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12 19:02:27瀏覽763|回應3|推薦11 | |
以雨景為題材的水墨創作自古以來並不少見,近代處理雨中情境最具代表者及首推傅抱石與李可染。細究兩者在雨意的詮釋,傅抱石用筆大致橫刷豎掃,氣勢磅礡,較近於滂沱大雨的雨境;李可染用筆則沉雄厚實,墨氣淋漓,意境深邃呈現為濛濛小雨的雨景氛圍。在表現手法上,如傅抱石習慣先以礬水甩刷,再以大筆沾淡墨反覆渲染、刷掃,雨點的描寫近於現實雨態;而李可染則幾乎採濕筆墨塊,層層積染,來表現雨中濕潤的水氣感,不重實景雨態而重雨意的氣氛營造。 而同以雨景作為創作題材,又因地形關係,氣候因素,雨勢也有大有小,雨季也有長有短,所產生的環境氛圍更不盡相同。此系列創作,為因瑞芳地處環境及感觸的特殊,在情境塑造與表現手法的詮釋,亦有異於前兩者的處理模式。一方面藉由平日速寫記錄、對景寫生並輔以照相,進行景態的觀察、感受及資料蒐集;在表現技法的上,則將傳統皴法、點法、線條之符號程式加以解構或簡化,以降低形式符號既有的概念性,已增大其於個人表現上更廣的可能性。此解構、簡化雖啟發自石濤、齊白石,但筆者的處理則嘗試由傳統用筆程式中,擷取單純化的單位元素,將之有疏密、輕重、虛實、強弱的複製、量化來構成具整體感的視覺力量;相較於傳統山水畫運用諸多種苔點、葉點、皴法線條等單位元素來豐富畫面,筆者則反之採取單純化的單一元素,透過各種有變化的組織來使畫面達到相同的豐富性。 此系列創作主以描寫瑞芳段基隆河之雨景為母題,基隆河畔的地貌隨位置不同,有石塊林立、有水灘沙渚、有坡洲漫草等,又加上霧雨的時幻時現,景緻變化甚為多樣。雖以基隆河岸的雨景為題材範圍,於表現詮釋上主要側重在畫面結構與氛圍營造之處理,同時儘可能讓每一件作品都有其各自的雨中情蘊。
水氣瀰漫的景象是雨中的基隆河畔所常見,這裡的描寫是將水氣凝、散於岸草之景象加以誇張化,把空氣漩動飄忽之勢帶入漫草的結構中,與留白的水氣共構成有飄動流轉的雨中幻境。
此景為描繪河岸邊的小水灘,灘邊佈滿小草和小石堆,細雨中格外有種清幽感。為使氤氳的水氣感充分掌握,過程中幾乎以濕潤的畫面進行筆墨處理,而清淡的墨韻層次亦是經過反覆的淡墨渲染而成。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