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風藝術古彩文史學會-台北講古 2(王受寧)
2009/04/06 12:17:53瀏覽3234|回應1|推薦1

註:林維源後來所生三子,是不同母親所生,非大太太一人所生(更正前文)

從以上系統林家傳下來的真正血統後人,是由「林國華」(林本記)傳下來,其他林維德是外姓血緣,林國芳(源記)沒有實際的後人傳下來,林維源過繼給國芳,但國芳妻子不喜歡,故收養帳房之子維德繼承祖產家業,林家的官都是捐來的,林家的姻親幾乎都是清代的大官,例如林則徐、沈葆禎等都是親戚。林家族人在臺灣人來看,他們都是親中國文化的人,本土學者認為林家沒有跟臺灣人站在一起,並且幾代都沒有原住民血統,只是剝削臺灣人的奸商,林家也曾在大稻埕,建「六館街」,林家後人也有居住在中山區的三條通。跟臺北市關係很密切,「是根據清代「臺北府」細說臺北地區的點點滴滴。

(3)霧峰林家,有兩個系統,林定邦因為與鄰居林和尚有仇,林定邦被殺,其子林文察為父報仇,殺死仇家,原本要處重刑,見文察武藝高強,命他代罪立功,出戰太平天國有功,也數度回臺灣幫助平定戴潮春之亂,後升為「福建提督」,但是後來不幸在跟太平天國作戰時陣亡,清朝追贈「太子少保」,林家先祖「林石」之後人林甲寅生兩子,(林定邦)、林文察,孫林朝棟曾是臺灣民主國之主將。〈林奠國〉之子林文欽其子林獻堂,臺灣文化協會的創辦者,林獻堂的長子林猶龍,霧峰林家是臺灣清代時期,數一數二的大地主,擁有土地15001925年代的地田租,年收達米穀120000萬石,總資在日據時期貨幣的一千萬日圓,林獻堂是彰化銀行的創辦人,另外投入臺灣文化協會,擔任總理,從事政治活動,曾經和蔣渭水等人,為爭取臺灣人的民主自治地位,被日本當局抓去關,在北警署坐水牢(現址大稻埕寧夏路大同路警察局),他的一生都是為祖國民族運動,與蔣渭水同是反日的右派愛國份子,但是臺灣光復後,經過二二八事件後,對國民政府非常失望,最後離開臺灣,到日本不願回臺灣,最後林獻當在日本過逝,林家是清代「武將重臣」,跟板橋林家經營稻米成為大租戶,而後出錢捐官有所不同。

(4)顏雲年家族,是日據時期,是以「礦包辦」身份,跟日本資本家親近,從事買辦企業而發跡的一個典型例子。顏雲年、顏國年兄弟兩人,早期從事採礦工作,後來與日本商人三井財閥合作,獲得「三井物產」以及「三井鑛業」的資助,並由三者合資成立「基隆炭鑛株式會社」,同年1918年設立臺陽鑛業株式會社,顏家事業一帆風順,財力之大,事業種類之多,叫人眼花撩亂,以承當日本軍閥時用煤礦之買辦,戰場上的幫兇而為鉅富。

顏家的所有投資的企業如下:

(a) 金裕豐號,顏雲年所有,1898年成立。

(b) 金盈利號,顏雲年所有,1900年成立。

(c) 三瓜仔炭坑,顏雲年所有,1904年成立。

(d) 臺灣興業信託,顏雲年所有,1912年成立,任社長。

(e) 義和商行,顏雲年所有,1912年成立。

(f) 臺陽鑛業,顏國年所有,1918年成立。

(g) 海山煤礦,顏國年所有,1921年成立。

(h) 瑞芳營林,顏國年所有,1921年成立。

(i) 基隆船渠株式會社,顏國年所有,1919年成立。

(j) 臺灣倉庫株式會社,顏雲年所有,1915年擔任股東。

(k) 彰化銀行,顏雲年所有,1921年擔任監查人。

(l) 華南銀行,顏國年所有,1923年擔任監查人。

總之顏家礦業沿著基隆瑞芳,板橋海山,以及三峽深坑的山區幾乎都可以看見臺陽煤礦蹤跡,顏家是臺灣煤礦大王也是臺北地區的富豪。

臺灣的糖業鉅子:陳中和,他是清代末年居住在打狗地區的糖業商人,他又名陳福謙,早在1873年(明治六年)渡日本橫濱跟日商「大德堂」「增田屋」做赤糖交易,並且和他弟弟陳德在日本橫滨設立「順和棧」,把銷售砂糖的所得代金帶到香港換起鴉片什貨等,回來打狗(今高雄),獲得不少利益,因他與日本人關係很好,在中日甲午之戰(1895年)協助日軍攻佔臺灣,所以深怕臺灣抗日義民軍的誅討,而逃到廈門。後來在1897年的秋天,在日本總督府庇護之下才回到臺灣,在日本協助下,成為臺灣糖業大王。他的後人是陳啟川前臺南市長。

以上臺灣鉅富,除霧峰林及板橋林在前清代就已經是富豪,但是辜家顏家以及南部陳家都是靠日本人剝削臺灣人而成為臺灣大資本家,臺灣四大家族在臺北地區,陳中和是南部地區以二林以及辜家顏家四個家族都是在臺北地區發跡,可以想見臺北地區,地理環境好,物產豐富,也是國防工業所需的好地方。日本治理臺灣末期他們國內本土已經到山窮水盡,當初所喊:「日本工業,臺灣農業」完全失去功能,所有一切國防原料全部依靠臺灣的資源,如煤礦,銅礦(金瓜石所產)大屯山的硫磺礦等都是戰爭中軍需所須,日本國內没有生產。在太平洋戰爭中對付美軍攻擊南太平洋,去炸美軍戰艦的飛機基地都設在臺灣,如果没有臺灣這個永不會沈的航空母艦,日本當年太平洋侵略戰爭一定會提早結束,歷史也會改寫。可以顯示臺灣的重要性,而且臺北歷史文化的特色,更突顯臺北地區重要國防工業特質,當時的松山區就是國防工業。

第二章口述臺北歷史(1949-1976

()台北歷史記憶。〈以下是筆者親身參與或親身所見所聞的藝文活動回憶錄〉因為國內藝文界的名師教授很多是筆者的業師,同時我住在台北市將近六十年認識台北細說台北是我的責任。

民國三十八年元月八日到達基隆外港。當時我對臺灣的第一個印像,覺得臺灣太美,青翠的山巒,碧綠的海水,看見很多像新月一般的小舟,在港灣中飄著。離開南京時,樹木已經是光秃秃的,地上還留著霜雪,跟臺灣相比之下,臺灣在我的印象中,如同童話電影中的仙境。第一天晚上住在基隆火車站左邊的大旅社中,聽見木屐聲響,很好聽,當時穿木屐在那個年代很盛行,整晚很興奮,没法入睡,常常向窗外看,在昏暗的街燈下,看見一個人在吹著笛子,笛聲悠長讓我感覺很淒涼,不知道拿著手杖帶著黑色的眼鏡靠在街燈下的人在做什麼「後來才知道他是盲人」,為人按摩的。第二天到達空軍新生社,等侯分配眷村。家父服務空軍很多年,中日八年抗戰期間,全家隨我父親在四川成都重慶整整住了八年,此次全家老小七人也一同來到臺灣,祖母也隨著父親到臺灣。因此没有至親的家人留在大陸老家。

當時的空軍新生社的地點,就是現今八德路與新生北路的十字路口的左側,傍邊是臺北科技大學,新生北路向南方去的路中間,現在是光華商場「但是到現在2006年又完全改變了」。大約來臺第三天我們分配到南機場空南三村,那是兩棟木造日本式的庫房,已經住著很多空軍的眷屬,最早住進來的眷戶第一批是在三十七年十二月(1948)初,所以知道空軍是最早來到臺灣,這兩棟日本軍用庫房,中間分隔成四條通道,中間、左右用木板隔成一間間的,簡陃如同鴿子籠的小房間住著眷民,巷道中間可以充當煮飯的廚房。當早晨每家燃燒煤球時,煙薰讓眼睛都睜不開,村子外邊入口處站著衛兵守護,每家都是由木板分隔成的,上面沒有天花板,完全是空的,所以很吵嘈,彼此說話都可以聽到,庫房外邊還有剩餘的炸彈放置在那裡,飛機場長滿青草,已經荒廢不再使用,清晨很多長輩們在機場上慢跑,在晨霧中我也跟著他們慢跑,偶而也看見牧童在放牛,在晨霧中可愛玩耍的小鳥在牛背上跳舞,這裡就是現在的臺北市青年公園,古早的田野風光,庫房南面一大遍農地,現在就是光仁小學的所在地,村子向北的地方是竹林,穿過竹林現在是「廣照宮」,晚上跑去廣照宮前面看「臺灣歌仔戲」,那是臨時搭建的野臺戲,這是我第一次聽見的臺灣戲曲,覺得很新奇,野臺戲下面是架空的,很多小孩在下面玩,在舞臺後面,可以看見演員在化妝,準備上場。機場靠近目前果菜市場的地方,以前在民國三十八年期間,是一大遍竹林,裡面很深、面積很大,陽光照不進去,很陰暗,我曾經跟玩伴進去過,以前的東園街左面是竹林,早年我每天清晨要在南機場空地上,發聲練習,有一天早晨感覺不一樣,機場被圍起來,但是我沒有放在心上,跨越過去,突然一聲槍響,我嚇一跳,事後才知道機場已經駐軍,是雄獅部隊的農場,後來又改建為(高爾夫球場),到現在是(台北市青年公園)。當今東園圖書館往東園國小的途中,民國三十八年有一座很小的土地廟,在路邊上,曾經有村民晚上由萬華回來,有一隻大莽蛇躺在路中間,嚇得她繞道回到空南三村。記得從大陸來到臺灣,是在寒冬時節,每個村民身穿綿衣,綿鞋,走在東園街路上,右邊的居民都會跑出來,竊竊私語,偷偷的笑,很好奇。當年去萬華都是走路。民國三十八年進東園國小唸小學六年上學期,當時的級老師是孫文章先生,後來他選上臺北市議員。東園國小的棒球隊很不錯,常常為球隊加油,由學校走到過去的新公園球場當啦啦隊(就是今天的二二八紀念公園),全校除低年級留校以外,全部都要去,如果勝了,一路上打鼓唱歌回來,假如輸了會默默的快走返回學校,因為我是空軍子弟,後來空軍子弟小學在臺北復校我轉入空小讀書。

民國三十八年秋天,因為家父是空軍軍官,改分配到「空南一村」居住,而原空南三村分配給士官軍眷。因此遷居空南老一村

早期空南一村分別為老一村屬舊日式宿舍,而新一村原地是農地菜園,大約民國三十九年建造的,原地址是在目前古亭女中對面,當年的南機場是日本時代的飛機場,大批的國軍眷村都在南機場落腳,現在很多國內名人,例如威京集團的沈慶京、九三康樂隊的白嘉利、楊小萍都是南機場眷村出來的,當日的南機場中間地勢高,但是西邊的空南二村颱風時,曾經大水淹到屋頂,在空南二村南面當初是一個大水塘,在往空南一村的路傍有一個防空洞,那個年代這條路可以通到現在的青年路,民國四十年到五十六年之間這條路叫「克難街」是當時軍醫出身的市議員「王乃一」先生命名,現在的中華路以前叫「漳州街」,空南一村的眷民遇到颱風會遷到女師宿舍(現在是古亭女中)避颱風,有時也會到空軍總部仁愛路,早期到萬華市場買菜要經過空南二村,爬上小山坡到達汕頭街,再進入萬華地區,當時南機場最低的地區,在西邊,過去這一帶叫「下崁」。「崁頂」在泉州街底跟漳州街交會處。過去民國五十年漳州街(現在稱中華路)左轉入克難街地勢下降向前接近(空南二村)旁邊有一大池塘,右邊是一些垂柳‧池邊經常有人釣魚,也有人在游泳,每年夏天都會有人在池塘中慘遭滅頂,當年(建中)防空演習時躲警報,很多同學躲在池塘邊柳樹下,民國六十年以後大池塘填平後,上面建造(國光國宅),以前池塘邊柳樹下躲警報,以現在來看是在中華路上,事過境遷想起來真是可笑。南機場日本時代叫「馬場町」民國三十八年夏天,在崁頂路口槍斃政治犯,後來到三十九到四十年之間,槍斃人由堤埂往下一條路沿河邊約160公尺,就是當年馬場町刑場,我們住在附近的居民,都會去看槍斃人,車輛上站著犯人由泉州街上崁頂下堤埂到刑場,四周站滿憲兵,圍觀的人是人山人海,但是非常寂靜,除了槍響一切都靜如一灘死水,完後,車開,人群如驚弓之鳥散去。

從泉州街到達南海路交會處是臺灣省參議會,後來由美國新聞處接替,民國四十七年開始,中華合唱團每星期六下午,借用美國新聞處大禮堂練習合唱,團長張世傑先生,指揮楊永光先生,當年「中華合唱團」聲譽卓著,經常在國家慶典時候,演唱愛國藝術歌曲,是一個大型的合唱團,團員二百五十人以上,張世傑老師不論為人處世,作曲才華都是很優秀的,尤其他的忠貞義胆,對黨國的忠誠,從他的作品(偉人的領袖)四部混聲合唱旋律流暢瑰麗雄偉,是一部非常好聽動人心弦的清唱劇,這是他唯一創作的歌曲,其實老師可以作很多歌曲,他是建中音老師,單身住在學校宿舍,生活簡樸不為名利,從他的音樂創作中,可以發覺他對國家對民族,對領袖蔣公的忠貞,曾經跟他合作的指揮家楊永光老師任教於(台北女師)福建音專畢業,兩人情同手足,不幸楊老師在當時基隆省道上,因車禍而過世,記得老師過世不久,張世傑老師召集我們五個幹部晚上聚餐,不久他痛哭流涕說我要去找老師,衝出店外坐三輪車,我們追出去,當我們到達六張犁,看見老師往墳墓區奔跑,我們也追上去,當晚已經接近午夜,天上飄著細雨,刺骨的寒風沒有月光,在墳場中穿梭,心中充滿著恐懼不安,不久嚎啕大哭的聲音震盪在寒冬睡去的大地,我們知道老師的墓碑找到了,後來陪著老師在山上停一個多小時,我們都很悲傷老師不幸的遭遇,當下山回到家已經是零晨兩點。老師的確是有情有義經常助人為樂的音樂家,他曾今幫助我在中山堂開獨唱會,我非常感恩,但是已經無法回報深感遺憾,目前編輯的〈臺灣音樂名人錄〉沒有蒐編介紹張世傑,楊永光兩位推展音樂教育有貢獻的音樂家,在民國四十年代在他們兩位領導之下中華合唱團表現卓絕,沒有介紹是很遺憾的  另外筆者曾經獲得民國四十六年度由臺灣文化協進會主辦的民國四十六年第八屆全省音樂比賽聲樂社會組入選獎第一名魯玉鵬(崗山)第二名王受寧(台北)第三名吳文修(彰化)第四名曾美珠(花蓮)「見新生報民國四十六年九月三十日報導(全省第八屆音樂比賽入選名單發表)。

民國四十九年五月十八日中央日報(文化社訊)報導:慶祝蔣公中正就任中華民國第三任總統定於五月三十,三十一日。由王錫奇團長指揮台灣省交響樂團與中華合唱團聯合演唱,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樂章《快樂頌》以及演唱由張世傑團長作曲的(偉大的領袖)混聲四部合唱由男高音王受寧獨唱方式敘述:「蔣公領導北伐抗日剿共的豐功偉業」演出地點在今天臺北市中山堂,這是國民政府遷臺,首次演唱大型音樂會,中華合唱團領導人名譽團長『何應欽將軍』貝多芬的《快樂頌》演唱,合唱團員350人,獨唱部份:女高音林瑞申擔任、男高音王受寧擔任、女中音李秋麗、男低音潘朝軒,四位聲樂界新人擔任,當時很成功,非常轟動,並且拍成電影記錄片在全國各電影院放映。這是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臺首次演唱貝多芬合唱交響曲的大型音樂演唱會意義重大,「全國各大報紙四十九年五月十八日如中央,新生,聯合等皆有報導」。

早期台灣電視公司有國內唯一的音樂節目(電視樂府)經常邀請國內外音樂名家演出,筆者在民國五十六年六月在其節目中演唱普其尼的歌劇(La Boheme)「藝術家的生涯」中的選粹王受寧男高音演唱詩人魯道夫,咪咪由康明玉女高音演唱,摹西達由康美鳳女高音演唱,畫家男中音由張清郎教授介紹先生演唱,這是臺灣首次在電視演唱該歌劇。另外當時中廣公司台灣廣播電台也有音樂節目(空中音樂廳)每週六舉行。民國五十年代(美國之音臺灣點滴)節目對東南亞廣播介紹台灣文化風土民情,本人也被邀請演唱中國民謠。民國四十一年中國廣播公司國樂團與空軍大鵬國樂團合作在空軍總部大禮堂,首次公演以國樂伴奏的中國首創的歌劇(西施)由中廣國樂大師琵琶泰斗(孫培章)先生編劇作曲並且親自指揮樂團,女主角西施由女高音(沈愫之)擔任,男主角范蠡男高音(沈大勝)擔任吳王夫差由男中音(楊永光)擔任三位主角,都是當時臺灣國內一時之選。

台灣在民國五十年代雖然生活很苦,但是全民萬眾一心,國家欣欣向榮,當時有很多忠於黨國的大老如世界反共聯盟的谷正綱先生,何應欽將軍帶領的道德重整中國龍劇,在世界各國演出,以道德無私純潔對抗共產主義,宣揚自由中國台灣的文化,藝文界的名人如小劇場帶領人李曼瑰教授,名編劇作家張永祥先生,國劇大師齊如山先生,國際著名畫家藍蔭鼎先生都是藝文界大師級的名人。另外文學家孟瑤的《中國戲曲史》作品很多,陳紀瀅的《荻村傳》,王藍的《藍與黑》,謝冰瑩的《女兵日記》,《愛晚亭散文》等。

在美國新聞處旁邊,是國聯電影公司,由香港李翰祥大導演主持,當年的江菁、甄珍,紐方雨,汪玲,李登惠國聯五鳳很受歡迎,例如:江菁的「西施」在五十年代賣座票房相當高,楊德昌拍攝的「牯嶺街的小子」就是在美國新聞處旁邊的巷子裡,取材是當時五十年代初期建中夜間部學生,經常在植物園以及牯嶺街巷道中,滋事鬥毆為主題的電影,所發生的地點,就在當時的巷子裡。很早以前記得植物園裡台灣製片場,後面晚上放映露天電影賣茶收費,放映幾乎都是外國黑白名片(翠堤舂曉),(比翼鳥)是我當時在竹籬外所看的免費電影。

現在的汀州路民國五十年代以前是一條小火車鐵路的軌道,由萬華開往新店碧潭為終點站,當時汀州街的龍口市場有一小站牌車站,附近有一間街廟供奉白無常黑無長范謝兩將軍。螢橋火車站是萬新鐵路的大站有售票窗口,螢橋站在廈門街口,以前這裡是台北最繁華的地區又稱(螢橋)。

介紹臺北市的文化歷史是我們遺忘,以及被忽略的重要文化景點及歷史人物,從民間生活點點滴滴,認識台北民國三十八年以後的歷史是筆者撰文的重點。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創立於民國前十六年初名(芝山岩學)民國九年改名日本總督府師範學校,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改為省立台北師範學校,他的名氣與台灣歷史文化是共存的,民國五十年改為省立台北師專,筆者是省立台北師範學校音樂科畢業,北師在日據時代,畢業知名的校友有前台北市長吳三連,前台大文學院院長林茂生,雕塑家黃土水,音樂家鄧雨賢,畫家有陳澄波,廖繼春,李石樵,李梅樹,李澤藩等。目前學校還保留一棟日據建校的風雨操場(體育場)應該列為(古蹟)是百年以上的紅磚古建築,回憶四十年代我們音樂科四間琴房在它後面,而我們音樂科三間教室就在琴房的左邊,教室後邊一大遍稻田,由田埂往前走七分鐘以內,就可到達現在台大圖書館。民國四十年代省立台北師範學校學生享受全部公費,學校教育依據軍事管理一律住校,新生訓練第一天割草把操場青草割乾淨,進餐廳前先排隊,要唱救國團團歌「時代在考驗著我們」早上吹起床號,早點晚點每班要點名,向教官報告人數,要唱「打倒俄寇反共產」早上升旗典禮後要讀(領袖蔣公訓詞)寢室跟軍隊一樣,整理內務棉被折疊如豆腐干,校門站崗要帶槍,晚上有晚自修,夜間教官會查寢室,但是北師音樂科鋼琴很少,每個同學每天排練琴時間僅有二十分鐘,鋼琴在音樂科是必修的,因此我們經常等教官夜間查寢後,再偷偷到琴房練琴很辛苦,康謳老師是科主任,教樂理及和聲學,沈炳光老師教作曲法,史惟亮老師教音樂欣賞,吳雪玲老師教視唱練耳,周靜孜 曾寅育兩位老教授鋼琴課, 廖蔚張寶雲李義珍吳雪玲四位老師教聲樂課,合唱課由康謳,沈炳光,周靜孜三位老師共同擔任指揮,合唱是全音樂科共同課,伴奏通常由三年級學長鋼琴最優者擔任,每個學生個別課30分鐘,每月固定都有實習音樂會,任課的鋼琴及聲老師在臺下評分,北師音樂科是根據〈福建音專音樂教育模式設立的,校友如林福裕,廖年賦,杜黑等在音樂界表現很傑出,北師音樂科在國內是很著名,任教老師也是以福建音專的系統最多。廖蔚老師是中國最優秀男高音聲樂家〈胡然〉的學生,她是花腔女高音國立音樂院畢業,上她的聲樂課要摸她肚子「橫隔膜」diaphragm讓學生知道發聲用氣的部位。張寶雲老師教學生用「哼」讓學生找聲音的共鳴,周靜孜老師鋼琴課很嚴,曾寅育老師她會唱著打拍子,每位師長教學各有特色。

當初我在北師音樂科讀書時,有一位薛姓學長他是夫人辦的遺族學校學生「因為遺族學校沒有辦高中及大學,所以都分配到不同學校寄讀,而這些同學父母親都是對日抗戰時期,作戰死亡的先烈遺孤,因此夫人宋美玲就是他們的母親,「所以他們跟政府關係很特殊」,薛學長他要引見我加入學校思想調查工作,民國四十二年有一天他帶我去總統府東邊,現在台灣銀行後面桃源街入口處,有一棟四層樓房就是調查站,當時我看見樓上下擠滿學生,穿梭在樓層之間,忙著繳報告,負責人向我說明工作內容,「調老師學生有沒有思想問題,指共產黨言論」,主要的工作抓匪諜,後來我也沒有加入調查工作,同時薛學長不久以後就畢業了,也沒有再連繫。

民國六十年初鄧昌國校長支持下,選定在植物園(現在的教育廣播電臺)成立國立藝專音樂科,當時創辦非常辛苦,科主申學庸老師,特別聘請名作曲家沈炳光老師幫助創立音樂科,老師是福建音專畢業,也是臺灣早期最著名的藝術歌曲作曲家,筆者當年是經由沈炳光老師推薦,才有機會獲得申學庸師義務教授聲樂多年,後來藝專音樂成立,聘請康謳教授、史惟亮教授、許常惠教授、顏廷階教授等擔任教職,當時許常惠教授剛從世界著名法國巴黎音樂院學成回國,即重聘為藝專教授,後來史惟亮老師又到奧地利音樂院深造以及在德國隨世界級名師學作曲法,康謳老師早年畢業上海美專音樂系後又轉入〈上海音專〉研究,民國六十年又到美國繼續深造,著作有《大陸音樂辭典》這些師長對台灣音樂教育貢獻非常大,尤其許常惠,他從巴黎音樂院學成回國帶來的(現代音樂),對台灣音樂起飛振興貢獻很大。。

在牯嶺街靠近廈門街出口處有一間日式黑瓦建築,是民國三十九年間行政院長,何應欽將軍的官邸,他是接收日本投降的中國陸軍總司令,也曾今帶領世界道德重整「龍劇」在世界各國演出對抗共產主義,民國四十九年到五十二年之間,參與道德重整的國內名人,有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胡軌先生、謝然之先生、石嗣芬女士、朱光潤醫生周宏濤夫人、郭克悌先生、查良鑑先生、查良釗教授、郭美德教授周中勛教授及當時中央民意代表(立委國代在內)擔任指導小組召集人,以上這些名人在現在政壇上,已經全部消失,過去的老國代及中央民意代表幾乎都是何將軍的系統當時蔣經國主導的救國團全部都沒有參加(例如李煥前行政院長等)因此現在政治舞台上已經沒有何將軍系統的人。蔣經國對於在過去大陸戰場上失敗的將領一概勿用,同時蔣經國對何應欽長輩並不關注,因此國民政府遷台後,所重用的都是新人,以救國團為班底,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實際政策主導是蔣經國先生

龍劇的導演是王生善教授,趙琦彬教授,團員幾乎都是當時舊政府高官要員的子女,如錢復的夫人「田玲玲」,鐵路局長「修成」的女兒修淑宇等。在龍劇第二批中,有前石門水庫總工程師顧文魁的女兒以及黃偉成(黃震球的長子),彭烱,王世綱(中視節目部經理)是監察委員之子,趙方蓓(她是內政部司長的女兒),但是何將軍也很重用本省青年,例如龍劇反共名劇男主角「王強」就是由本省青年擔任,何將軍身邊重要秘書「先生」也是本省才俊,筆者因為四十九年九月四日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個人男高音獨唱會,後來由申學庸老師,鄧昌國校長推薦參加「龍劇」音樂工作。民國五十年夏天日本虎劇道德重整總部各國菁英來臺,宣揚日本虎劇站臺為反共做見證,筆者跟王世綱、周孟鈺、金邦維四人擔任虎劇舞臺演出時為日本演員對嘴配音,當時在中山堂演出結束後,很多觀眾都非常驚奇,日本人的中國國語說的真好,第二天報紙才介紹是我們配音的,繼後也跟著虎劇到陸、海、空三軍官校演出,也參加國際記者招待酒會,在當時圓山飯店的金龍廳舉行。

在民國四十年到六十年初,廈門街、牯嶺街、川端橋,一般人都稱「螢橋」包括川端橋的對岸永當時的外省族群都居住在這裡,重要的五院院長在此居住,錢思亮、莫德惠等也在現在經濟部對面有「官邸」,因此當時的廈門街非常熱鬧,可以比美現在的東區頂好商圈,在當時川端橋(現稱中正橋),在橋下河堤邊有設造不少的小山洞,稱做「情人洞」為情侶幽會而設,五十年代以前的「蒙古烤肉」是在河堤邊,有田野風味,比現在蒙古烤肉在室內餐廳中有情趣。

西門町傍邊的理教公會(日本人的西本願寺)現被拆掉,以前在五十年代,他是臺灣的音樂園地,當年的臺灣省交響樂團就在這裡,幾乎音樂會的準備工作都在這裡,臺灣的音樂知名之士,很多居住在理教公會的右側,例如:名豎笛音樂家薛耀武、作曲家許德舉(一朵小花作曲家)、小提琴家司徒興成、大提琴家張寬容、王錫奇團長、副團長汪精輝、第一首席小提琴手陳墩初、合唱團指揮顏廷階,練習廳也在這裡,曾經美國空中交響樂團指揮家「約翰笙」,在此指揮省交響樂團,擔任客座指揮在中山堂演奏,華格納歌劇「名歌手」合唱樂章,動員師大音樂系,國立藝專以及國內合唱高手250人的合唱團參加演出,當時是音樂界的盛事。另外省交響樂團每月定期演出推廣樂,教,當年很多國內外音樂家,都會來理教公會洽商演出及排練等事項,例如:郭美貞指揮家等。當時演出最好的地方,就是中山堂、其次就是信義路的國際學舍的音樂演唱廳(現在已經變成大安森林公園的一部分),另外在中華路上的「國軍文藝中心」也是音樂演出的會場。

理教公會外邊的著名的「沙鍋魚頭」店舖,每到寒冬季節,高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2006&aid=2822102

 回應文章

歡歡
我是歡歡
2009/09/06 14:14
我已將您部落格連結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