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北投火車站的歷史變遷 (by Winston)
2014/09/06 09:22:18瀏覽969|回應0|推薦0

新北投火車站的歷史變遷

 

悠悠淡水河,蜿蜒曲折流出台灣北海口。淡水河下游隔著遙遙相對的大屯山與觀音山,因地理位置緊鄰台灣海峽,自然成為航行東亞海路船隻的絕佳航標。遠自十七世紀的台灣發展過程中,淡水河似乎已成為台灣發展國際貿易、推展農作物,以及面對海闊天空的大洋,闢出了一條交通運輸小徑,由此滬尾港大量輸出茶葉、樟腦、硫磺。反之歐美舶來品、科學文明、宗教大量傳入北台灣,也藉此淡水河進入,轉口内地。自西元1858 年 清法簽訂下「天津條約」協議,台灣開放滬尾與安平等作為通商口岸後,淡水河船運商務正是最為發達鼎盛時期,遠自歐美巨大蒸汽貨輪足可長驅直入台北大稻埕河岸上下卸貨。但好景不長,大量移民屯墾於沿河兩岸,開墾農地而致氾濫,泥沙大量傾入河岸,日積夜累終年,導致淡水河道淤塞短淺,淡水河再也無法通容蒸汽貨輪航行內河道,而能安抵艋舺、大稻埕,台北內地。

                                 

1895年馬關條約大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總督府領台殖民後深刻察覺從淡水河上岸的各項物質運送到台北內地的重要性。總督府毅然決定將清末台灣巡撫劉銘傳時期所鋪設的台北-基隆段,英制鐵軌「36/ 碼」拆下來改鋪設台灣最早的支線鐵路-淡水線「完工通車於1901825」。最早通車營運計有台北、圓山、士林、北投、淡水驛站。                                   

北投是凱達格籣平埔族人的聚落而得名,北投是平埔族「女巫」用語,北投地名由此而得沿用至今,但讓北投聞名於世確是草山腳下的硫磺礦溫泉區,而非淡水線通車途中的北投驛站附近。這就是為什麼1916年台灣總督府會增闢北投驛站抵達溫泉公園觀光遊憩區,長為1.2公里的支線,當然這條支線可稱為浴場線或泡湯專線。給了支線終點站命名Shinhokuto」「新北投乘降場」。

 

此後(1916年)當地硫磺溫泉遊憩公園區周遭地名便稱為「新北投」也沿用至今。(shin)即如是(新)也就是說新舊車站區隔。191641新北投乘降場首日通車啟用,同時也開行工藤式蒸汽自走客車來運送泡澡乘客往返於北門-新北投區間運行。如今新北投火車站已變成了捷運站;滄海桑田、政權更迭、人事全非。我們在地關心鐵道古蹟的社區里民、文化工作者,喚起全民意識共同迎回古蹟,並期待古蹟能夠活化善用且長存於原址地。

                                           

 

羅文德 鐵道文化協會理事 台灣鐵道員著作者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0714tom0525&aid=1699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