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雷恩的女兒"VS.愛爾蘭二三事
![](http://album.udn.com/community/img/PSN_PHOTO/wang32488/f_6364381_1.JPG)
片頭音樂請參考
The Foggy Dew --- Song about the Easter Rising in Dublin 1916
![](http://album.udn.com/community/img/PSN_PHOTO/wang32488/f_6368894_1.jpg)
作者 : Ramble On
《雷恩的女兒》讓我對壯麗冷冽的愛爾蘭海岸一見鍾情。
![](http://album.udn.com/community/img/PSN_PHOTO/wang32488/f_6364383_1.jpg)
看電影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對同一部片子的觀感會隨著時空的推移而改變。
在自己經歷情愛之前的年紀,因為受到童話故事的影響,只在乎王子與公主結尾
時能不能在一起,許多關於人性、較為深刻與苦澀的細節往往就會被青澀的心靈
所忽略。
等到年歲漸長,經歷了生老病死與起起落落,對同一部電影的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
我常想起高中時看過的老電影《雷恩的女兒(Ryan's Daughter, 1970)》,那真是一
部影像與配樂都美到令人盪氣迴腸的史詩片,敘述的是1916年英國佔領愛爾蘭期
間的一段愛情悲劇。
已故英國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非常擅長處理大時代浪潮沖刷下的男女情慾,
往往能成功透過壯麗的環境或背景來呼應主角澎湃的心情,寫情寫景,都細膩得
令人讚嘆。他所執導的《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齊瓦哥醫生
(Doctor Zhivago)》和《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等不朽鉅片,都有
著類似的磅礡架構與動人劇情。
高中時乍看《雷》片,除了醉心於敵對男女(愛爾蘭已婚女子愛上英國軍官)飛
蛾撲火似的愛戀過程,對壯麗冷冽的愛爾蘭海岸更是一見鍾情。
對照小鎮居民反抗英軍勢力的暗潮洶湧,女主角打著小洋傘在海邊散步的浪漫天
真特別給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安。
經歷二十幾年的人生後,佩服的是大衛.連精準掌握許多複雜情緒與人性的功
力,包括描述女主角羅絲徬徨在愛慾邊緣的內心糾葛、老夫無法滿足少妻情慾的
無奈以及他對背叛妻子的包容、小鎮居民動用私刑的忌妒與報復心理……,即使
該片的英國軍官選角是個小小的敗筆(如果換成導演原本矚意的馬龍.白蘭度來
演會不會好些?),整部電影仍然瑕不掩瑜。
談到這裡,想到2000年的義大利片《真愛伴我行(Malèna)》,三十年前的《雷》
片以弱智(另一種純真)鎮民麥可來偷窺一段禁忌的戀情,《真愛伴我行》則安
排了13歲的純真男孩雷納多帶領觀眾審視戰爭下扭曲的小鎮人性,兩部片子的主
題與結構何其相似;但是相對於大衛.連說故事時的不慍不火,《真愛伴我行》
顯然過度耽溺於女主角顛倒眾生的唯美,在塑造少男眼中女神形象的同時,雖然
大大滿足了男性觀眾的窺探慾望,卻削弱了電影對觀者的感染力,感覺就像盛夏
裡吃冰淇淋,黏膩有餘卻無以解渴。
註:本文最初發表於2006年4月8日,情人節在即,因此重新整理與各位有情人分享。
***文字圖像音樂取自網路 若侵權 煩請通知拆除***
愛爾蘭為了擺脫英格蘭實行自治,進而要求建國,鋒火一再燃起,血跡斑斑不曾抹
滅。建國之後內戰隨即爆發,愛爾蘭的靈魂一再再撕裂。
葉慈的詩句:「世界充滿的哭泣 超過你能瞭解」
詩人之心,聆聽著愛爾蘭人真正的心靈深處。詩人之心,最深沉瞭悟愛爾蘭的民族哀愁。
1848年革命失敗後,「愛爾蘭青年」流亡美國。他們的主力精英是愛爾蘭天主教
律師和記者。在紐約市,他們不受英國人禁制,開始向愛爾蘭移民灌輸反英情
緒,把所有慘事都歸咎於英國人,包括曼克頓區貧民窟的慘淡情況。
有技巧的宣傳家,例如John Mitchel,很容易就點燃愛裔美國人的激情;
他總結他們的飢荒經驗:「英格蘭人確實把飢荒稱為上帝的旨意;
把一切歸咎於馬鈴薯的晚疫病。但整個歐洲的馬鈴薯都失收,
但只有愛爾蘭有飢荒。所以英國人的說法,第一是謊言,第二是褻瀆神靈。
上帝派遣了晚疫病,英國人創造飢荒。」
另一個流亡的青年團成員James Stephens成立〈愛爾蘭共和兄弟團Irish Republican
Brotherhood (IRB)〉祕密組織,矢志要把英國趕出愛爾蘭。這個組織的美國分會被
稱為〈芬尼兄弟團Fenian Brotherhood〉,俗稱為芬尼人Fenians。
這時候,維多利亞女王在1849年夏季國事訪問愛爾蘭,一為提高士氣,二為穩定
政治局面。雖然愛爾蘭人受盡苦頭,依然熱烈歡迎女王到訪。女王在日記記載:
「我們進入都伯林是一件美好的大事。」女王對愛爾蘭人的熱情深為感動,但這
份好感不能維持。
在美國,解放愛爾蘭的運動持續發展。芬尼人成功招募美國內戰的老兵,到了
1867年自信有能力在愛爾蘭發動武裝起義。但正如1848年的「愛爾蘭青年團」,
芬尼人也是因為組織無力,沒有兵器,和英國間諜滲透而失敗。
雖然如此,芬尼人在1867年三月六日發動全國起義,但因為聯絡溝通失靈,很快
就被鎮壓。自此之後,愛爾蘭革命份子決定解放運動是境內事,不靠外人;當然
他們歡迎美國人的捐款。在美國,愛裔美國人強烈恢復褪色的傳統,例如古愛爾
蘭修道會(Ancient Order of Hibernians),和每年三月十七日大事慶祝聖伯特節(St.
Patrick's Day)。
愛爾蘭爭取獨立的鬥爭持續到二十世紀。1916年四月的復活節星期一,二千名自
稱為「愛爾蘭志願軍Irish Volunteers」的男人,連同二百名平民兵Citizen Army,
在都伯林武裝起義,宣佈建立共和國。經過一星期的內戰,四百人(有叛軍,平
民和英軍)死亡,都伯林市中心被毀,叛軍投降,十五名領袖被捕,其後被判死
刑。這刺激了更多愛爾蘭人支持革命運動。
1918年十二月,愛爾蘭舉行大選。大多數英國國會的愛爾蘭議席由新芬黨(Sinn
Fein,意思是:孤單的我們)當選,但他們已事先聲明不會到英國國會視事。新
芬黨在都伯林成立自己的議會,稱為愛爾蘭議會Dail Eireann,並立即通過復活節
起義的共和國宣言。
駐守英軍與「愛爾蘭共和軍(Irish Republican Army (IRA),愛爾蘭志願軍的新名
字」開戰,有過百人被殺,包括二十三名平民和英軍。史稱「血腥星期日」,時
為192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游擊戰繼續升級,戰鬥不絕。1921年七月,雙方宣告停火;同年十二月,愛爾蘭
議會和英國政府簽訂〈英—愛條約Anglo-Irish Treaty〉,承認愛爾蘭南部和西部二
十六郡組成「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成為大英聯邦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的一員。但暴力很快就爆發,這一次是愛爾蘭人的內鬥:一幫人要求全
面脫離英國獨立,另一幫願意成為自治領區,加入聯邦。兩派內鬥死傷過百。
內鬥期間,英國政府批準愛爾蘭自由邦的憲法生效。自由邦的政治地位和同屬大
英聯邦的加拿大相同:要向英國皇室宣誓效忠,和英國有權廢除議會已通過的法
案。
1930年代,自由邦在Eamon De Valera領導之下,尋求結束英國干預愛爾蘭內部事
務的影響,取消向皇室效忠的宣誓,又通過法例加強愛爾蘭的經濟自給自足。
1937年,議會通過第二份憲法,廢除自由邦,改國號為「愛爾蘭Ireland (Erie)」。
這個獨立民主國家以總理為國家元首,首相統領政府,立法機構採用兩院制。。
1949年四月十八日,復活節星期一,英國結束七百年的愛爾蘭統治,愛爾蘭共和
國宣告成立,廢除對英國皇室效忠。英國保留北愛爾蘭六郡的宗主權。在隨後幾
十年,北愛爾蘭天主教徒(佔人口33%)和基督教徒(得到英方支持)對立,導
致經常暴力和恐怖主義。1990年代,在北愛爾蘭、愛爾蘭和英國有三千四百人無
辜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