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正中紅心
2007/10/22 12:55:53瀏覽1260|回應0|推薦11
平抑菜價的幾種辦法與其他

颱風過後菜價大漲,媒體和立法院大表不滿,農委會成為眾矢之的;於是農委會官員矢言近日讓菜價降到每公斤50元以下,否則就辭職下台。不過由經濟的觀點,這些批評和反應多是政治口水,而少深入的思考和真正的關懷。

颱風豪雨造成蔬菜大量減產,菜價上漲乃是市場機能必然的結果。而颱風過後不久菜價就會回跌,有時甚至超跌,也是常有的經驗。這種價格波動不是通貨膨脹那種物價持續上漲的現象,只是一時性的漲跌;因此一般國家也不把這種短期物價波動當做是總體政策要對付的目標。真要降低這種波動及其傷害,也要由蔬菜市場本身著手。

颱風天災導致菜價高漲,原因是產量減少。由於蔬菜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長成採收,因此被毀菜園一定要過幾個星期之後才能供應蔬菜。在這段青黃不接的期間,不管農民和農政單位如何努力,也不管菜價上漲多少,蔬菜的供應量都很難增加。社會上既有很多人一定要吃蔬菜,蔬菜支出在多數家庭的支出中也只占很小的比例,即使菜價上漲甚多,需求量也不會減多少。這種情況就使菜價常因災後供給減少而大漲,也常因隨後的生產過剩而大跌。

要緩和這種大幅波動,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自由貿易,讓價格改由國際市場決定;國內菜價太貴就由國外蔬菜進口增加供給而平抑價格。但這種簡單的辦法許多國家卻不敢採用;因為菜價雖然可較平穩,卻也常會較低,而使農民所得下降,所以政治上很難被接受。

我們可以平常不採自由貿易,只在菜價偏高或發生天災時才進口外國蔬菜;政府近年也常用這種方法。但這又會因為沒有經常交易及確定的市場,臨時要進口,其效常不如自由貿易。也有國家以機動關稅的方式,試圖讓外國農產品可在國內價格太高時進口,而不讓國外農產品價格偏低時進口,來壓低國內不太高的價格。但蔬菜種類品級繁多,價格變化也大,因此這種機動關稅的合理價格標準並不易訂定;所以這種制度不只會引來出口國的非議,國內農民也可能常自認為受害。

以大量存貨安定價格是另一種方法。我國一向以大量的存米來安定米價;但不僅購買和儲存的成本不菲,多年來也要有軍人或其他人負責吃那些久放而較不好吃的米。蔬菜的儲存成本更高,值不值得為安定蔬菜價格而大量庫存,深值懷疑。

安定價格的第三種方法不是增加供給,而是減少市場的炒作和剝削,以使菜價合理而不過分上漲。這其實是平常就該做的事,但幾十年來我們卻都只在菜價上漲時嚷嚷,菜價降低時大家又忘了。菜價出現中間剝削的主因,是我國幾十年來採取集中市場制度,菜農的產品必須透過集中市場出售,零售菜販必須去集中市場批貨;於是不肖的中間商和菜蟲只要控制住集中市場的交易,就得以操縱價格並剝削菜農、菜販以及消費者,在颱風水災之後,更可以大幅哄抬售價。

近年政府已允許產地和市場間不經集中市場的銷售管道,零售商可直接從農民進貨。然而由於國人的消費習慣,以及部分農民無法依契約供應合乎品質要求的產品,甚至在漲價時不願依約供貨,因此這類新的市場管道仍不夠暢通,而無法強力制衡集中市場中的惡勢力。這類自由市場的發展,應是政府、業者以及農民值得更加努力的方向;但它們的發展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傳統市場的菜販也很可能會因此失去生意而受害。

由此看來,要安定菜價並非易事,而且也可能有很高的代價;因此我們也要思考是否有比安定菜價更該做的事。現代社會各種價格都會波動,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要自己去調適。菜價上漲特別被批判的理由是窮人買不起菜。然而國內真正窮到無法因應短期菜價上漲的,可能只是少數低收入家庭。因此若每次災後直接給真正買不起蔬菜的貧民一點菜價補助,也許比繞著菜價爭論不休更能真正關懷弱勢者。

 中國時報 2007.10.24 
菜蟲禍害 非一日之寒
黃萬傳 菜價一直居高不下,引發農委會主委蘇嘉全「何不買一把五塊錢的菜」之議,舉國譁然。而日昨媒體報導,由於產地的菜蟲作怪,仍是目前菜價攀高的主因,果真如此嗎?常聞及菜金菜土,一方面指蔬菜豐收(尤其冬季),讓菜價直直落,另方面每逢夏天的颱風季,總讓蔬菜類的價格飆漲。上述現象,應該歸因於
直接交易平台 斷菜蟲生路

日前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市場結構:完全競爭、寡佔以及獨佔。舉例說明:完全競爭市場如農產品市場,寡佔市場由國內油品市場,獨占市場如電力、自來水。

語畢,有學生提問:「據說有黑道控制蔬菜供應量,要脅農民只能將菜賣給他,而不能賣給別人,藉此哄抬菜價」。我反問:「如果你是黑道大哥,你會在颱風來襲前開始囤積蔬菜,還是等颱風過後,沒什麼好菜時,才開始買菜藉機哄抬物價?如果菜農不曾被恐嚇過,會在颱風過後,隨便被人控制?」我想提醒學生的是,要任意哄抬物價必須要有充分準備,譬如儲存、冷藏蔬菜的設備;想威脅菜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做到。

颱風過後,蔬菜歉收,市場價格必然大幅上升(生產者因為產量減少,總收益未必因為價格提升而增加),當市場存在超額利潤時,不能否認任何勢力都可能介入。

消費者如果不願意承擔過高價差,可以自行向菜農採購。有關報導指出,包心白菜的批發價每公斤七十元,直接向菜農購買,只要卅元。如果從台北開車南下到西螺,距離兩百公里。最省油的車每公升可走廿四公里,來回需要油錢及過路費至少八八○元,時間約六小時,因此只買一公斤菜可能不划算,買上幾十公斤,又沒有地方可以放,也不可能成天吃白菜。或許菜蟲的存在,為消費者解決前述的困擾;只是沒人希望有太多菜蟲或菜蟲太肥。政府應該多向農民學習,平常就要勤抓蟲,一旦蟲太多或蟲太肥,老百姓哪還有完整的菜葉可吃?

暫且不管政府是不是可以抓到菜蟲,消費者還是要看緊自己的荷包。向生產者直接採購是最經濟實惠的方式,但是既不要前述的麻煩,又要滿足少量多樣的需求,「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共同購買提供一個良好典範。社員直接與農民訂定契約,規範產品規格與價格,不但品質安全可靠,也省去因中間商存在增加的價差。生產者全年收益也相對穩定。

政府除要勤抓菜蟲,更應該提出可行的政策,為消費者與生產者架起直接交易的平台,以縮短交易流程進而提升兩者之福利水準。少了滋潤菜蟲的養分,自然也不用再費力抓菜蟲。  

主盟只有作有機前蔬菜的行銷
大教授你不會不知道吧
價格仍是不低
對一般沒有那麼珍惜生命的老百姓
只好接受了菜蟲剝削
不是政府是農民自主組成團體可以與蟲抗衡
政府管不了也不想管
不然大教授直接作橋樑以網路將消費者與生產者媒合
介入經銷菜蟲現在還不會電腦
還有優勢
形成力量
不然蟲的手段很多很多

希望台灣教經濟學的不會都像你一樣.

像是農產品這類商品, 是屬於加值型商品, 在生產階段終了後, 進入加值階段, 包括倉儲, 冷凍, 運輸, 分銷等等. 台灣農業的規模, 目前仍是小農經濟, 不是美國那種大型規模, 所以就做不到經濟規模. 在沒有經濟規模的前提下, 生產階段跟加值階段是無法以企業化模式進行合併.

契約式耕作在理論上是很理想, 但是颱風頻繁的台灣, 在供給面就有先天上的不穩定性, 產量與品質是聽老天爺的, 不是聽你合約的.

要縮短交易流程, 也就是縮短加值階段. 那是不可能的. 若是針對消費者零售市場, 加值階段也只能做到透過集中化去提升效率, 進而達到若干平抑物價的調節功能, 例如大潤發之類的大型賣場. 加值階段的運輸冷藏等程序依然不會少一樣. 況且, 絕大部份農產品都是不耐久商品(perishable goods), 採收後一離開耕地就需要各式各樣的運輸方式與倉儲方式, 否則很快就會腐壞或失去市場價值, 這不是沒有下過田的人所能瞭解的. 一般農民不可能自己有這種龐大財力去購置自用運輸倉儲設備, 所以在沒有企業站台支持的狀況下, 契約式耕作就不會成立, 也就會有所謂菜蟲的生存空間. 東部某知名稻米就是採契約式耕作, 但這是單一產品, 比較容易做到規模化. 收割, 去穀, 碾米等必要程序的重型設備可以採用分享合作方式, 降低成本並保障稻農. 但相對的, 當地未加入契約的稻農, 或是想加入但契約容納不下的稻農, 就面臨被市場淘汰的悲慘命運. 台灣小農經濟, 有些是今年可以種A作物, 明年可以改種B作物; 但A與B未必都能以同樣的加值階段處理. 柳丁跟龍眼, 加值階段就不一樣, 成本就不一樣, 市場彈性(elasticity)就不一樣, 不能同一而論, 更不能一句直接交易就能解決問題.

農產品加值階段的中間人是絕對有必要存在的. 你吃一盤清炒A菜, 會動用到多少不同縣市的農業商品體系你算過嗎?小三通跟海上”買”回國內銷售的農產品甚至都還未算在內. 一但實現直接交易, 那麼連農產品也會因為企業化而造成M型農業經濟. 有錢人才吃得起的為生產主力, 窮人填肚子的地瓜葉就不會有人想種植. 營養價值高的, 有錢人吃; 營養價值低而窮人買得起的, 沒人要種. 整個供應鏈中的供需平衡就會瓦解. 台灣微風超市一把蔥幾百塊, 產地直送的高檔貨, 我親眼看過穿著Burberry的貴婦搭計程車到微風廣場只為買一把蔥, 然後又匆匆搭了排班計程車離開. 看在一般人眼裡是多讓人心痛? 直接交易, 等於是讓最終零售商以電腦化的企業經營模式, 去取代目前的草根菜蟲, 不但寡佔情況改善不了, 對非高收入者的禍害會更為劇烈.

不要搞錯問題. 股市萬點時, 難道沒菜蟲嗎? 有的. 當時菜價有現在這麼誇張嗎? 沒有. 青果合作社, 農會, 都瞎了沒看到問題嗎? 先回去翻翻ECO 101, 再好好研究一下台灣特殊的農業生態, 不要當個經濟的庸醫.
此文很湖清楚點出問題但解決的方法呢?
台灣長久以來的農產交易制度,農產品價格因此失衡或資訊不對稱。

     交易制度之一,是果菜在產地常有的「賣青」行為。此為一種買賣行為,即產地販運商依據上一季(期)與下一季(期)的

     交易制度之二,果菜、毛豬及漁貨

     交易制度之三,是雞蛋、鴨蛋及檳榔的價格形成機制。上述產品係採固定運銷差價,即由產地農民、產地販運商、

     不難發現藉由人為干預市場的價格形成,中間商充分發揮「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

     農政單位應可朝下列方向認真去思考解決途徑,其一是推動大農

     (作者為中州

行情預判,每當水果在開花期,或蔬菜在可採收前一個月,就到產地向果菜農民來收購尚未成熟的農產品,此來,往後的果菜生產由販運商來管理,農民即可獲現金收入,然販運商則須承擔未來菜價下跌或氣候因素之風險。若市場預判正確,其可大賺一筆;反之,就虧大了。目前媒體報導的菜蟲,乃是預判正確,故可掌控市場價格。 批發拍賣市場內,承銷人掌握此等產品的拍賣價格,俗稱此等承銷人為「蟑螂」。其行為是每天凌晨,每當供應人(農民、產銷班)將上述產品送到批發市場時,有承銷人(通常是在市場有歷史且具影響力)就四處檢視品質好的產品,以其密語或標識,告知其他承銷人,不得對其心中已定的好產品出價,這可以低於價格線標得此產品。目前的批發拍賣市場設備或機制雖已改善很多,但此等蟑螂仍然存在。 消費地販運商至零售商皆有保證獲取之價差(利潤)。以未洗選雞蛋為例,每天下午由蛋商公會議價小組研判今日與明日行情,公告明日的蛋價,以台南產地為基礎報價,如每台斤十五元,則大運輸(大盤)、中盤及零售商之價差分別為二元、三元及二元。申言之,在超市的零售價一定是每台斤二十二元。為確保中間商的利潤,上述產品的價格,常不反映市場變化效果,結果受害的總是農民與消費者。農政單位過去亦曾訂定相關法規,如農產品市場交易法、推動直銷或產銷班等試圖改善交易制度,結果成效不佳。揆其原因,一是長期積累的中間商既得利益不易打破,如七、八年前農政單位試圖在台南縣推動雞蛋拍賣制度,結果因大盤或中盤不願進場,終告失敗。二是農產品之生產是分散且小規模,農民無力自行銷售,非得依賴產地販運商不可;雖有各類合作社(場)與農會來協助農民成立產銷班,因產銷班未法制化,且班員常因市價好時就賣給販運商,而不參加共同運銷。目前雖有大農企業與農民有契約生產,或大規模生產者可用電子商務(即宅配)來銷售產品;然此等農民畢竟還是少數。 企業(或加工商)與農民採契約生產制,如早期的台糖與蔗農的契作、菸酒公賣局與菸農的契作及菇農與外銷商的契作、現在的米農與碾米商的契作及卜蜂集團與肉雞農的契養。其二是重振合作社或農會在產銷功能或機制,如早期的農會毛豬運銷、台灣青果運銷合作社的香蕉外銷,目前已有良好產銷班基礎,引用與修正美國運銷訓令、加拿大運銷協議會及紐西蘭奇異果運銷局等的制度,蓋其背後均有良好的合作社組織。其三是依農產品類別,如蔬菜和一些水果(如香蕉、柳丁),有較多的小規模生產者,且易受氣候影響的,重新規畫其產銷制度,如委由經營良好的果菜合作社來統籌,以達成有規模經濟之產製儲銷一貫化。其四是時常受人為操控的農產品,引用與修正德國農產品產地拍賣制度、日本農產品市場批發制度及荷蘭花卉拍賣制度,以早日杜絕人為干預市場價格的劣習。 技術學院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好. 建設性的發問, 才是好榜樣, 不要跟green insects一樣.

觀念一:
需求 -> 研發生產 -> 加值 -> 商品供應
例: 需要米-> 農改廠台東30號米 ->(碾米+品管+貨運+北中南倉儲+廣告+…. )->家樂福5Kg袋裝米

需求 -> 研發生產 -> 未/半加值 -> 原物料供應
例: 需要米-> 農改廠台東27號米 -> 酒廠釀酒原料

觀念二:
整合循環隨生產要素而變化: 分工->集中->分工…
例: 1980年代農村人口外流->集中化->傳統中間商角色變得更重要
2000年代進入WTO, 品牌戰開始->分工化->研發者(農改所)正式轉為加值者, 通路商(大潤發及PC Home網購)向上整合變成中間商的一環, 擠壓傳統中間商空間 ->傳統中間商橫向整合->大盤集中化->寡佔

觀念三:
隔行如隔山. 專業分工, 才能達到最大經濟效益.
例: 會挖鼻孔的, 未必會搞教育; 很會罵髒話的, 肯定不會搞外交; 很會炒股票的, 未必適合去管人家百貨公司股權; 很會做電腦的, 未必有能力到歐洲賣手機; 會種稻的, 未必有空有心有餘力去賣袋裝米.


觀念四:
常態的經濟活動, 跟變態的經濟活動, 都是經濟活動, 不會也不能停止. 常態會演變成變態, 變態會演變成常態. 非理性的文化與政治因素是主因.
例: 檳榔為害台灣的土地跟人民健康這麼嚴重, 但檳榔卻又是台灣社會經濟的最後一道防線之一, 數十萬的檳榔攤, 支撐起上百萬經濟弱勢者的生計. 正反雙方吵翻天, 但是種檳榔的跟賣檳榔的今天的晚餐跟小孩下個月的營養午餐費, 就靠大家繼續維持這個骯髒的習慣. 本來該好好為農民服務的政府該管單位, 一個個急著想去凱達格蘭大道一號捧LP, 早就不管農民了, 預算也都拿去印文宣蓋蚊子館, 怎麼辦理農民貸款輔導與補貼, 更遑論轉型? 菜蟲可惡, 但菜蟲為了無良暴利, 還是會維持產銷體系的運作. 颱風後蘇花公路本來禁行卡車, 但”有力人士”去喬一喬, 還是讓不能再等下去的農產品隔天立即順利上路進市場換現金. 一般老實農民, 根本做不到吧?

觀念五: 歐美經濟體是台灣政客的照妖鏡, 弱勢者在黑暗中的燈塔; 今天或許無法實現, 但那是我們的一個參考模式, 必須加以觀察與學習.
例: 美國政府為了出口有狂牛症疑慮的牛肉跟使用瘦肉精的豬肉到台灣, 用盡多少心機? 對照我們的果農受災, 但是禮券用慣的政府卻跟果農划芭樂拳在救助措施上討價還價. 它國修理菜蟲的成功經驗, 就是我們弱勢農民的一個希望. 蔣介石時代囤積白米想當米蟲者, 其情節重大者得處死刑. 很不民主也違反人權, 但是丟了大陸之後, 至少學到穀賤傷農, 非得把農民擺在心裡不可. 現在民主啦, 號稱進步啦, 為了台灣之子, 大家可以不要褲子. 農會, 水利, 各系統掛羊頭賣狗肉, 把農民騙得團團轉. 看看人家也是以農業為重心之一的紐奧良在災後是怎麼復興的, 看看人家日本是怎麼幫農民保護水源的, 看看人家美國農民對民主共和兩黨是怎麼要求實際政績而不看口號投票的.

舉汽車的例子, 是要告訴你, 中間商是有存在的價值與必須性. 而中間商的管理, 除了市場機制之外, 還要靠立法與執法. 我再強調一次, 台灣農業在全球化體系下, 再怎麼努力改變也還是小農經濟, 無法跟美國紐澳等大陸型國家在經濟規模上相抗衡, 全球化的挑戰也已經燒到雲林, 台西. 小農經濟就做是不到上游資本密集, 而加值過程, 也就是你說的中奸商所扮演的功能, 就是必要之惡, 要靠中央政府的遠見與良心, 立法機關的修訂法律, 專責單位的執行力, 與農民本身的覺醒, 去讓這個必要之惡維持在一個受控制的上下限之間. 就算你說靠網路販賣去取代中奸商, 這種直銷一樣不會成功, 因為你沒有考慮到(1)消費者的習性 – 例:上午發現沒米了, 下班順便去買, 晚上就要吃; 不願等宅配的 (2)網販也只是把中奸商角色從菜蟲身上轉到網路平台跟宅配業者身上. 況且, EC好不好搞, 你自己去問問Y拍賣家吧. 一樣是二八比例; 八成業務集中在二成不到的賣家, 難道你要八成轉型農民去承擔倒店的風險? (3) 低溫快遞是農產品網購的加值項之一, 快遞成本是問材積與重量; 一公斤西瓜零售價16塊, 你認為快遞公司幫你用低溫車送九公斤重, 長寬高共100公分, 傳統市場零售價145元的西瓜一顆, , 運費應該多少? 統一速達的價格是300元. 假設量大打對折也要150. 西瓜本身直銷價也打對折好了, 72.5元, 加起來是222.5元. 還要等三天. 這價格還未包括防撞防壓的包材成本, 網站成本, 平台抽成喔. 你覺得市場接受度會有多大? 所以網販只對材積小, 重量輕, 無須低溫運輸, 久放不壞, 而且價差對消費者的利益要大到足夠讓人願意等個幾天的農產品才有用, 不是全面農產品都適用的.

有這麼不正常的總統, 農業當然會這麼不正常. 天天灌輸大家口號, 卻又不敢去實現口號, 不拼灶腳, 當然老鼠蟑螂就都來了. 菜蟲永遠會有, 趕不盡殺不絕, 但絕不能讓菜蟲過得這麼舒服賺得這麼簡單. 民智愈開, 賊頭政客跟菜蟲可以做怪的空間就愈小.

直銷橫銷都好, 都是正面思考, 不會淪於愛台灣治百病的副交感神經反應. 不論其他網友認為你對還是我對, 我想我們都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台灣經濟奇蹟, 是當初一群對經濟學有專精的人反覆激盪, 才生成的發展方向與策略…嗯…也讓甲級貧戶之子在風雨飄搖的國際現實中, 有個公平的機會安心讀書, 出人頭地. 沒想到, 飼老鼠咬布袋.

指定課後閱讀:
批判性思考─跳脫慣性的思考模式
ISBN:9789861841205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hite1c&aid=131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