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診間雜感
2008/09/18 14:08:41瀏覽1320|回應0|推薦9

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骨科門診越來越多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的老年人。在看完了病、解釋了病情,這些長者最關心也最常問的是 : “ 我這病會不會好?”。 對著一雙雙殷切的老人眼神,我常會猶豫;....我該怎麼回答?---- 他(她)說的「好」是「完全治好」嗎? 他(她)知道「老了」代表甚麼意義嗎? 他(她)瞭解「退化」是甚麼嗎…….?

果不其然;你會很詫異的發現,大部份的人,對「退化」沒甚麼概念,對年華老去、機能衰退 似乎也毫無認知、或 從不想認真面對。他(她)們只認為既然看了醫生、吃了藥,就「應該」要好起來; 或像盲腸炎一樣,開個刀,就康復沒事了! 因此,乍聽我說:退化性疾病須長期治療、改善可能有限、退化過程仍會持續、最後說不定還要手術置換人工關節……等等;有的還是不能了解、不能接受。照理,走過大半歲月、看儘無常人生,這些長者對生老病死的宿命,早該了然於胸的,不是嗎?那,這到底是代表甚麼?是無知?是過於自信、樂觀?還是潛意識裡對宿命的抗拒

儘管你不服老,但就像東西用久會壞,人「用」久了也一樣會磨損、變形、衰退、老化-----。 這就是退化!退化可以表現在 「器官」上 ,如心、肺功能、肝功能、腎功能、腦神經功能.....的退化.;也可以表現在機械功能上,如脊椎關節退化、退化性膝關節炎、.....等在行走、爬樓梯、蹲屈、彎腰、....的不方便上。這些都是歲月的痕跡,也是人生旅程不可逆的部份。 醫師不是神,沒有辦法返老還童,把退化的病治「好」; 醫師能做的只是症狀治療,減少疼痛、減緩退化速度、改善功能 (如置換人工關節)...........。三千年前秦始皇沒能長生不老,前些年蔣夫人也「只」活到106歲,他們沒有成功,我們也不會成功!能夠領悟、接受這個事實,醫病之間氣氛會少一些困窘,診間也會多幾分溫馨。

媒體與廣告的強勢,把吃藥、治療、健康.....如雷轟頂,.灌進人的耳、眼;卻沒有留下空間讓人腦去思考;於是看病的時候,五花八門的說法,一一出籠。有明明已經是厲害的髕股(前膝)關節炎,卻堅信要多去爬山、鍛鍊來治好……。也有在勤練兩腳倒掛金鉤,號稱可有效治療背痛、脊椎側彎、退化性脊椎炎的;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殊不知這樣的動作,對有心、血管疾病或腦部血循不良的人,是有潛在性的危險的!更有喜歡去作頸椎整脊推拿的,我真怕它「喀達」一聲,四肢癱瘓。也還有這樣的對話:“ 不是說要多吃鈣片嗎?我吃了兩年多,為甚麼我的 (退化性) 關節炎還沒好?”。 鈣是骨質疏鬆的輔助治療劑,用來配合骨密度的改善治療;而骨質疏鬆症 與 退化性關節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病;治療的目標與方式也截然不同,不能混為一談!不當的鈣攝取,還是有其害處的。醫學是必須經過驗證的,只是以訛傳訛、道聽途說 或 自作聰明的「推想」,都不是理性的作為,還會有害於健康。

還有更多的時候,甚至連 年輕學子、科技新貴、達官貴婦.....,在看完病的時候會「把握」將離去的時刻趕緊追問:「我這肌腱炎 ( 肌扭傷、關節炎、.......),要「吃」甚麼補比較快好?」。 猶記在美看病時,病人也有同樣的動作,但問的是:「我這肌腱炎﹝脊椎炎、關節炎......﹞要作甚麼「運動」會比較快好?」。 文化的差異、民族性、觀念......的不同,在這一句話中,表現無遺; 至於聲稱我的胃不好,開藥必叮嚀醫師「要多加胃藥!....」;但另一個場合,只見國人在面對滿桌菜餚、吃將起來、毫不含糊、腥葷不忌、外加豪飲烈酒、乾杯划拳....,卻令人傻了眼; 這個胃不好的「國病」,是內疚? 還是文化?就更耐人尋味了!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