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24 21:22:42瀏覽302|回應0|推薦2 | |
工商時報 2007.05.24 治國無方就不必空談改革 工商社論 從兩千年政黨輪替迄今,民進黨執政當家已逾七年。檢視這七年來,不只在代表國家競爭力的各項數據指標上呈現不進反退的現象,甚至當初民進黨在野時所強調主張的核心基本價值,諸如清廉反貪腐、重視環保永續、國營事業民營化等,七年來的言行表現可以說一再凸槌,前者如其啟用的政務官,因貪腐而去職或受追訴者不乏其人;中者最具代表性的莫如把堅持環保理念的環保署長張國龍視為發展經濟的絆腳石必欲去之而後快;後者除了民營化的進程牛步化之外,本報日昨專題報導檢討經濟部國營會的存廢問題,更凸顯了執政團隊在這個議題的處理上與國民黨執政時期的表現其實並無二致。從而,執政團隊到底有沒有治國能力,或根本只是會以口號治國,顯然是大有檢討必要。 就國營事業民營化之課題言,當初民進黨信誓旦旦表示特列為執政後的最優先施政項目。但姑不論檢討、執行公營事業之民營化,早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就已啟動,單以經濟部目前現存的六家國營事業之處理為例,在游錫?主政期間還曾框列各家公司的民營化時間表,如中油預定於九十二年底,台電則是九十四年底,但現在已是九十六年,六家公司還是老神在在依然故我。 檢討國營事業民營化進度嚴重落後甚至根本執行不了,執政團隊也許可以藉口相關法規卡在立法院以致缺乏法源依據,或者搬出唯恐民營化反而坐實圖利民間財團等為藉口,其實都無法撇除執政團隊事前對問題的了解不夠全面與深入,以及施政執行能力不足的質疑。 不過,更值得質疑的,也就是本報「預算打老虎」專題報導所指涉的,明明經濟部所屬的國營事業單位從全盛時期的二十多家,縮減為只有區區六家,但還是維持了一個所謂「國營會」的黑單位。不只沒有法源依據,而且事實上並不足以對現存六家國營事業的經營與轉型起主導或輔導、監督之責,但每年卻要編列超過兩億元的單位預算,而其中真正用在推動業務的經費還不到九百萬。也就是說「國營會」每年的預算有超過九成五是用於人事費與辦公室租金。但試問「國營會」有能力與有權力可以決定或評估台電或中油的經營策略、價格漲跌嗎? 這個答案其實很明顯,以「國營會」目前一○一名的員額,根本沒有能力監督或主導六家國營事業的經營方針與策略,當然更談不上如何促成各事業的民營化。然而,明明功能不彰,甚至是只能聊備一格,號稱要改革,要全面民營化的民進黨,執政都已超過七年,卻連如何強化「國營會」的功能,是否應予法制化,或乾脆就予以裁撤以節省公帑,都拿不出任何的成績,也就難怪當初大言不慚的所謂國營事業民營化宣示,最後註定要跳票。 檢討這個案例,除了凸顯政府政策的制訂與執行,由於牽涉面極廣,往往非以空洞口號或一廂情願即可臧事。然而,更值得正視和三思的,今天的執政團隊固然陷入治國無方的窘境,且其中有相當比重應歸咎於執政者的能力不足、視野不足,以及因頻於更換人事以致影響施政的連貫性,但從更高的角度來看,面對社會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不論是全球化所帶來挑戰,或網路時代來臨所導致的既有社會體制的結構性改變,各國政府其實也都面臨了嶄新的挑戰與考驗。譬如既有的法令規範趕不上外部形勢的變化;既有的公共政策因社經條件改變而面臨是否可以有效繼續推動與是否符合公平正義的質疑。尤其更嚴重的是,明明外部環境已經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政府體系的組織卻無法適時改造,僵化的老舊組織致政府職能的淪喪,甚至成為國家社會進步的絆腳石,也就不足為奇了。 「國營會」該不該裁撤、轉型或法制化,其實並不是什麼複雜的問題,「國營會」每年兩億多的預算在中央政府總預算中更只是九牛一毛。但是所謂「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連「國營會」的存廢定位都改革不了,談國營事業民營化根本不切實際,而要期待執政者治國有方,那就更是天方夜譚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