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20 18:52:40瀏覽118|回應0|推薦0 | |
北韓在4月15日該國的「太陽節」舉行大型的閱兵活動,雖然現場秀出一些新型的飛彈,但是當天並沒有如外界預期進行第6次核試,使得緊繃的朝鮮半島局勢並沒有真正開戰,讓各方鬆了一口氣。 北韓會在「太陽節」做出讓步,顯然是美國採取的「強迫性戰略」奏效所致。美國在4月7日位於地中海的美軍驅逐艦發射59枚戰斧導彈,攻擊敘利亞的機場。另外,4月14日美軍駐阿富汗部隊也動用了號稱「炸彈之母」的大型空爆彈,攻擊伊斯蘭國的武裝份子,美軍兩次的轟炸,顯然對金正恩造成心裡的威懾。 冷戰後美國所使用的「強迫性戰略」有三大主題:一是,強迫主要區域對手放棄與美軍對抗,如2003年以前的伊拉克;二是,壓制可能的核武擴散國,這次的北韓就是面臨這種強迫性的威懾;三是,在曖昧不明情勢中涉及美國利害關係的對象,例如伊斯蘭國的恐怖活動等。 「強迫性戰略」除了有目標的針對性之外,美軍所使用的軍事手段,包括有:斬首戰略、突襲戰略和空襲戰略。 以上三種戰略,不管是對敵人的領導人直接進行斬首,或是派遣特種部隊突襲特定的軍事目標,甚或以彈道飛彈攻擊戰略目標,一般被認為是美國學者烏爾曼(Harlan K. Ullman)與華德(James P. Wade Jr.)「快速控制」(rapid dominance)軍事理論的實踐。「快速攻擊」的基礎是透過施以飽和的「震撼與恐懼」,以影響敵人的作戰意志、戰爭認知與戰場理解,達到戰爭或危機政治、戰略與作戰目的。 從1991年發生的波灣戰爭,美軍所使用的精準性武器約略10%左右,美軍的航空母艦一天可以摧毀162個目標,而在2003年發生的美伊戰爭當中,美軍精準性武器的使用已經達到80%,航空母艦一天大約摧毀700個目標,更進一步,美軍也學習到飛彈不但可以當作嚇阻的工具,更可以把飛彈當作是摧毀對方有生力量與無形力量的工具,以及飛彈當作是美軍心理戰略的一環。 從2003年至今2017年,經過了14年的發展,美軍的作戰實力當然更為精進,只是這些年來美軍並未再有實質的作戰經驗,美軍的軍事發展到底又進步到什麼程度,無法從實戰中看得出來,但估計比2003年的美伊戰爭應該有倍速的成長才對,因此,北韓即使發展出核武,或者有新型的飛彈,美軍只要發動攻擊,北韓的軍隊恐怕很快也會摧枯拉朽。 就以北韓所舉辦的最大閱兵來看,除了分列式的陣容還有看頭之外,他們所秀出來的各型飛彈,根本不是美軍的對手,即使有了核武,到底有沒有可裝載的飛彈可以進行長程攻擊,以4月16日北韓又試射一顆未成功的飛彈來看,美國與北韓若真的開戰,金正恩恐怕難逃被斬首的命運,這應該才是金正恩在「太陽節」不敢進行第6次核試的主因。 (本文寫給漢聲短評)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