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日台「同盟」、「聯防」真相
2017/01/26 15:44:50瀏覽114|回應0|推薦0

美日台「同盟」、「聯防」真相


中共解放軍三次軍機,一次航母繞巡台灣之後,爆出美日台之間共同聯防,指出美日台形成聯盟關係。這樣的輿論造因於空中載具的敵我識別器,雷達顯視頻幕上對於「敵、友」顯示,具同系列顏色的指涉,基於這個因素,傳出美日台已經存在聯防事實,甚至於同盟關係已經成立的樂觀情緒。
 
壹、警戒、聯防、封鎖
   
敵我識別器(SIF/IFF),有三個明顯的功能,一是平時進出防空情報區的通報;二是空中警戒時刻,能快速辨別、掌握相對位置,讓戰管單位能進行指導;三是敵我飛機的識別,安全通道的核對,避免誤射。由於美、日、台三方具有同形標誌,容易產生聯防的認知。
   
事實上,真正安全指導者是美國。美、台有「台灣關係法」,和平台海是承諾;美、日則有安保條約,美國具有協防義務,沖繩島美軍的存在,則是保證履約的象徵;日、台之間並沒有聯防的政治文件,美、日、台聯防是難成立。
   
這可以從防空識別區被觀察出,2012年日本啟動購島,隔年11月23日中共設置東海防空識別區,結果在東經123-124度,南北則在嶼那國島和釣魚台之間,形成大陸、台灣、日本重疊的防空識別區。
   
防空識別區是國家空防體系的展現,區域邊界或超越了國家的領海、領空範圍,但其未獲國際法地位,因此,劃界之後的有效性,必須由主張國家自身能力來確定。中共劃界之後,日、韓、美相繼在未通報情況下飛入劃界區域,便是以表否定之意。中共當然要有效執行主張,在釣魚台上方,中日軍機便上演監飛、驅離、鎖定反鎖定行動,方會傳出日本F15戰機放出干擾彈,以求自保或干擾中共飛行的訊息。
    
釣魚台至宮古海峽區域,由日本執行任務,嶼那國島後方防空識別區則由台灣來執行,這是由美國劃定分配。軍事手段是政治意圖的工具,日本執行釣魚台上空任務,一方面可以強化日本在釣魚台的管理權,另一方面避免中共與台灣的意外摩擦,但也不排除沖繩敏感的政治地位問題的考慮。美國則成為防務責任的分配者,台灣只不過是美國政治意圖下被分配對象。
    
就美國而言,宮古海峽是國際水域,是美國前沿預防安全漏洞,所以將關島連線沖繩與台灣,實是美國以軍事能力在封鎖第一島鏈。台灣在美、日之間,成為第三方,警戒角色更勝聯防的軍事作用,對台灣而言,敵我識別器的開通,具有防止誤射與美軍機進入領域通報功能。
 
貳、蔡政府取悅政策的背後─美日台同盟的設想
   
敵我識別器(SIF/IFF)三方敵我識別顏色的相同,除了引起聯防之說外,台灣內部同時興起另一種聯想,美、日、台同盟已經建立。
   
美日台同盟的說法並非興於今日,而是民進黨長久以來的想法,陳水扁在二任的五二O演講中,特別提到台灣與美、日是「價值同盟」的關係。所謂「價值同盟」指的是「民主政治體制」的內涵。親綠的台灣智庫提出,在「美日同盟」的戰略基礎上來規劃對美與對日的關係與政策,強調的是「美日─台」隱性同盟關係的建構。

2014年日本提出「行使集體自衛權」後,並解釋「武力行使三條件」中,「與我(日本)國關係密切的其他國家遭受武力攻擊」的模糊性語言,讓親綠媒體編出,「台灣若遭受攻擊,日本可以出兵相救」,更加強化台灣部分人士的想法,甚至直稱台灣是美日同盟的「隱形成員」。
   
肯尼思‧華爾兹(Kenneth N,Walte)討論同盟關係時指出,「一國如果希望能夠被他國選為盟友,就必須使自己在特性與政策上具有足夠的吸引力。」依據這個論點,我們不難發現,蔡英文政府在對日、美關係上更加積極,包括美中在南海鬥爭時,對於菲律賓仲裁法案出爐後,一來沒有維護太平島是島的作為,二來限制漁民至太平島證島行動,此明顯的是配合美國南海戰略行動;其次,對於比太平島差距甚大的沖之鳥礁問題,不但不批判日本主張,維護漁民權益,甚至還勸說漁民不要接近該島礁作業,默認日本權益;第三自身主張「無核家園」,卻要進口日方福島等五縣的輻射食品。典型的是以「主權換取安全」的態度,這些政策不就是為了迎合美日政策的需要而來。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時提到,「如果台灣不善用自己的實力和籌碼,積極參與區域事務,…(將)喪失對於未來的自主權。」卻沒想到是用犧牲台灣利益取悅美、日的方法,希望能完成加入美日同盟的實現。
 
参、玻璃瓶外的世界─同盟關係
   
當日本通過集體自衛權提案時,馬英九並不是沒想過美日關係,當時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便說,「站在維護亞洲和平的立場,若美日將台灣納入《日美防衛合作指南》,國防部不排斥」。
    
馬英九對外關係,是基於憲法規範下的主權維護,兩岸強調和平主義,強化經濟發展,並不祈求美、日特殊的安全需求,是一種「和中、友日、親美」的平衡策略;相反的蔡英文對於憲法只是一種工具態度,兩岸強調維持現狀,經濟發展在政治需要下低頭,「離中、依美、賴日」的不平衡戰略,安全議題,必須依賴美、日保障,同盟關係建立,成了引頸而盼的期望。前後任政府的政策,便形成「美─中─台」與「美─日─台」不同的模式。
   
正如前述所說,美國才是權力的分配者,台日沒有邦交,台美之間是以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做為基石,去(2015)年10月美國眾議院要求將該兩項內容列為院會記錄,當時提出六項保證草案非原版條文,但正式決議時改回原版。兩版之間最大的差別為第六條,「美國不會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這個說法更有利於台灣獨立的主張。臨陣退卻說明了美國模糊化兩岸主權問題的態度。
 
肆、導向衝突戰略方向─台灣的危機
   
同盟關係是立基於外交關係之下,台灣要跟美、日建立同盟關係,必須恢復美、日邦交身分,只成為美日的「隱性同盟、隱性成員」,除了矮化,且可能形成魚肉,況且美國川普新政府的掌政,將不同於前幾任總統路線,從他的競選主張、選才任人、百日新政安排,發現他對歐巴馬「經濟依賴下的多元戰略」並不滿意,且要加速「戰略軸線」的轉變,運用「和俄制中」戰略與同盟戰略,強化地區同盟關係,重心轉向西太平洋,應對中國崛起的威脅。
   
華爾兹在同盟關係中也說明了一項事實,「聯盟領袖的戰略和政策最終是根據自身的計算和利益來制定的。」這也是日本緊隨美國戰略節奏,亦步亦趨的原因。此刻,蔡政府急於求得美日同盟關係的發展,明確暴露自己的戰略企圖,美日卻因受限於外交關係,根本無法明確接納台灣進入聯盟體系,台灣卻臆想「隱性同盟」身分為滿足。
   
台灣更應理解,美國借用韓國天安艦事件、中日釣魚台、中菲黃岩島、越南交往破冰、新加坡堅持仲裁法律效用等活動,無非想製造衝突,遏制中國崛起速度,唯獨對台灣牌尚未亮出。這也是中共最可能動武的目標。
   
美國在太平島降礁、日本沖之鳥礁對台不當要求,何曾考慮台灣利益。新政府以主權換取安全戰略觀,也未見到美日對台實質新的保障手段出現。歷史告知,弱國進入同盟,易形成戰略衝突導向區域,菲律賓改弦易策,並非沒有道理,台灣焉能不警惕被戰略導向設計的危機。

 (本文刊登於多維新聞網)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8997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