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兩大段,前段主述作者幼時到十七歲的歷程,而後段是他離家求學求職的內容。
今天讀完了前段,就忍不住上來大力推薦!
因文字很容易閱讀,譯者也翻得入味俏皮。每段情節像是看一齣美式情境劇,開懷之外,餘韻猶存。
尤其發現作者在書中所引用的典故,更是能讓同年代(五年級)的我引發共鳴!(知道〔朱門恩怨〕這劇集嗎?小傑那一槍是誰開的?)
大概作者血液裡傳承了父親單口相聲和模仿秀的能耐,所以很佩服他信手捻來的幽默感,一種很有意象的幽默。
比如說這一段形容一家老小擠在一窩的描寫:
〔我們大家在朝一邊歪的晚餐桌邊團團坐好,一夥兒人馬上一起開動:講話;這樣就不必專心吃東西。外婆不會做菜,外公不肯多給她一點錢作家用;所以,裝在有裂口的大碗從廚房裡端出來的,會吃死人也笑死人...
外公那人獨來獨往,不與人交,彆扭難纒,還有口吃。這樣的性子,卻落得每天晚上一坐上餐桌主位,就要面對十二個不速之客-連狗也算進去的話。真像是愛爾蘭破落戶在演出「最後的晚餐」。他那一雙眼睛盯著我們來來回回看的時候,我好像都聽得到他在心裡面嗯哼,你們中間每一個與我同桌的人今天晚上會出賣我。〕
作者敘述的每個人、每個事件和他那一點點心事往往令人意外、噴飯,但大笑後又會令你溫馨滿懷,甚而眼眶溼潤。
我看到一個單親孩子如何牽掛著母親,更看到孩子眼中那一群形形色色的「臭」男人,而最後歸結一句:當好男人是一門藝術,當壞男人是一件慘事!
哈~~~且說至此,餘後再續。先轉貼一則內容簡介:
【獨子莫林格和單親媽媽同住,父親只是收音機裡一抹迷人的聲音。雖然母親是他生命的磐石,但莫林格還是渴望能再有一些別的,一些恍惚迷離但縈迴不去的東西……某天,收音機裡的聲音不見了。絕望之餘,莫林格投向街角的酒吧。警察、詩人、組頭、大兵、明星、酒鬼……形形色色的男人,全都在酒吧裡拋卻煩惱,傾訴他們多采多姿的人生故事。就這樣,酒吧裡的人帶莫林格走進他們的圈子,合力教導他、,照顧他,成為莫林格現實生活中的父親。
從外公半塌的房子到耶魯大學的神聖高塔,從家飾店到《紐約時報》,從追尋、成長到幻滅,酒吧不但是永遠包容莫林格的聖殿,也是他逃避的所在。音樂、文學、酒吧、愛戀、追尋、迷惘、歡笑、心碎、逃避、勇氣、墮落、領悟……在這趟浪跡俗世的旅程中,莫林格娓娓道出一個小男孩努力成為男子漢的掙扎和迷惘,透過他既甜蜜又悲傷的深切自剖,深深勾動每位讀者心底最溫柔也最無可救藥的浪漫情懷。】
擷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