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摘輯* 布衣王侯
2009/10/20 13:55:17瀏覽506|回應1|推薦10

       老蔣行武出身,舞文弄墨非其所長,平生詩作存世不過十餘首。   

  1908年,蔣介石獲清廷公派去日本留學,就讀日本士官預備學校---振武學校。不久,由同鄉陳其美介紹加入同盟會。蔣介石對帝國主義列強尤其是俄國和日本的侵華野心有清醒的認識。1909年,他寄給他表哥的一張照片後面附有一首小詩---《述誌》,寫道:

  騰騰殺氣滿全球,     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  東來志豈在封侯!

  此詩可謂蔣氏代表作,其平生之志趣、抱負、性格乃至命運,都可以從中窺見。愛國是無疑的,以光復神州為職責並非大話。個人抱負也不必諱言,其志豈在封侯,其志又豈止在封侯!在二十世紀的騰騰殺氣中,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蔣介石故鄉所在的溪口雪竇山景色絕佳,他一生中曾多次登臨,樂而忘返。嘗囑夫人宋美齡實地勘測,擬建成中國第二廬山。1920年11月23日蔣介石曾有《雪竇山口占一絕句》:

  雪山名勝擅幽姿, 不到三潭不見奇。
  我與林泉盟在夙, 功成退隱莫遲遲。

  此詩有傳統文人懷抱,兼具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情結。那一刻,為名山勝水所醉,其功成身退、歸隱林泉的願望或是真誠的。

  1925年2月,蔣介石率軍東征陳炯明,連克東莞、石龍、常平。2月10日軍次常平,作《常平站感吟一絕》:

  親率三千子弟兵, 鴟鸮未靖此東征。
  艱難革命成孤憤, 揮劍長空涕淚橫。

  此役原計劃以滇粵桂聯軍十萬之眾為主力,東征開始後,滇軍楊希閔部和桂軍劉震寰部卻按兵不動,唯右翼的粵軍和黃埔校軍進展迅速,並付出重大犧牲,這就是詩中的“孤憤”之感的來由。

  1926年北伐時期,《江西日報》創刊,應江西省主席李烈鈞之請,當時鎮守南昌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作詩道賀,發表在12月1日該報創刊號上。詩題《賀〈江西日報〉誕生》: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這掀天倒海的潮流,  
        竟已仗著自然的力,
    挾著它從珠江來到長江了。
  潮流是什麽,是什麽?
  不是綠的水,是紅的血和黑的墨。
  今天我們的血已染紅廬山的面,鄱陽湖的口。
  這黑的墨,正拌著那紅的血,
  向著長江的水流去。
  這新誕生的《江西日報》,
  就是挾著這墨的力和著那血的力,
  一直沖向黃河流域去。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好革命的勢力!

  有趣的是,這樣一首白話詩、自由詩,也就是所謂新詩,竟會出自蔣介石的手筆!在人們慣常的印象中,蔣似乎一直是守舊的,代表著文化保守主義。

  1928年11月,已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外出視察,21日於安徽懷遠作《出發校閱撰歌二則》。

  其一:
  五月三日是國仇,國亡豈許爾優遊。親愛精誠,團結一致,快來共奮鬥。革命革命,犧牲犧牲,黑鐵赤血,求我國家獨立平等與自由。獨立、平等,中華民國乃得真自由。

  其二:
  北伐雖完志未酬,男兒壯志報國仇。

       報國復仇在革命,革命未成死不休。

  儼然一派愛國志士情懷。從藝術角度看去,則全然標語口號,不可作審美批評。

  1935年7月,正值中央紅軍長征到達四川甘孜地區同紅四方面軍會師,一路部署圍追堵截的蔣介石忙裏偷閑,於27日登峨眉山,作《遊峨眉口占》二首:

  朝霞映旭日,  梵貝伴清風;
  雪山千古冷,  獨照峨眉峰。

  步上峨眉頂, 強消天下憂;
  逢寺思慈母, 望兒感獨遊。

  第一首景中寄興,表達身居絕頂的快意。第二首由憂國轉而思親,述說忠孝不能兩全之憾。據說當年武昌起義爆發後,蔣介石即中斷在日本的學業,回國參加革命,在率部攻打浙江巡撫衙門前,他給母親的信中懇請“恕兒不孝之罪”。

  1945年10月9日,即抗日戰爭勝利後第一個國慶前夕,國共和談之“雙十協定”簽署前夕,蔣介石於重慶作《大中華歌》:

  戰勝強權,復興中華。協和萬邦,威振邇遐。完成國民革命,建立平等自由大中華。民族解放,民權吐葩。民生樂利,自由開花。實現三民主義,建立富強康樂大中華。五權並立,五族一家。民國萬歲,憲政孔嘉。厲行五權憲法,建立統一獨立大中華。

  是為歌詞,一詠三嘆,盡述其建國理想。

  1949年10月31日蔣介石在臺北作《六三自箴》:

  虛度六三,受恥招敗,毋惱毋怒,莫矜莫慢。不愧不怍,自足自反,小子何幸,獨蒙神愛。惟危惟艱,自警自覺,復興中華,再造民國。

  其中“小子”一語,出自《詩經·周頌·閔予小子之什》,系周成王自稱,故謙敬中有傲氣。當晚,蔣以日記自省:“本日為余六十三歲初度生日,過去之一年,實為平生所未有最黑暗、最悲慘之一年。惟自問一片虔誠,對上帝、對國家、對人民之熱情赤誠,始終如一,有加無已,自信必能護衛上帝教令,以完成其所賦予之使命耳。”

  1950年10月25日,蔣介石將其五年前所作“五箴”修訂為“四箴”.

  《法天自強箴》:
  中和位育,乾陽坤陰。至誠無息,主宰虛靈。天地合德,日月合明。主敬立極,克念作聖。
  《養天自樂箴》:
  淡泊沖漠,本然自得。浩浩淵淵,鳶飛魚躍。瀀遊涵泳,活活潑潑。勿忘勿助,時時體察。”
     《畏天自修箴》:
  不睹不聞,慎獨誠意。戰戰兢兢,莫現莫顯。研幾窮理,體仁集義。自反守約,克己復禮。”
     《事天自安箴》:
  存心養性,寓理帥氣。盡性知命,物我一體。不憂不懼,樂道順天。無聲無臭,於穆不己。

  這一組箴言,用於自勉自勵,內容大致為中國古人修身養性格言的集合重組,見出其對於傳統處世哲學的皈依。

  1953年10月31日,宋美齡以畫為蔣祝壽,蔣介石作詩《為夫人題畫》:

     風雨重陽後, 同舟共濟時。
        青松開霽色, 龍馬動雲旗。

  後來的歲月裏,蔣宋間仍不時有詩畫合作,如題竹詩句:雪筠彰清節,聳翠傲歲寒。題荷花詩句:風清時覺香來遠,坐對渾忘暑氣侵。”人生漸入晚境,詩亦漸近閑適安恬之風了。

  據說,蔣介石還有若幹舊體詩詞,作於陽明山別墅,因多抒寫晚年頹唐心緒,不肯示人。1979年宋美齡曾向美國《天下事》旬刊“人物誌”專欄記者哈妮透露,她在蔣介石去世後,發現丈夫作於五十年代的一些詩,計有舊體詩詞四十三首,新詩一首,自嘲打油詩二首。本想為之結集出版,但蔣經國認為,這些詩雖然制作精巧,但大都品位不高,使人閱後很容易聯想到南唐亡國之君李後主。宋美齡認為言之有理,待再讀其詩,發現有的對中華民國的前途太不樂觀,有的對部下指責過多,有的仇恨中共甚於日寇,為不影響蔣在國人心中的“威望”,遂將詩稿付之一炬。

~~~~~~~~~~~~~~~~~~~~~~~~~~~~~~~~~

     孫中山雖沒有一頂“詩人”的桂冠,但也留下了一些詩論及詩詞聯作品。

     1918年,孫中山在廣州曾與胡漢民、朱執信論詩,他說:“中國詩之美,逾越各國,如三百篇以逮唐宋名家,有一韻數句,可演為彼方數千百言而不盡者。”的確,這“精煉”,妙在中國古典詩詞的行數不在多,但它又是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體,最能考驗作者煉字,選詞,造句,用典等的功夫。

     對於古典詩詞格律,孫中山亦不乏見解,他說:“或以格律為束縛,不知能者以是益見工巧。至於塗飾無意味,自非好詩。然如‘床前明月光’之絕唱,謂妙手偶得則可,惟決非尋常人能道也。”。孫中山反對信筆塗鴉,隨意揮灑,他認為寫詩是要下一番苦功的。

     五四之前,新文化運動興起,有些人提倡並寫作白話詩,但孫中山認為,如果硬要以新體詩取代“二千余年吾國之粹美”,那是被歷史證明是愚蠢無效的做法。孫中山也認為不要指望“人人能詩”,人人能詩之日,就是中國無詩之時!
   
     1899年秋,孫中山作七言絕句《詠志》:

     “萬象陰霾掃不開,紅羊劫運日相催。
         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這首詩,後兩句通俗易懂,前兩句則顯得古雅,尤其“紅羊劫運”(諧音,指洪楊,即洪秀全`楊秀清發起的太平天國運動)。

    1907年2月3日,孫中山作《挽劉道一》: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
         尚餘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
         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1907年12月鎮南關起義,失利後率軍退入安南(今越南),在馬背上吟成了一首七絕:

     “鹹來意氣不論功,魂夢忽驚征馬中。
         漠漠東南雲萬疊,鐵鞭叱咤厲天風。”

     孫中山的詩也顯婉約之風。如《祝童潔泉七十壽》中:
     “玉槐花照瑤觥燕,竇桂香凝彩舞衣”;

   《贈陳樹人》中:
     “史臣重朱家,君乃隱於酒。時事尚縱橫,雄心寧復有?”……。

     1907年3月4日,孫中山被日本當局驅逐出境前,會晤唐群英,贈五言絕句一首作別:

     “此去浪滔天,應知身在船。
       若還瀟湘日,為我問陳癲。”

      前兩句抒寫有國難投的悲憤,後兩句囑托革命工作。唐群英(1871~1937),湖南衡山人,1904年秋與秋瑾相約東渡扶桑,尋求救國之道,為同盟會第一個女會員。陳癲,即陳樹人,先期回國的同盟會會員。
  
  1917年,孫中山有詩《祝童潔泉七十壽》:

        階前雙鳳戾天飛,覽揆年華屆古稀。
        治國安民兒輩事,博施濟眾我公徽。
        玉槐花照瑤觥燕,竇桂香凝彩舞衣。
        所欲從心皆絜矩,蘭孫繞膝慶祥暉。

       此詩用典妥帖,如“戾天飛”一語出自《詩經;小雅;四月》“翰飛戾天”,“覽揆”代指生辰,出於屈原《離騷》“皇覽揆余於初度兮”,“竇桂香”嘗見於南宋詩人李昴英《秋試已近用韻勉兒輩》“歲當酉戌吾家旺,月府先教竇桂香”,尾聯“所欲從心皆絜矩”一句則化用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虞美人. 為謝逸橋詩鈔題詞》:

    “吉光片羽珍同璧,瀟灑追秦七。
      好詩讀到謝先生,另有一番天籟任縱橫。
      五陵待客賒豪興,揮金為革命。
      憑君紐帶作橋梁,輸送僑胞熱血慨而慷。”

       1918年5月20日,因不滿桂系軍閥的排擠,孫中山辭去大元帥職。數日後,自廣州往梅縣,住松口銅琶村謝逸橋家,讀其詩詞集有感,遂填此詞,盛贊謝逸橋的詩歌品質和他對革命的無私支持。謝逸橋(1874~1926),華僑巨商,同盟會員。秦七,即北宋詞人秦少遊,其詞清新婉麗,蘇軾謂之有屈、宋之才,王安石稱其有鮑、謝之致。五陵,舊指豪門貴族聚居之地。

  1920年10月,曾在護國軍韶關之役中以神奇炮火扭轉戰局,後升任滇軍第六旅旅長的魯子材(字梓楠)犧牲於重慶,孫中山再題挽詩以表彰英烈,其《魯旅長梓楠像贊》雲: 
      “智戰嶺海,夙耳英聲。
        桓桓心傑,蔔為國禎。
        轉鬥入蜀,戈返陽精。
        沙場灑血,錦水鳴鳴。
        緬茲遺像,宜炳丹青。”

       並題書挽聯:“為國惜英忠搗龍事遠烝民苦,
                                   瓣香嗟萬里化鶴魂歸蜀道難。”

      “史臣重朱家,君乃隱於酒。
                時事尚縱橫,雄心寧復有?”        這首《贈陳樹人》系孫中山晚年作品。陳樹人(1869~1930),即陳癲,本名陳荊,湖南湘鄉人,為革命奔走出生入死,不愛財,不圖官,惟嗜飲酒,不修邊幅,辛亥革命後辭官歸裏。1924年3月,孫中山任命陳樹人為廣東政務廳廳長,作此詩相贈。前兩句以史學家司馬遷所推重的俠士朱家相比,贊揚陳荊的俠義精神及名士風範,後兩句勉勵其重抖精神,再建功勛。朱家,秦漢之際著名俠客,《史記》有傳,為魯國人,專好濟人之急,解人之厄。劉邦追捕季布時,朱家設計救之,後來季布顯貴,朱家終身不與相見。
  
  當年孫中山途經漢口,欲見洋務派領袖張之洞,便遞上名帖:“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張之洞不屑,在帖子背後書以“持三寸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讓通報者退還,孫中山隨即對以“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zuo&aid=3420656

 回應文章

知北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詩是一個人的內心
2009/12/01 17:35
詩是一個人內心直接的反應,越是直白的詩,越是體現真性情
尉左(weizuo) 於 2009-12-02 11:41 回覆:
哦,是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