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共的「歷史征程」與發展道路
2021/07/16 03:53:43瀏覽498|回應0|推薦1
今年7月1日中共建黨一百年紀念日,北京舉行大規模的慶典活動,其中除了「偉大征程」的史詩級演出之外,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天安門廣場的慶祝活動中,所講到的「中國人民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壓迫、奴役我們…」,確實讓10幾億中國人民動容。

為了中共建黨一百週年,國內外認同與批評中共百年征程的文章與書籍不少,但由台灣的「中國統一聯盟黨」主席戚嘉林所主編的《建黨百年、奮鬥百年,中共的力量來自何方》一書,集結了台灣統派人士的文章,分別從歷史、政治、經濟、軍事與兩岸關係等層面論述,提供台灣統派評論中共建黨百年的深層視角,也更清楚的與獨派有完全不同的觀點,兩相比較,在相互主觀之下,台灣應該有更客觀的視野看待中共的百年發展。
 
當代歷史的開啟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透過工業化的成果,以炮艦方式敲開中國大門,中國進入一場百年「浩劫」。這場國殤與中國朝代交替的權力移轉更加兇險,因為中國根基在於文化的統一,政治的離散總在文化優勢下,維繫一統的傳承,但這次的衝擊,同時也帶來了文化上的打擊,引起了民族自信的危機。
   
17世紀末,西方國家在經歷了民族國家、民主政治、工業革命、資本發展、社會分化階段,形成城市化「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的多樣化進程。在哲學與文化上進入了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科學性、現代性」成了時代特徵,而中國卻仍停滯於農耕社會、手工業發展階段,工農文明的碰撞,不但在軍事上難與西方抗衡,中國淪落到了次殖民地地位。
   
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面對「戰爭與割地賠款」的羞辱,亟欲奮發圖強,西方的文化與文明,成為學習的對象,對於國家社會的振興,有的主張「全盤西化」、有的主張「中體西用」,但無論如何競爭,「西學」總是在「中學」之前,辛亥革命之後的中國政治體制確立,足以說明這個事實。
 
西方思想與政治活動
 
政治人物從事政治活動,總是抱有雙重目的,在政治競逐中,透過政治語言,以取得政治地位─即權力,再進行「政策目的」的推展,也就是實踐自己的承諾或是理想。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史東(D. A. Stone)在其《政策弔詭》一書,明確的指出,「公共政策不單是理性的思辨過程,而是不同價值的競逐,充滿模稜兩可的弔詭。」思想的落實,總是在政治活動之後。
    
西風東漸,知識分子們總是認為自己所學習到的,是最有價值的學問,民國初年內閣制與總統制的思想爭鬥,卻在民主實踐過程,成為權力鬥爭,中國百姓仍處於動盪貧窮與不安的生活環境之中。
   
這時候,在歐洲工業化、資本化,工人階級受到傷害,馬克思的資本論出現,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烏托邦主義思想誕生,中國留歐的學生正逢思潮,自然將其思潮帶回了中國,工農群眾與菁英貴族形成了對立局面。
 
國共逐鹿天下
 
1921年夏天共產黨在上海成立,1923年國父孫中山先生為能統一中國,允許中共以個人身分加入中國國民黨,這就所謂「聯俄容共」政策,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同意,共黨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並非權宜之策,而是在思想上進行考量,認為「共產主義」是可以被他個人的思想所說服,因為,民生主義本身便具有社會主義的思維在內。不幸的是1925年孫中山先生只留下了三民主義講稿便去世。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了一致抗日,國共展開第二次合作,中共的第八路軍與新四軍,由早期的4.2萬人,至1940年擴增至10萬人。1945年9月9日日本向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投降,結束了「八年抗戰」。此時,中共的八路軍已經發展到90多萬人。
   
1945年至1949年是國共內戰時期,四年時間,政治權力發生了轉變,國民黨政府失利的原因,有美俄外交、復原失利、民心望治、決策圈窄等因素形成,歷史不可再復,兩岸分裂格局形成。
 
中共執政的兩個階段
 
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從1949年中共取得政治權力,至今也已經72年之久。中共統治中國大陸的初期,對外政策面臨冷戰局勢,蘇共、中共皆屬於國際共黨成員,在美國眼裡都是共產專制體系,與民主政體格格不入,1950年代美國嚇阻戰略與圍堵政策形成,冷戰時代開啟。
   
中國共產黨治理中國大陸,可以區分兩個階段,一是「階級鬥爭」為綱治理的模式;在這一階段政治運動接連不斷,有針對社會階層、有的針對社會禮教與傳統文化部分,也有針對國家發展路線,及捍衛權力的鬥爭,統稱「戰爭與鬥爭」時期。
   
1978年鄧小平重新掌握政權,強調「和平與發展」指導方針,軟化意識形態的剛性限制,放棄階級鬥爭,增加市場要素,計畫經濟向經濟計畫調整,改革開放成為治理路線,經濟成為國家發展重心。中共稱這一時期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在初級階段中,以釋放社會生產力為試點起始,從農務生產逐漸向工業釋放,讓人民習慣經濟自主,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模式。2001年中國加入WTO經濟體系,透過國際經濟運行的先進性,推動國內管理與規範展向國際接軌,為未來國際化經濟發展進行鋪陳。
 
和平崛起&戰爭硝煙
 
中國發展的體量與速度已經引起國際的關注,中國威脅論游離於國際社會之間,胡錦濤接下江澤民的位置之後,請鄧必堅研究「中國和平崛起」的理論與訴求,並提出「和諧世界觀」,以回應國際間對中國崛起的憂慮,2003年博鰲論壇中胡錦濤正式提出中國和平崛起的論述。2003年中共經濟總量排名在世界第七位,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經濟總量相對龐大,但是個別人均GDP卻是不高,2020年突破一萬美元,而且也初步完成「除貧」工作。但是從總量來分析,西方經濟學者評估,202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有可能超越美國。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單從經濟發展來看,確實有了一翻成就。
   
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為美國、北約聯軍所炸,中共意識到沒有軍事為後盾的國家發展,容易受到威脅與制約,至此,中國加大國防投資,構建陸海空軍二炮兵種現代化武裝力量發展,2015年解放軍朝向「信息化聯合作戰」方向建軍,其成果在南海地區與美軍對應過程可評量的看出。
   
2018年美國針對中國提出了「競爭戰略」,軍事戰略也轉向「常規戰爭」發展,美國學者艾利森擔憂的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認為美中在權力競逐中,有可能發生戰爭。但是西方的理論一定會成真嗎?
 
習近平在71的講話
 
美國拜登政府上台之後,美中關係並未降低競爭強度,甚至有升溫的現象,這也反映在習近平建黨百周年建黨講話中,他特別提說出了一段話:「中國人民也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壓迫、奴役我們,誰妄想這樣幹,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也是對這三年與美國鬥爭的直白說明。
   
他也重申立場,「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這種觀念仍然是延伸鄧小平以來的「和平發展道路」,但中共的反應作為,也讓人見到中國的軍事能力,以及以武力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發展」的態度。
   
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以來,經過了剛性的意識形態對政策的牽引,造成國家發展遲滯,也因為彈性化處理意識形態的羈絆,避左除右,發揮實事求是精神,一步一步走向今天進步的坦途。

(本文刊登於中時新聞網,2021.7.15,國戰會論壇》中共的「歷史征程」與發展道路(王崑義) - 海納百川 - 言論 (chinatimes.com)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6533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