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21 16:22:52瀏覽58|回應0|推薦0 | |
我需要一個出口,但我不想被人關注,不論是任何形式任何層次。我可以手寫日記,只有我自己看,剛才整理書房還把以前寫的筆記丟掉,所以說有時連自己也未必見得再看,但這樣很好。 第一次大整理書房是丈夫猝逝,一股腦找人把他的書我的書大部分都捐給圖書館。約有三四千冊,到底多少我也不知,總之用友人的廂形車運了幾回。 第二次是去年十二月初,突然很想要一個紫色的房間。就把三樓的一些書整理出來,賣給台中茉莉二手書店,那次賣了4500元。好幾百冊。 現在運用麻理惠的教導,把書全部下架,拿在手上,憑感覺論去留。 這下子,又是幾百本不要了。 第一次捐的是學術性的書籍。 第二次賣的也和一些文史類書籍有關。 這一次,連本以為放在架上看著預設以後會要看的書,以及本來一直以為自己很喜歡的書,例如大量的女性傳記--我愛看傳記--也都放棄了。有些書甚至買來就放著根本沒看!當初是受了「人言」的影響。算了算了! 本想只留百本,但是,手上目前大約還有數百冊!實在不好丟,因為與飯碗有關,主要都是藝術類書籍。 本來我教古典文學,峰迴路轉,一夕之間變成搞藝術的,而且被人歸類在理論組,得硬著頭皮上場濫芋充數。以前從學生時代買的古典文學的原作及以及各種文獻評論,全捐了!看過的一些東西當代文學作品、經典文學以及傳記文學作品則留著。 現在也清掉了。(真留下的是真喜愛的,如紅樓夢和源氏物語,讀它千遍也不厭倦) 還有我一直很愛手工藝,手工藝的書也不少,尤其是和布偶以及娃娃有關的,可惜,那觸犯我的信仰,十誡中的第二誡,不可作什麼偶之類的造形,所以現在也清掉。 也許,越清理,心靈也會越敏感。真的可以做到只留百部書籍。 張愛玲晚年除了躺臥的行軍床,以外,好像沒多少物品留在身邊,這樣方便她搬家。我不是說我一定要像她那樣,可是參考一下也不錯。方師鐸老師的作法也很好。他斷氣前已經把一生物品清光了。 剛剛,總算把頂樓書房大致清空。 這條路,走了多少年? 剛剛上網,看見瀏覽人數只有個位數,心裡很安慰。我很想對著世界大喊大叫,可是又不想被人聽到,像這樣,這是個公開的園地,我沒沒無聞的在這裡喊著叫著,並不引人注意,這樣我很滿足。 我是一個容易後悔又容易堆聚的人,所以這樣想的時候,就寫點心裡的感受;可過一陣子覺得不妥,又把格子清空。 清空格子容易,清空書架有些難。但總算有一個不錯的進展了! 我相信一定會越來越好。 麻理惠的心得是,先清理衣服類,然後是書籍類,再來是各式各樣的「小東西」(生活各種類別的物品),最後才是所謂的「紀念品」,如照片等。她的心得是,一定要照這個順序,這樣你丟東西才會越來越順手! 到目前為止,我都很能體會她說的重點。 我有一大櫃子的日記,我期望自己到時候能夠做到像另一本書名一樣「斷、離、捨」--這本我只看網路上的引用,沒買。 正在醞釀著割捨的能量! 回想去年去以色列二十幾天,那時就想,隔著半個地球的家,如果再也不回來,家裡的物品還都不是會被人當垃圾?住在旅館中的時候,就想著人生如寄,不過就是半個多月的旅行的特長版,物品就是當下夠用就好了。像有個老牌西洋男明星,忘了他的名字,據說他一生住在旅館中的固定的一個房間,因為空間不是自己的,所以我想,他一定不會多買物品,連傢俱都省了!明星有錢,衣服隨時尚選購,到時就送二手衣,他個樣子很合我的口味!如果我也有錢到那個樣子,多潚洒。而且,絕不要弄得像另一些名人,死了還要搞什麼紀念館,生前的帽子什麼的,都變成給人憑弔或唏噓的遺物。 想到躺在棺木中的丈夫,他的物品書籍也都被我清得差不多了。(如果連記憶也可以一併清空的話該多好!) 庸俗的我與背叛我的他有何差別呢?都是芸芸眾生中,不上不下的人物,何必執著那許多的身外之物?我把他的書他的衣服全都清空,有一天,我的東西要由誰清空?何不自己放手?? 房子這麼貴,所擁有的空間,何不還它一個清靜自然? 空間清爽了,心靈的世界是不是也可以如此? 一定可以的。人是受外在環境影響太大,視覺所及如果可以很輕靈,心與物之觸及越單純,生活必定也更純淨吧? 總之,一天下來,總算做到一點成績;未來的成果,很可期待。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