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風藝術古彩文史學會-台北講古 1(王受寧)
2009/04/06 12:09:58瀏覽1796|回應1|推薦1

文風藝術古彩文史學會

台北講古   (王受寧)

第一章 臺北歷史真像〈740-1948年〉

撰文:王受寧

()前言

本島在清初以前,北部地區還是一個荒涼的大湖泊,僅在湖泊高出水面的地區,住著早期的平地原住民,早在唐宋時期,已經有一些大陸的漢人到過臺北地區,從十三行遺址,考古發現,在現在淡水對岸八里挖出唐代開元通寶(唐玄宗時代的錢幣),及太平通寶宋太宗時代錢幣可能有少數漢人留在北臺灣,同時也有沿海福建地區的漁民,捕魚來到北臺灣海域,因此到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一些歐洲列強的殖民者,到東亞來找殖民地,幾乎都是中國漁民為他們指引航海通道。根據文獻記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鄭舜功)去日本回國後發表一書《日本一鑑》其中載有臺灣島圖,島上雞籠山,並記載附近噴出硫磺氣的情況,也有在雞龍山背後繪“琉磺山,及淡水出焉”可以了解鄭舜功由福建到日本,所經過的,看到是臺灣北部基隆,淡大屯山系。早在明朝初年已經有不少福建沿海漁民,捕魚來過北臺灣,這條航道通往日本,當時很普遍。

()大航海時代台北地區與福爾摩沙

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葡萄亞牙人是西方列強的先驅,葡人(地亞士)在1486年(明憲宗成化22年)發現好望角,葡萄牙人又首先進入東亞地區,在1535年強佔租借澳門,當然其他西方殖民者,在這一段時期前後都有很大的收獲,如意大利人(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西印度群島及中美洲。另外葡萄牙人(麥哲倫)在1521年周遊世界,在菲尼濱被當地土人殺害,由於他所領導的西班牙船艦,又繼續環遊世界一周成功後,西班牙人終於獲得菲尼濱殖民地。葡人在早期西方列強中,航海方面是佼佼者。葡萄牙人1545年,因為由澳門到日本途中,經過臺灣西海岸看見雞籠山,琉磺山以及淡水出海口山巒起伏,彎彎的海灣,青山綠水,美不勝收,喊出全世界著名的”Formosa”美麗島。從此以後,全世界都稱我們本島叫“福爾摩莎”,但是真正的地方是當今的大臺北地區。目前的社寮島(和平島)還有”Formosa”的碑文,另外在淡水馬偕墓園中,馬偕墓碑上刻著“Formosa”字跡臺北地區自從大航海時代來臨,已經進入世界地圖中,在1592年荷蘭人(plancius)布朗休斯所繪製的東南亞地圖,把本島繪成三個島(1)北島formosa(2)中島(無名)在靠近北迴歸線(3)南島(琉球)在現在臺南到高雄之間。而(北島)就是大臺北地區。

另外在1629年荷蘭人(black)布拉克繪成的臺灣北部地圖標明〈formosa〉同時基隆的(社寮島),以及淡水河口西班牙聖多明哥城堡都繪出來,而荷蘭人佔領的臺江內海的(大員)都顯示很清晰,可以了解當時臺南就稱做(大員)這是荷蘭人統治下的臺灣南部地區,簡而言之,大員也是中國福建沿海地區漁民所說的(大寃)或(埋寃)的轉音,所以荷蘭人稱本島為大員,實際跟中國歷史文化有密切關係。

自從北部淡北地區,被西方殖民者發現後,全世界原文字典皆稱臺灣為formosa。同時1626年西班牙人從菲尼濱來到本島北部佔領基隆和平島,又在1628年佔據淡水,在臺北地區統治十六年,接著荷蘭人又趕走西班牙,荷人終於佔據全臺,這就是大航海時代西方列強殖民者入侵臺灣的歷史。

()漢民族在北臺灣

鄭氏王朝驅趕荷蘭人以後,全島被鄭氏明鄭東寧國統治,可是鄭成功子孫建立的國家,實際統治權並沒有到達臺灣北部地區,此時的臺北地區,在當時由大陸來臺的福建客家人「王世傑」眼中:「從竹塹(新竹)向北望去,荒煙蔓草,飛沙走石,非常荒涼又有瘴氣」,因此早期罪犯流放的地帶,就是北部地區,再則海水又多次,傾入臺北盆地,成為內海,並且也多次海水退去,所以臺北地區是一個沼澤潮退的荒地,僅在高地有(平埔住民)居住,因此臺北地區在荷蘭人離開後,直到清朝康熙23年施琅佔領臺灣為止,現在的「大臺北區」是荒蕪的,沒有管轄重視的地帶,到清朝雍正二年才設「淡水同知」重新整理荷蘭人留下來的「紅毛城」。當時北部地區是屬於彰化縣淡水廰(在今日的新竹)的北部,在文獻中記載臺北地區稱「淡北地區」。整個清代重點治理的地方,都在臺灣南部,發生反清朝復明的重大亂源,例如:「郭懷一事件」反荷蘭人、「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張丙事件」、「戴潮春事件」等幾乎都發生在南臺灣,最接近北部是在新竹地區,客家人林占梅曾帶領鄉親,平定林爽文以及戴潮春之亂,可以清楚了解,清朝在臺灣治理是在南部,北臺灣還是落後地區,不過在乾隆52年以後,林爽文之亂平定結束。移民北臺灣的漢人增多,到咸豐八年清廷在英法聯軍之役,被迫簽下天津條約,臺灣淡水開港,「英國人」登陸淡水,租借紅毛城,接近九十年之久,接著在(清朝同治)11(1872)加拿大傳教士馬偕到達淡水,在北臺灣傳教,近數萬臺北人,接收馬偕的宗教,是臺北人直接受西洋文化的洗禮,影響臺灣文化非常深遠,可以知道臺北地區是直接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同治)以前,臺北人考科舉,要赴臺南,後來到光緒六年,臺北清代,「考棚」才完工,臺北考科舉之子弟,就可以在臺北舉行,可以知曉,臺北地區清代沒有收到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撞擊,對臺北人的文化感受程度很少,反觀對馬偕的宗教文化認同,確超過對漢民族母國之認同,不過馬偕實質上是英國人「當時加拿大是英屬殖民地」馬偕能進入台灣得力於英國領事館,這就是臺北早期先民的特質。

漢人來到臺灣,從鄭芝龍、鄭成功以及明鄭時代、清政府、西洋列強等,都是到臺灣以武力佔領「原住民土地」殖民臺灣,在清朝嘉慶年間以前,原住民分生番與熟番化番,而漢人與熟番雜居在一起,也逐漸漢化,清康雍乾三朝在臺治理時間,早期後山、臺東、花蓮、宜蘭(噶瑪蘭)屬於生番禁地,不可以越池半步,而熟番之地,例如清代「埔里」近山地段,已經開化也稱(化番),熟番與漢人相處融洽,但是臺灣的後山禁地,這些外來殖民的政權還沒有佔據,形成僅僅佔領半個臺灣。筆者的研究所謂:「臺灣原住民是指4000年以前,由外來的史前住民而言」可以跟明朝中葉來臺的漢人區分,故稱山地居民為原住民,但是全臺灣人實際都是外來的,僅有早來晚來之別。

()清政府時代臺灣南北文化的比較

自從林爽文之亂平定後,清朝大將軍福安康深感臺灣的治理,應該受到重視,對於平地已經漢化的原住民,開始關注,劃清番界,但是早期漢人及荷蘭人越過番界,遭到殺害除草,時有所聞,因此清朝為保護已開化的居民安全,也組成鄉勇,保衛家園。

但是到嘉慶元年(1796),也得到當時淡水廳的默認,家住在三貂角的漢人「吳沙」在「柯有成」、「何績」、「趙隆盛」的協助之下,召集流民1000人,鄉勇200人,翻越山嶺,強行進入生番禁地噶瑪蘭(宜蘭)殖民墾荒,實際來看這就是漢民族對原住民的「殖民」,原住民朋友,常常指著這些閩南、客家、新住民外省人通稱:漢人。所以說閩南人也是外來政權的外省人,也是強佔原住民領土。同時由於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加拿大人等西方文化撞擊,台北人對漢民族文化促漸淡泊,另外清代治理臺北地區是經過淡水廳管轄,屬地方的事務,並不重視才引發所謂的「頂下郊拼」,地方的事務清政府沒有處理,養成北部臺灣人私自處理,林本源家族也有自己的軍隊,數千漳州人參加漳泉械鬥。可見清廷忽視臺灣人的生存權,所以臺灣人在自求多福之下,養成民間私自解決問題是〈械鬥〉,一直到1895年甲午之戰清廷割臺,「日軍攻臺」,臺北人開城門拱手讓日本人進入臺北城,多少跟受到西洋文化影響,對漢民族文化淡泊而對中國清政府不滿,有一些關連。反觀臺灣中南部,抗日戰鬥犧牲的臺灣義民也相當多,另外從臺北地區的馬偕長老教會,大稻埕茶葉鉅富李春生的著作中所寫:「去者盡之以義,來者接之以道」,可以看出他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響,已經忘記他的祖先及血緣,民族意識非常淡泊,才會親日,李春生與辜顯榮開臺北城,迎日本進臺北城,因此北臺灣,可以看出,或多或少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尤其馬偕教會的影響,到今天2006年依然存在。同時中國文化的精神堡壘孔廟,南臺灣在明鄭陳永華治理下,已經建「孔子廟」,到清康熙23年又在臺南正式建孔廟(1684),可以說孔廟所到之處,也就是中國文化所到達的地區,但是清代到牡丹社事件後,清朝深感臺灣的重要,光緒元年開始,建「臺北府」屬福建省直接管轄,跟當時的非臺北地區,新竹地段以南的地區仍舊屬「臺灣府」,所以在光緒元年本島,臺灣府與臺北府是分治的,屬福建省,「但是清朝的(台灣道)還設在臺南」清廷建(臺北府設三縣一廳),是新竹縣、淡水縣、宜蘭縣、基隆廳,另外在光緒八年正式興工建臺北城,城的圍牆共計1506丈北門承恩門,西門寶成門,東門景福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台北城在光緒十年竣工。當時臺北市孔廟也完工,不幸在1895年割臺,孔廟被毀也象徵中國漢文化在臺灣的結束。由孔廟看臺北接受漢文化時間的確很短,跟臺南孔廟比較之下,到現今臺南孔廟是中國清朝康熙23年所建,是歷代官制的寺廟,可是目前大龍峒孔廟是臺北民間仕紳在民國十六年(日據時代)所興建,屬民間興建的孔廟,兩者是有所不同。另外「臺北」兩字在清朝同治以前文獻中沒有出現過,當年在同治以前台北稱(淡北)接受漢文化是間接的,是淡水廳下屬地區。但是「臺南」是直接受漢文化影響,也可以說臺南就是清政府的臺灣,是中國的政府的所在地,是不可置疑的事實,同時南臺灣也是閩南漢人的大本營,由明朝中葉以來大批閩南漢人如潮水似湧入南台灣。相反臺北是本島接受西洋文化最早的地區,是直接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也是真實不可以懷疑的。因為「福爾摩沙」就是「臺北地區」。

1895年中日甲午之戰,清廷戰敗,臺灣割讓給日本,進士丘逢甲率臺民數百人,行兩跪六叩首禮,公推當時清政府最後一任巡撫,為「臺灣民主國」大總統,並且以藍地黃虎為國旗,年號「永清」,唐景崧大總統電告中外,請求英美支持,但是遭到拒絕,同時推舉林維源為國會議長,可是林辭不就,民主國在各方面壓力無助之下,兩星期之時間,就草草結束,唐景崧也逃回大陸,剩下一些不願做亡國奴的忠義之士,為捍衛家鄉與日軍對抗,從1895年到日本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1915年初期,日本才平定花蓮立霧溪的泰魯閣的塞得克系的「太魯古族人」,此時是日本人完全佔據臺灣,長達二十年的才讓臺灣人屈服,佐久間總督因為在花蓮「平番戰役」中受傷,回到日本不到三個月,舊傷復發,不治死亡。臺灣的忠義漢民族烈士,二十年以來反抗日本統治死亡的,超過六萬多人。

日本人佔領初期,完全是以討伐土匪,到處不分青紅皂白到處屠殺或大焚燬,例如臺南的西來庵事件,林少猫六堆事件,北埔事件,三峽祖師廟抗日事件,都遭受日軍屠殺與焚燬,我們臺北城當時的市郊松山饒河街,因為安溪義民詹振抗日,日本當局為報復松山人的抗日,焚燬清代的饒河街古厝,筆者所談的抗日事件,以及清政府在臺灣所發生的反清事件,幾乎都在新竹以南的地區,據筆者研究結論有兩項:(1)清朝治理的重點在南臺灣,直到清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之亂平定後,到北臺灣移民的漢人才逐漸增加。(2)臺北地區,接受漢文化比較晚,外來的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以及英國殖民地加拿大的英籍蘇格蘭的馬偕博士由他帶領基督教長老教會,貫注英國西方殖民地的教育文化思想,在其薰陶下,對漢人的中華民族母國情懷,已經很淡,李春生在他的著作中,完全喪失掉一個漢人的民族意識,全部皆是基督國度的思想,才會跟辜顯榮開臺北城,迎日本人進城。馬偕在臺北地區,為二萬多臺北人拔牙,也可以知曉,馬偕的宗教沒有「深入南部」,漢民族的思想在南臺灣是存在的。但是從清代的分類械鬥來看北臺灣,明朝末年(臺北地區)與(南臺灣)比較,可以看出一些現象:南臺灣械鬥叛亂多數是反清,多少有一些反清復明的因子在內,同時也是反異族統治,特色較濃厚,另外了解南臺灣大陸移民多數在荷人統治時期來臺,以及隨鄭成功來臺反清復明的份子居多,也是清朝的叛徒,反抗清朝統治。下面可以看出事件列證:

(1) 朱一貴之起義,1721(康熙六十年),地點,鳳山羅漢門,反清復明。

(2) 吳福生之起義,1732(雍正十年),地點,鳳山埤頭。

(3) 林爽文之起義,1786(乾隆五十一年),地點,彰化縣大里杙。

(4) 戴潮春之起義,1862(同據元年),地點,彰化縣四張犁。

(5) 張丙之起義,1823(道光十二年),地點,嘉義店仔口莊。

(6) 李石之起義,1853(咸豐三年),地點,臺灣縣善化。

將近三十多件以上的反抗清政府統治的案子,幾乎皆發生在臺北地區以外地方。                                                   

另外由臺北地區來看,反清復明的起義,就比較少很多,當然跟臺北在開發上來看,臺北比南臺灣要晚一個世紀,大批漢人進入臺北盆地是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後,清政府第一次開放來臺者居大多數,反抗清朝事件很少。但是福建原鄉泉州四縣人來臺北最早,可是泉州府同安人集中聚居在艋舺(現今老松國小附近),為郊行生意競爭,發生「頂下郊拼」同是屬於泉州府的鄉親自相殘殺,再說,居住在臺北盆地外圍地區的彰州府的先民,也為生計利益,跟泉州府的人火拼,死傷很慘重,從清咸豐元年,到咸豐十ㄧ年才結束,當時彰州人居住在現今的板橋、三重、新莊、士林、永和以及現今的「內湖」,都參加彰泉械鬥。因此臺北地區的械鬥,是為生存利益而發生械鬥跟南臺灣反清起義的事件,完全不同。不過在清代以前南部的漢人民族意識非常高漲,一直延伸到日據時代初期,不願做日本人的順民忠義之士,拋頭顱灑熱血對抗日本佔據臺灣,近乎萬人的忠義烈士遭到日本總督府殺害,早期南臺灣的先民由荷蘭人據臺,到鄭成功時期接近十幾萬漢人從福建廣東到達臺灣,從文獻記載西部海岸地區平埔先住民很少,非常容易漢化,因此除在臺南附近發現《新港文書》記載少數西拉雅族的語言,(西部前山)筆者查證僅有族名「找不到族人及平埔南島語言文化」,因為他們也是在唐朝以前由大陸過來的早期七閩(閩南土著)所以彼此都是閩南原鄉人。

()日據時期臺北地區的情形

在大正十二年四月創辦「臺灣民報」在今天的延平北路義美食品店右邊,這是臺灣人的報紙,常常可以看到對於日本統治時代,有提出批評,也是臺灣人的心聲,跟日本官方報紙臺灣日日新報有差別,後來到好戰的昭和時代,改名為「臺灣新民報」,但是到侵華戰爭開始完全廢止,臺灣人完全要使用日語民主開明的大正時代結束了。

在日本佔領臺灣初期,由1895年日本人僅佔據半個臺灣,對於臺灣後山還是沒有辦法完全佔領,雖然在18965月左右,日軍由臺東登陸,對於後山原住民,也無法有能力佔據統治,尤其強悍的泰雅族,日軍在無法解決之下使用强大的電流通電的「鐵絲網」長達240華里,把泰雅族人,困在後山不准出山,直到大正八年以後,才逐漸撤除鐵絲網,可以清楚知道,一切比較開明的作風,都是在大正時期,這時代也是臺灣人常常懷念的歲月,同時臺灣人的意識,也找到定位,對於此後的民主自由的啟發,有很大的影響。

由於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物種政策,滅絕人性的作法,把臺灣人當做「動物」,過去漢人有抽鴉片的習慣,清朝因為禁煙,林則徐在虎門燒鴉片,引發道光年間的鴉片戰爭,鴉片是毒品,是須要禁止,但是後藤新平開放鴉片專賣,臺灣人可以抽鴉片,他的政策主要是麻醉臺灣人,讓我們喪失志氣與戰鬥力,因此在臺北日據時代,根據我的老師林衡道先生說:「臺北人有兩件事,一是抽鴉片,陶醉在迷霧中,追求享樂,二是討細姨」,很多人有錢,就娶小老婆,大稻埕有一條叫(細姨街),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滿嘴的仁義道德,基督救世為本拒絕做漢人,但是他有漢人的劣根性,討細姨,因此當時馬偕很不喜歡李春生,反對他當長老,到馬偕1901年在臺灣去逝後,李春生才擔任長老。由日據時代開始延平北路的江山樓一帶,由靜修女中的寧夏路兩側的巷子都是妓女戶,一直串連到保安街,歸綏街全部風月場合,麻醉臺灣人反抗的意志力,毒品對人有控制力,後藤新平的策略,就是用鴉片來控制臺灣人,這種作法很惡毒。後來蔣渭水,林獻堂等人,告日本政府毒害臺灣人,向當時海牙國際法庭陳情,日本人為了顏面,在保安街與重慶北路轉角處,興建戒毒所又名(更生院),由臺灣人杜聰明先生當院長,臺灣光復後,三十九年在原地再重新整修為(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目前已經全部拆除原建物地蓋起大樓,(凱達格蘭學校)就在這裡。日據時代的大正時期,臺灣人生活很富裕,但是進入昭和時期,一切都被日本人禁止,當1937年日本侵華,接著日本(裕仁天皇)發動攻擊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臺灣是不沈的航空母艦,不但能够自給自足,而且還是日軍太平洋戰爭的軍需工廠例如(古松山的日本陸軍倉庫),後來光復後成為國軍(44兵工廠),民國六十年以後的信義計劃區,現在已經是臺北101金融大樓,臺北市政府,世貿大樓,華納威秀等地區,就是很好的證明。

1895年雖然一些不肖的漢民族子孫,開臺北城迎日本人進城,但是臺北近郊一些義民志士如,陳秋菊,詹振,簡大獅,林大北,林李成,陳捷陞,林火旺等人,還不斷圍政臺北城,從18951898年,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以及後藤新平,鎮壓抗日義民更加兇狠,進行大規模的掃蕩,公佈匪徒刑罰令,依法屠殺抗日的義士,並運用軟硬兼施的懷柔政策,引誘歸順,這一段時間由1898年到1902年,不願歸順的義民,處死刑者計有2998人,没有經法律手續而被殺的人共計約19500人,但實際遭到殺害的義士及無辜的百姓,皆遠超過上述的數目,無法估計。

在日本佔領期間由1897年實施三段警備制,分為危險區不穩定區及安全區,分別危區用軍隊掃蕩,不穩定區用憲兵鎮守,安全區由警察管轄。在本島實施的殖民地統治,接著又實施加重殖民地,總督的特殊權力「六三法」,此法不同於日本內地的法規,也是當時臺灣人對不平等的法律深覺反感,在日據時代50年之內,比較好是民主的大正時代,臺灣人過著平靜安定的生活,有時也可以表達意見,例如大正時代1921年在臺北靜修女中成立臺灣文化協會,會員最多時增至1314人。臺北地區有蔣渭水,王敏川,蔡式穀,連溫鄉等人。新竹地區:林冬桂,黃運元,員廷輝。臺中地區:林獻堂,賴和:「臺灣新文學之父」漢學造詣很深(臺灣民報)主編,〈業醫〉以及黃呈聰,林楷堂等人。臺南地區:蔡培火,林茂生,吳三連。高雄地區:吳海水,楊振福,石錫勳。東京:林呈褖,楊肇嘉。

臺灣文化協會真正目的,在喚醒臺灣同胞政治覺悟,培養民族自決,但是文化協會到後期,由於社會主義興起,思想的觀念的不同,開始分化,右傾的民族主義退出文化協會如林獻堂,蔡培火,蔣渭水,林呈祿,蔡式榖,楊肇嘉等人,後來蔣渭水等又組臺灣民眾黨,由蔣渭水主導。新的文化協會偏向社會主義由王敏川,連溫鄉等組成,容臺灣共產黨參加。

早期日本據臺期間:從1898年創辦臺灣日日新報,這是日本宮方報紙,很受重視,由明治34(1901)至明志38(1905),在日文版面中兩個漢文版,增加到發行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為名的四個版面獨立報紙。但是到好戰的昭和裕仁天皇12年4月(137)民國二十六年,全部癈除漢文,因為要發動攻打中國的領土。此時臺灣所有文學創作,全部用日文撰寫,昭和即日本天裕仁(HENO HITO)。例如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是日文作品。再注意觀看大正天皇時代在位十四年,在臺北市有很好的開明作風,例如在大正九年林獻堂,蔡惠如在日本東京成立新民會,大正九年林獻堂,蔡惠如在日本東京成立新民會,同年七月創立(臺灣青年)由蔡惠如,辜顯榮,林熊徵(林本源之林維讓的後人)及顏雲年(臺陽煤礦創辦人)臺灣三大富商支助下,發行(臺灣青年)。當時集合留日學生:王敏川,林呈祿,蔡惠如,蔡培火等為編輯,曾今發表反對(六三法)舉辦活動,都以〈臺灣青年〉為主辦者。在臺灣島內很多民主自治的活動,幾乎皆是先由留日的臺灣學生倡導下而發生的,如前文提出的臺北靜修女中的臺灣文化協會,以及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在太平洋戰爭末期,臺北城中區遭到美國飛機轟炸,由於城中區是日本政治軍事重要地區,像現在的總統府中間頂塔左側,被美機炸過,目前右側凱達格蘭大道廣場,原來有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官邸,也被炸掉沒有再重建,臺大醫院的病房也被轟炸,現在的病房,是重建的,臺北車站在日本時期前站是日本人進出的地區,臺灣人進出臺北火車站是由後站,當時前站,正面蓋有豪華的鐵路大飯店,也被美國飛機炸掉,沒有再重建,現在原地已經蓋起新光三越五十層大樓。根據筆者調查,「臺灣人的街」大稻埕地區、太平町、永樂町及後火車站以北,沒有遭到美軍轟炸,可見當時美軍機要炸的地區,是日本軍事重地,日本人在太平洋戰爭中,為攻擊美國在太平洋中的戰艦,在本島蓋很多飛機場,如臺北松山機場(1936年興建),二次大戰也經常遭到美軍機轟炸,其他例如:中南部地區的新竹機場、臺中機場、嘉義、臺南等地,日本重要神風敢死隊的自殺飛機,撞擊美國航空母艦的飛機場,都遭到美國人的猛烈轟炸,住在中南部靠近這些機場的臺灣人,也受到無辜的傷害,如果遷離這些地區,傷害是可以避免的,美國人為阻止日軍自殺飛機衝撞航空母艦,以牙還牙的報復轟炸是對付日本人,然而可憐的臺灣人,也受到莫明其妙無助的傷害,也被日本人派到南洋戰爭中犧牲,也讓臺灣人對於自己的認同,發生懷疑,如果沒有裕仁天皇(Hriohito)及日本軍閥發動戰爭,這一切的二次大戰後遺症(after math)都不會發生(例如二二八事件)

當日本1941年發動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爆發後,臺灣總督換成/軍人當政(小林躋造)第十七總督海軍上將,提出臺灣人「皇民化」、「工業化」,在臺灣南部建空軍基地,推動南進計劃。當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反攻中途島海戰之後,日本節節敗退,到昭和十九年初,美軍已佔領菲律濱及巴丹島,對日本非常不利,而改任海軍出身的(長谷川清)擔任第十八總督,兼軍政民政應付戰爭的危機,日本末代第十九總督,陸軍上將出身,準備美軍可能攻佔臺灣,作島內肉博陸戰,重用陸軍大將(安藤利吉),可是沒有想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結束二次大戰,安藤利吉以戰犯被捕,在獄中自殺身亡。

在二次大戰中美國由1941年到19457月初,美軍已經攻克佔領所有太平洋島嶼,同時美空軍在19452月開始B29重轟炸機2000多架次,對日本東京猛烈轟炸,為什麼美國不進攻佔領臺灣?因為臺灣是屬於二次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是由蔣委員長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指揮作戰,蔣中正宣稱;「在中國戰區包括北緯十六度以北越南及泰國在內,必須受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之管理,任何行動須經最高統帥批准,不得執行任何軍事及秘密活動」。而臺灣地理在北緯25度到2145分,屬中國戰區,當時19457月初,美國參謀本部馬歇爾將軍,派魏徳邁將軍晉見蔣中正傳達信息:美國希望攻佔中國上海天津青島也希望攻佔臺灣北部,主要是切斷在中國的日軍與臺灣方面的連絡,但是「蔣中正不同意」後來在 :《the Posdam Declaration on 26 July1945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were handed over to China。在會議中決定(臺灣澎湖回歸中國)所以臺灣才免除美國攻佔臺灣的大災難,太平洋戰爭美國沒有攻佔台灣是事實。

()臺灣日據時代四大家族介紹

臺灣在日本時代有四大特權家族,這些以勾結日本政府出賣臺灣人,而獲得日本人之經濟,舉例證如下:

(1)辜顯榮家族:帶領日軍進臺北城,並且協助日軍剿匪(屠殺抗日武裝勢力)殘殺自已同胞,同時也是日本施政臺北地域的幫兇,為完成總督府所授的日本任務,不惜犧牲臺灣同胞的生命、財產、血汗、做了很多出賣臺灣人的行為,因此也發了一筆鉅大的財富,享受榮華富貴,曾獲得最高級的三等瑞寶章,又被封為臺灣人第一個日本貴族院官選議員,也因為有功就任「臺灣保良局」局長。再說他在經濟上獲得特權:(a)1896年得到樟腦,鴉片、菸葉(這些都是日本政府專賣品)的專賣特權。(b)1897(明治32)在總督府強權之下,成為官鹽總賣人,獲得食鹽的專賣特權,成為臺灣地區唯一的鹽商,在大稻埕興建鹽館,另外在彰化、二林、鹿港、嘉義等中南部地區,獲得官有土地,一萬多甲,鹽田許可面積474地,在短時期之內,不費任何勞力成為臺灣第一大地主,到1930年代,辜家的財產及企業已經遍及全島,辜家的產業,實際上從日本時代特權而成為富豪。

(2)林本源家族:林家成為巨富,得力於清代經營米商成為富豪進一步獲得土地的大租權,清代末年,以金錢買官獲得「太常寺少卿」,在劉銘傳手下,就任幫辦撫墾大臣,臺灣割讓日本時,林維源帶領家人回到福建鼓浪嶼,僅林維源的長子林祖壽留在臺灣看管板橋林本源的家產,直到臺灣安定後,才從福建回臺灣,林家財產之多,在華人之中是名列前矛,林家後人林柏壽,人稱「四大人」、「四爺」,其留日、留英學識淵博,曾任「臺灣水泥公司董事長」,林維讓之孫林熊徵曾今在日據時代也是有名紅人,擔任臺灣總督府評議員,同時也創辦「華南銀行」,他曾今娶盛宣懷的女兒為妻,也曾投資岳父盛宣懷所創辦的「漢冶萍公司」,林熊徵也曾幫助國父革命事業,他在華人世界中很活躍,筆者的老師是林衡道,是林熊祥的兒子,林熊祥是林維讓的後人,出自林家始祖林平侯的「三房國華(本記)」,林本源家族林平侯有五個兒子,今別為「飲、水、本、思、源」五個家記,現在板橋林家,僅有三房「本記」以及五房「源記」的家產,因此人稱:板橋林本源列表如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2006&aid=2822086

 回應文章

孫塋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議員打算辦地方文史導覽嗎?
2009/04/06 19:50

去年,我曾參加圓山史蹟導覽的訓練,結識了一些朋友。

其中,許多人都有地方文史古蹟的導覽經驗,而且非常豐富!!

如果議員有需要,請您吩咐!!


孫塋寊文史星曆事務所-史跡導覽、測字占卜 
預約諮詢電話:0925-905-937、0935-643-238 
LINE:dansun571008 
個人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dansun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