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08 22:11:10瀏覽226|回應0|推薦0 | |
亡人節是對先人祭祀的日子,菲國華人慎終追遠,為表對先人的一種追思與懷念,亦入鄉隨俗跟隨菲裔同胞於十一月一日這一天到義山掃墓拜祭,以盡孝思。 * * * * * 一眾孝子賢孫更是浩浩蕩蕩的於這一天帶備所需祭品,提早開車上義山(以防堵車)。據說早年祭祀祖先的日子有小部份華人家庭竟演變成開派對甚至成為與眾同歡的同樂會;更有甚者於義山打麻將、大吃大喝,跳狄司可,將這個日子的意義完全扭曲,令菲裔同胞側目與詬病。 * * * * * 常常,我會想,所謂的「孝」應該是在雙親在世時,表現或表達出來,晨昏定省,噓寒問暖,而非在父母過世後,再來表現孝思的一面,那已經是「子欲孝而親不在」了。 事實上除非父母在我們孩提時即已不在,不然跟本沒有所謂的「子欲孝而親不在」這句話。各位「孝子賢孫」是否應該好好的想一下,及早給父母一個親熱的擁抱,又或者肉麻兮兮的說一聲:爸媽,我愛你。將來才不會每年到義山時才後悔不已,沒有及早行孝。 * * * * * 孔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死亡其實只是一種自然現象,有如夕照、落葉、東流水一般。有人說,當我們一出生就在面對死亡,慶祝生日的同時,也即更接近死亡一年!此話雖然有點悲觀和殘酷,但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沒必要欺騙自己,也沒必要「不敢面對」,將死亡看做是自然界現象,一切都會心安一些,好過一些。 * * * * * 問題是這世界死人就算比活人多,卻沒有一個死人會爬來告訴眾活人說:不必怕,死亡並沒有什麼值得好怕的。因此,大家縱然知道死亡是人生必走的路,卻依然「貪生怕死」,「好死不如歹活」。 * * * * * 曾經看過一部小說,內容提到人死了即靈魂離開了軀體。所謂的靈魂是我們一般說法。 更準確一點的叫法是「思想波」或者「腦電流」之類的。這種電流是不滅的,它依然充斥在世間或者另一個空間(即陰間)。 人死了,不過是寄居的身體損壞了,而我們的「精神」(思想波)卻是不死的。 有些人能夠活見鬼,就是因為他們的腦電波跟這些孤魂野鬼的(思想波)頻率或者波段調對了……小說家言,信不信就由你了。 * * * * * 人生在世,多做好事、善事,盡自己一份力量貢獻於社會,死後不是一樣精神不死嗎? 二○○九年十月三十日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