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10/23 19:28:54瀏覽789|回應0|推薦0 | |
2011/10/10 | 繆黃佳/南京.新加坡英華初級學院華文教師到台灣不久就是雙十假期,去哪兒呢?幾番商量,我們幾個交換生約好,一起去總統府參觀吧。 出了捷運站,被排隊的陣仗嚇了一跳,分明才早上9點多鐘,人龍已經拐到了大樓的背面。電視台的SNG車隔不多遠就有一輛,舉著手麥、收音筒的記者們四處出沒。 我們一邊好奇地打量著周遭的種種,比如:衛兵的制服褲子似乎故意不足十分長,年輕的爸爸媽媽如何跟小朋友進行著公民教育,一邊眼觀六路地注意著記者們的蹤影──可不是要搶鏡,是要別上鏡。雖然我們已經相當自由的自己飛來了台灣,雖然沒有人特意叮囑過我們什麼絕對不可以,但是我們的心裡還是自己有一分忌憚,誰也拿不準,此時此地,我們的身分畢竟還是有點特別,要是麥克風遞到你嘴邊,你可以說什麼呢?台灣的新聞向來會「造勢」,要是發現了我們是大陸人還特意在今天來參觀,會不會格外做些文章?萬一就此上了台灣的電視,幾個月後回去,會不會帶來什麼不必要的麻煩? 於是,我們簡直像張愛玲說見到心愛的人,恨不得自己「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去」,大家都低聲念著:「別過來別過來!」和我們一起的有一位政大的學長,曾經在我們南京做過交換生,他聽了我們的想法,包涵地笑著,也幫我們四處張望。我忽然靈光一閃:「啊呀,要是記者來了,我們就裝害羞不肯講話,推學長去接受採訪,不就OK了?」大家嘖嘖稱好,正說著,真有錄影機靠了過來,到底還是心頭一緊,趕緊低頭,幸虧記者小姐在我們前面5、6個人的地方發現了她的目標,停了下來。 「有驚無險」地排到門前,忽然一陣小騷動,一個西裝筆挺的半老頭子在一群人不鬆不緊的包圍下快步走了出來。其他幾個人都沒什麼反應,但我常常看台灣的新聞,所以立刻覺得好眼熟。啊!對了!就是那個在八八風災時經常露臉的廖了以嘛。哇,我見到本尊的第一個政治人物,還是個很大的官吶! 只見他滿面笑容的快步走向排隊的人龍,此時,認出他的民眾開始有的揮手、有的叫名字,廖了以大步走過來,一個個地跟大家握手,邊握手還邊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讓你們排這麼長的隊!」、「今天人特別多,大家多體諒!」、「抱歉啊!抱歉,久等了!」像個大管家招呼著來做客的朋友一樣。有膽大的民眾拿起相機要求合影,他也毫不推辭,我們一群人是又羡慕,又不敢輕舉妄動,只有本來很平靜的政大學長,似乎被我們的興奮所激發,也跳出去握了手,又要拍照。我拿著學長的相機當攝影師,其實心裡也很想自己拍一張呢。可惜,還是因為顧慮而放棄了。 第二年的雙十,我已經是回到大陸。看新聞上還是開放參觀總統府,還是大排長龍,我立刻注意到,報紙上不僅出現了對大陸客的採訪,有些人還願意實名發言。顯然他們已經沒有了我們那時的顧慮,他們此時來了就是來了,大大方方,一點兒也不躲著記者。 又過了一段時間,都有「熊抱馬英九」的事件了。我一面好笑,一面也欣慰,對名人的崇拜本就是人之常情,藝人也好,政客也好,興奮就表達,不用遮遮掩掩,更不應該有什麼擔心和憂慮,這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 當敏感的越來越不敏感,當交流的顧慮和包袱越來越少,那時再回頭看我的經歷和遺憾,似乎就顯得有些可笑。但我非常樂見這一改變,因為我幾乎感到,我親身參與和見證了一段兩岸交流慢慢改變的過程,而這過程是一種良性的訊號,這過程是在越走越好。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