及劉玉麟等名角演出,那時候政府要員富豪名人都集聚一堂,在永樂戲院聽平劇,故總統蔣經國先生也是永樂戲院的常客,過往年代軍中有很多平劇隊如大鵬的徐露,古愛蓮,紐方雨,哈元章。陸光的張正芬,李環春,海光的劉玉麟,復興劇校的王復蓉等,都是台灣國劇的傑出藝人。

在清代中法戰役,法國攻打淡水時,臺灣人仇視外馬偕的基督教長老教堂被破壞掉,表示仇恨,報復,臺北地區四所教堂被毀是「松山錫口長老教會」、「萬華基督教長老教會」、「新店基督教長老教會」、「大龍峒基督長老教會」,後來中法戰爭結束後,馬偕向當時臺灣巡撫劉銘傳要求賠償,後來劉巡撫賠一萬兩銀幣,重建在原地上蓋四所教堂,取名「焚而不毀」,命名為「賠償教會」(注:史料來自「保安街李春生教會」座當長老送的書「臺灣古早教會巡禮」臺灣教會公報週刊編輯,人光出版社發行),但是大龍峒教會,毀壞太嚴重,沒有辦法在原地重建,因此後來遷建於大稻埕迪化街(清代叫牛磨車街)二段,「臺北大橋」下蓋「賠償教會」,命名為「枋隙教會」,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因為此地有一座橋,有空隙的、木造的,故稱「枋隙」,該地也叫「枋隙街」,這就是大稻埕的「賠償教會」,可是到日據時期1911年「枋隙教會教友太多,教堂容納不夠使用,李春生長老又在他住宅傍邊,興建保安街基督教長老教會,1915年峻工,是歌德建築尖拱教堂,英國式的建築,但是在2002年屋主堅持要拆掉,現在是半毀狀態,大橋教會(即早期的枋隙教會日據末期改為大橋教會)以及萬華教會在十字架下都有焚而不毀的標誌,但是松山饒河街教會以前也是賠償教會(也有焚而不毀的標誌),可是民國六十四年拓寬馬路重建後就沒有標誌,但是筆者調查很多基督教長老教會建築,如:淡水教會、濟南教會、中山教會,雖然都是由馬偕基督教長老教會,由外觀都沒有焚而不毀的標誌。所以1915年李春生興建的保安街長老教會不是賠償教會(同時它的教堂屋頂十字架上也沒有「焚而不毀」的標誌。

日本時代臺北(後火車站出口處),現在的地點是(太原路)出口處,東邊是雜亂的風化場合,現在的重慶北路到圓環是一條四個小路通道(露天的攤位)人稱「露店」,這裡三教九流都有,類似「夜市」但是白天也在營業。

()臺北眷村介紹

臺北市的早期眷村有多少,可以形容「好似天上的星星」除掉大稻埕沒有眷村,其他臺北各地都有:

(1) 青年公園早期南機場:國防部、陸總、聯勤、空軍都有在這裡建眷村,大約有十幾個,每天早上幾十輛交通車從克難街到漳州街(現在中華路底)到崁頂,下泉州街呼嘯而去,這種幾十輛車隊要開很長時間,很壯觀。

(2) 大安區:六張犁的鄰光新村(陸光藝工大隊眷村)演員郎雄就住在這裡,「成功新村」臺北師範學院對面,陸總部眷村,眷村範圍很大。大安森林公園靠安東街是陸總部眷村。靠新生南路中間大安森林公園是「空軍眷村」旁邊是「憲兵訓練中心」,在黃大洲當市長時全部拆掉,改建為「大安森林公園」,以及前文提到的正義東村,西村都在大安區。

(3) 松山區:「中泰賓館」以前是「空軍松基一村」,後來又建婦聯四、五、六村,現在都興建成國宅(包括延壽國宅、健安新城、健康新城、松山新城)等,現在從空軍醫院東邊到西松高中都是國軍的眷村,這一段面積很大也非常長。

(4) 信義區:有「富臺新村」是當年黃杰帶領越南「富國島」撤退的國軍眷屬興建的眷村。另外四四兵工廠的四四東、西、南三個眷村都是建在目前101金融大樓大門正前方,雖然所有眷民都住在新建的國宅內,原地成為臺北眷村公民展示館。

(5) 其他地區:士林區很多眷村是海軍的眷村,另外國防部也有影劇一村與影劇二村是國防部藝術工作總隊的眷村。北投區也有空軍眷村,雖然這些眷村原地已經改建國宅,但是大多數還在原地,例如:成功新村、四四東、西、南三村(也在附近改建)婦聯四、五、六村、正義東村、正義西村、南機場二、三村都在原地蓋建,不過空南一村後來重新分配到松山延壽國宅(婦聯五村),筆者是早期眷村第二代,對於眷村很了解,成長在眷村之中,其實早年眷村跟外界是隔離的,尤其是空軍眷村子弟,幾乎都不會說台語,跟外界很不一樣,因為早期的第二代子弟都是唸空軍子弟小學,其他小學很少,這是一個空軍眷村的特色。

從飲食文化來看,古亭區南門市場是外省族群購買中心,凡是大陸的食品,例如:金華火腿、江浙粽子等都可以買到,南街「劉仲記」的「炒米」、泡「牛肉湯」、「排骨湯」非常可口,這是南京的特產,臺北市其他市場,商店沒有賣,這是臺北市唯一的商店,「劉仲記」完全是江浙的食品,在古亭區,也是臺北西區最著名的食品店。

廈門街有一個上海人開的「康樂意」老店,現在還繼續經營它的菜包、豆沙包、雪菜肉絲麵,是國內最可口的美食,住在臺北西區的人,都會知道,民國五十年代以前,江浙菜隨著空軍來臺的是「銀翼餐廳」,從前是在空軍新生社裡面,另外西門町的「老天祿」目前也是非常著名,是上海人開的老店。

大稻埕永樂市場,延平北路出口處,在目前義美食品對面「花生」非常有名,可口,由北門進入「延平北路」都是臺灣當地的美食,以前的「圓環」非常熱鬧,車水馬龍,擁擠的人潮,都是來品嚐臺灣圓環的美食。民國五十年代的臺北西區古亭、大安跟臺北北區延平、建成在文化上好像兩個不同的世界。不過在東區方面,那個年代還有很多「水稻田地區還沒有開發。

過去的中山堂的餐廳西餐很有名,經常「高朋滿座」,中山堂的演奏廳,過去著名的話劇都在此演出,由於筆者早年也有在中山堂演出很多次,例如:道德重整龍劇,以及日本的「虎劇」,都參加演出,另外也在中山堂演唱不同的音樂會,中山堂在音響上有缺點,就是在十二排到十四排中間座位,舞臺上演唱者,聲音不太明亮,傳音不太好,但是樓上的座位舞臺上演唱者傳音效果很好,舞臺上演員走動的腳步聲,都可以聽見。

在威權時代,臺灣本土的文化很少受到重視,例如在五十年代以前歌仔戲,臺灣本土的流行歌曲,幾乎在正式的演奏廳,都沒有出現,僅僅在廟會,以及鄉村才可以看見,所有文化藝術都是以國語為主,因此每個人都專注說流利的國語為榮,那個年代臺灣鄉土的文化,完全沒有。在舞蹈界的蔡瑞月,以前好像有聽說過,但是很快就消失,因為她已經被抓去做牢,當時的舞蹈家,例如:李天民、高梓、劉鳳學等外省族群比較多。本土的舞者,很多流落到「三重埔」(現在的三重市)「天臺戲院」跳色情舞蹈,例如臺灣藝霞歌舞團、黑貓歌舞團都是走鄉村路線,臺北市區內看不到。

()臺北藝文活動介紹

在臺灣正統古典音樂方面,臺灣本土人士,非常優秀,也沒有受到政治上的打壓,例如:呂泉生、林秋錦、張彩湘(本省日本時代張福興音樂家之子),這三位著名的音樂家,都是在威權時代臺灣音樂界的領導人。

林秋錦名女高音,早年留學日本,師範學院(師大前身)教授,臺灣著名女高音:劉塞雲、董蘭芬、辛永秀、陳明律、李義珍(留居美國),以上這些名女高音也都是她教的,所以她是臺灣名女高音的老師,桃李滿天下,九十多歲才往昇從不涉及政治,清譽很好。

張彩湘教授,是臺灣最著名的鋼琴家,幾乎全臺灣的著名的鋼琴家都是他的學生,有些遠在中南部的學生,都是坐火車或坐飛機來上教授的鋼琴課,例如:吳漪曼、陳必先、鋼琴王子陳寬宇,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等名家都是她教導的。以前能夠跟張彩湘教授學琴很難的,除有天分,還要有錢。他的學費非常高,能夠入他門下,做學生是很光榮的。

呂泉生教授在國民政府威權時期,第一位帶領臺灣人唱國歌,從來不參與政治活動,默默帶著臺灣人保存臺灣鄉土文化,他創辦的臺灣文化協進合唱團,有時也在中廣公司,演唱臺語歌曲,在那個年代只有呂泉生教授可以做到,例如:「杯底不可養金魚」就是當年的臺語歌曲,他的得意弟子,中廣臺灣廣播電臺的男中音林寬先生,以及林福裕先生,兩位幫助呂泉生推廣音樂教育功不可沒,林寬先生指導的中廣合唱團,也常演唱臺語歌曲,呂泉生教授指導榮星兒童合唱團揚名國際,後來他的學生林福裕先生組織臺北兒童合唱團,也帶領學生出國演唱,臺灣的兒童音樂教育呂泉生教授貢獻很大,以上三位本土音樂家,對於臺灣本土文化傳承,是貢獻相當大,他們三位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質,就是默默的耕耘,另外也有一位作曲家郭芝宛的〈楓橋夜泊〉這首四部混聲合唱曲當時五十年代是經常演唱的歌曲。

臺灣在沒有電視的年代,中廣的廣播劇,非常受歡迎,每到星期假日,家家戶戶都在收聽,當年的崔小萍也是廣播劇的名人,編劇家劉非烈的作品,非常動人,收聽率很高,可惜天才短命,當電視時代的來臨,三家電視臺表視各有千秋,在國語連續劇方面,臺視的「清宮秘史」後段「青天白日」由「李璇」飾演珍妃,「江明」飾演清光緒皇帝、「張冰玉」飾演慈禧太后;中視由王生善教授編劇「長白山上」,當時由邵曉玲、郎雄等演員演出。邵曉玲是胡志強的夫人,早期她是幹校影劇系畢業,郎雄是出身陸光藝工大隊話劇隊。

華視起步比較晚,曾經邀請「凌波」、「李璇」演出「七世夫妻」以上三齣國語連續劇,都是家喻戶曉的金典之作,過世的倪敏然最初由田邊製藥名主持人李睿舟引見參與「清宮秘史」的演出,飾演太監李蓮英,並帶著倪敏然見當時的戲劇指導唐冀先生,大約在民國六十年,因為當年臺視名演員太多,輪不到倪敏然有發展的機會,不久中視開播,才到中視發展,以演「七先生」而聞名,當年華視是國防部在經營,所以國防部藝術工作總隊的話劇隊的演員,幾乎都在華視演電視劇,例如「魯直」、「崔福生」、「曹健」等人。臺視在群星會時代,收視率很高,另外在綜藝節目銀河旋宮,當時由崔苔青主持很受歡迎。

過去在國民黨時代衡陽路與博愛路十字路口有一棟樓日據時代叫(菊元百貨)臺灣光復後改名(中華百貨公司)七層樓是台北地區唯一有電梯的大樓,除總統府以外在民國四十年代,它是臺北市最高的大樓,頂樓稱「七重天」做為藝文活動場地,當時音樂學會合唱團在此成立由師範學院音樂系主任戴粹倫教授指揮〈師範大學前身兼全國音樂學會會長〉團員都是國內的聲樂家女高音林秋錦,沈愫之,張震南陳明律,女中音江心美,陳暖玉。男高音戴序倫,沈大勝,周藍萍,曲直。男低音歐陽如平,顏廷偕,楊永光,蔡德財等並且由影星張茜西擔任音樂會主持人,不過首次音樂會公開演唱以後,不久指揮戴粹倫教授因工作忙碌為由請辭,〈音樂學會合唱團〉就結束解散,這些台灣第一代的音樂家對音樂藝術傳承很重要,後來周藍萍先生到香港邵氏公司發展「電影配樂」對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黃梅調再創作貢獻卓絕。現在西門町正面有一棟大樓是新世界電影院原屬中影公司,現今這棟大樓是〈真善美劇院〉,民國四十四年為振興話劇運動改為(新世界劇場)演話劇,但是現在國民黨已經被迫把黨產的中影公司賣掉,如今的中影公司已經變成民營,可是在民國四十年代(新世界劇院)非常亮麗風光「漢宮春秋」是首演話劇第一檔,由張英導演,劇情是「王莽籑位光武中興」當時的大明星很多在新世界劇院演話劇。在它坐落的右側四十年代是台北市最有名的(西瓜大王店)萬貫家產,一夜豪賭全部輸光,店也拱手讓人。早期五十年代中山堂演出鄭成功,文天祥其他如(國光戲院)(大華戲院)(紅樓)(新南陽)也是演話劇的劇場,當年的大明星有王玨,藍天虹,李影,崔冰,夷光,盧碧雲,焦鴻英,穆虹,魏平澳,葛香亭,田豐,曹健等。民國六十年以後,台北市西門町歌廳很盛行,又出現一家(七重天)大歌廳,在現今西門町萬年大樓對面,鄧麗君小姐首次在此登台,大約在民國六十年以後她才進入「電視圈」。民國六十年十月二十五日中華民國宣佈決定退出聯合國,因此政府重視臺灣內部團結,由蔣經國先生輔佐蔣故總統,六十一年五月十七日正式擔任行政院長,開始大量重用本土才俊,也造成很多有財勢的外省族群流失海外,因為對蔣經國先生的政治策略深感不滿。而留下來的外省族群經過半過世紀,也與台灣土地落地生根融為一體。

早在1951年中華路靠西門町旁邊是火車鐵軌道路,沿著鐵路兩旁,所有各地南北小館美食都有,例如「清真館」、「真北平」、「首都」的鍋貼、豆腐腦等等,後來兩旁重新整建為「中華商場」也更加熱鬧,除美食以外,另外在電子以及資訊方面的店面也非常多,後來中華商場被拆掉,拓寬中華路,鐵路地下化以後,以前的商家,例如電氣資訊業遷到目前光華商場,其他一些行業隨著臺北東區的開發,也有不少轉進到目前的信義區松山區發展。

靠近師大附近的永康街,以及青田街早期這裡是1949年由大陸過來的富商居住地,另外很多名人教授也是住在這一個地區,因此精緻的美食,例如「高記」的小吃店,「鼎泰豐」等在永康街附近地區,所以這個地區可以欣賞民國五十年代最華麗,最尖端的建築特色,但是原居住可能已經搬走遷居國外,或住到東區豪華大廈內,留下來的住宅,多數還保留下來,有日式的建築,以及西式建築,各有特色,永康社區是可以發展保存的歷史記憶的地方。以前在和平西路盡頭路面非常狹窄,好似巷道,當時有一家明星戲院對面有一小間店面叫〈九如湯圓〉後來店面愈開愈大先發展到仁愛路,現在的(九如湯圓)已經聞名國際在101大樓四樓開總店。

()結語

本文的重點,在於提供一些歷史忽略沒有記載的民間生活的史料與歷史人物,當然仍有不少事蹟,沒有提供給讀者,難免有漏網之魚,請原諒。《從民間認識臺北》是筆者五十多年以來,親身參與各種藝文活動,在臺北地區可能比一般市民更有機緣去了解,認識臺北人的點點滴滴,去見證。臺北是我的家鄉,因此多年以來,深入臺灣史的研究,在臺北歷史原貌,更深一層探究分析,並且做田野調查,實地訪問當地的耆老,求證史實。在「臺北歷史記憶年代中」,是筆者的五十多年以來的歷史回顧,平和的生活點滴,不涉及政治部分,也是臺北人的共同記憶,最後有關在地本土的史料記載的很少,在威權時代能夠看見的事蹟就是這些,因為當時並不重視臺灣史。這是不可質疑的事實。

參考書目:

1、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草根文化出版社。

2、 臺北市志(共五十六本),臺北文獻會印行民國八十年十二月出                         版。

3、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上下冊,漢聲出版社。

4、 ()張廷玉編修,四庫全書。

5、 張光直編,中國考古學論文集 聯經十二月初。

6、 清史稿

7、 吳密察,臺灣通史-唐山過海的故事,時報出版社。

8、 何傳坤,臺灣史前文化三論,稻香出版社。

9、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出版社。

10、            湯錦合,開啟臺灣第一人鄭芝龍。

11、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稻香出版社。

12、            楊碧川,日據時代臺灣人的反抗史,稻香出版社。

13、            張炎憲,歷史文化與臺灣,臺灣風物雜誌社。

14、            洪敏麟,民俗叢書專號(民族篇臺灣土著歷代據理上下冊),中研院民族所圖書館收藏絕版書。

15、            王曉波,二二八真象,海峽學術出版社。

16、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聯經出版社。

17、            洪敏麟,臺灣風俗探源,中研院民族所印。

18、            方豪,臺灣史論文選集,捷幼出版社。

19、            許雪姬,林衡道先生訪問記錄,中研院臺史所印。

20、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2006&aid=2822109

 回應文章

水良白【老眼】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典故
2009/04/09 23:17
喜欢典故!
临汾博客之父-遍交朋友,广泛涉猎!
我的城市欢迎您:https://city.udn.com/10924,名称《山西人》,荟萃山西、临汾、襄汾的方方面面,欢迎各位朋友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