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31 10:35:12瀏覽7954|回應12|推薦2 | |
最近美日針對中國的發言愈來愈頻繁, 內容愈見針對性, 發言的場合也愈見公開, 其中所隱含的疑慮愈見明顯. 這疑慮就是因中國崛起所帶來對區域的權力不平衡. 美國幾位地緣政治學者專家, 如季辛吉, 布里辛斯吉等, 早就預言中國的崛起, 但他們給美國的處方箋簡單說來就是, 美國退出亞太, 讓中國成為亞太的地方強權, 美國依然繼續做全球霸主. 會如此建議的原因簡單說來是, 1. 美國在亞太沒有特殊利益, 2. 美國與中國的戰爭, 縱算美國打勝也無法持續, 3. 中國在亞太的特殊權利自古有之. 但季辛吉及布里辛斯基沒有看到的是, 亞太各國以前會對中國朝貢, 其實是因為中國的文化/經濟/社會發展遠遠超過自己, 所以透過向天朝朝貢來換取安全保障, 甚或發展上的協助. 亞太各國進貢於中國的, 中國會加倍來贈予. 不讓這些國家吃虧. 如果細看下來, 其實這些國家現在與美國的關係, 就類似於這個模式. 但中國的文化/經濟/社會發展並未超前亞太各國, 要重新建立起這種特殊權利的模式實在困難. 加上20世紀對中國是個屈辱的世紀, 中國掌權的人念茲在茲的, 就是要「中國人站起來了」. 這種民族主義式的屈辱, 終於在崛起過程中獲得了自我感覺正義的平反. 崛起過程中, 雖自己號稱和平崛起, 但周邊國家感受到的反而是民族主義的上昇, 周邊國家只感到壓力, 加上中國在一些核心利益上的斤斤計較, 如南海石油的開發等等, 更讓周邊國家不願奉中國為天朝, 面對中國的咄咄逼人, 反而更會尋求美日的協助來牽制中國的崛起. 習近平上台後, 中國和平崛起的「崛起」兩字並未消失, 反而「和平」逐漸消失了, 對周邊國家的態度也逐漸從軟變硬. 反應的是兩個情勢變化: 1.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已逾30年, 經濟的發展卓然有成, 帶動軍事的能量發展, 己逐漸自視為大國, 認為自己當然對亞太諸事有說話的權利, 主觀客觀上都想要積極扮演角色, 2. 對於遭區域的核心經濟/戰略利益, 因為國內經濟開始吃緊, 也愈來愈急迫, 無法再像過去一樣, 可以先擱著不處理爭議於是與周邊國家間的利益爭議開始浮現, 原本中國有意識的擱置南海主權爭議, 為的是推動與東協的合作, 以排除美國勢力, 現在無法再擱置, 結果引起周邊國家反彈, 反而帶動美國的角色愈來愈吃重, 東協也對原本自二戰入侵而敵視的日本張開雙手. 反而得不償失. 中國與中亞的關係是否可以持續以經濟支助及壓制維吾爾人權利的兩手策略奏效?中國與印度間的關係也在變化中. 印度對中國的提防準備愈來愈多, 愈來愈明目張膽. 這些變化還在持續發生, 但衝突的味道卻愈來愈濃, 在這樣的變化下, 台灣的角色為何?我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會限制我們的角色嗎? 我們該怎樣走下去? 顯然的, 馬英九沒有給我們任何答案, 但其他人呢?有人在關心這些變化, 以及這些變化下台灣的戰略思維及作為嗎?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