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20 23:01:13瀏覽1109|回應0|推薦2 | |
奧運男子跳高國手向俊賢,昨天(5/19)在台灣國際田徑賽以2公尺20摘金,記者宣稱以「以賽代訓」的專業術語,說是找尋比賽的感覺,最大目標就放在8月登場的運動員最高殿堂,巴西里約奧運。 2016台灣國際田徑公開賽,在昨今(5月19、20)日桃園市立田徑場開戰,也被視為奧運前的暖身賽。向俊賢第一個高度2公尺12在第二跳順利過桿,第二個高度2公尺16則是在第三跳才過關,接下來2公尺20在第二跳飛越,第四個高度2公尺31三跳失敗,最後以2公尺20稱王。 去年高雄全國運動會,向俊賢以2公尺29破全國紀錄並達奧運參賽標準,今年4月從瑞典移訓回台,預計6月再去瑞典受訓,提升自我。向俊賢表示,這次參賽目的主要是找回比賽感覺,「有越來越好,希望延續到奧運」。 是的,記者說的「以賽代訓」是沒錯,這是運動訓練的專業術語,也是運動訓練的方法之一,尤其在奧運(或目標比賽)前的訓練,非常重要。但什麼是「以賽代訓」?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只憑字義,容易誤解為:以比賽代替訓練,好像是訓練內容只安排比賽就可以。 運動訓練的「以賽代訓」是有立論依據的,就如同體育教學,也有「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法。「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法,有許多研究及文獻證實是有效的體育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是在一體育大單元課程(6~10週),安排一個比賽的賽季為課程的體育教學法,課程不是丟個比賽就了事,必須做一連串的設計、安排與回饋,把比賽的技術、戰術與賽季內的行政、賽務及團隊合作等情意部分,都融入課程中。 運動訓練的「以賽代訓」,是在訓練計畫的最高峰期,為建立良好比賽感覺、臨場經驗及最高強度的訓練,在訓練的內容中,適度安排比賽,這是非常有必要,但安排比賽,絕不是訓練的全部,有計畫安排比賽,其密度、頻率及回饋,都需要有專業教練的科學計畫。筆者認為,以賽代訓,不如用「以賽帶訓」,把比賽帶入訓練中,應該較貼切。 向俊賢這麼認真以賽代訓,又安排移地國外訓練,相信會有好的成果,我們一起為他鼓掌加油。(翁志成,育達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系教授) 參考資料:105.05.20中央通訊社李宇政:「中華隊跳高國手 以賽代訓拚奧運」。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