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19 14:28:15瀏覽331|回應0|推薦3 | |
由核磁共振來觀察活人大腦線上工作情形,這台遺棄是地球磁場的六萬倍,核磁共振是計算你帶氧血紅素和去氧血紅素之間的差異;正子斷層掃描是直接算葡萄糖的代謝。因此以前我們稱大腦是slient lobe(寂寞的腦),不知道它作什麼,可是現在知道它是一個人的人格所在,不同區域各司其職。腦容量之前腦是仰制自己不要從事某些行為,它是掌管總量分配計畫、策略工作記憶…....等等的地方,最主要是決定做事情的先後次序。頂葉是管理空間的,愛因斯坦這部分比一般人大百分之十五。但是腦大不等於聰明,因為他的腦並不比一般人大,只有一千二百三十克,然而以他的身高比例換算,他的腦部容量應該有一千四百克。二十一世紀資訊爆炸,必須能夠快速吸取訊息。我們眼睛一分鐘可閱讀四百字、說話一分鐘只有一百六十五至二百五十字。通常聽演講者照著講稿唸時,你會發現你眼睛移動比他唸的速度快很多。 我們的前腦最晚成熟,胎兒在母體內一分鐘長二十五萬個神經細胞,初生時腦中有十的十二次方之多,因此當我們出生後不再長神經細胞,而是在修剪。它先給你數量龐大的神經細胞,看你環境需要哪些,用不上的就修剪掉。因為大腦佔我們太多能源,一個人腦大約三磅,佔體重的百分之二,但是用去百分之二十的能源。尤其在母體內,百分之七十八的養分送進來,是先到腦部。你可以看嬰兒十八個月,正好language born孩子開始講第一個字,開始說句子。language born時,所有的能力、所有能源要拿來學習母語,當你出生時,大自然不知道你會生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點,所以先給你各種資源。大腦的神經在包神經髓鞘這個絕緣體時,運動皮質區、感覺皮質區是最早包完成的。人的腦由初生時長到現在的四倍大,最主要就是在長髓鞘。神經細胞因出生後不再生長,只有增加神經的髓鞘。當髓鞘出問題就會像「羅倫佐的油」和多重性纖維硬化症,都是髓鞘出了毛病所造成。所以「二歲之內的孩子不可喝脫脂奶粉」,因為神經外面包的髓鞘是髓磷脂,細胞膜本身即為髓磷脂,都需要脂肪。女人會胖是對的,因為身體脂肪少於百分之十七是不會懷孕的,所以不能很瘦。 孩子會爬之後,會將地上撿起來的東西放進口中。因為各種系統的髓鞘都還未包完成,孩子一出生是個近視眼要一歲半眼睛才恢復正常,所以小時候他要靠感覺皮質區已包完成的髓鞘,來幫助他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智慧是神經連結的密度在胎兒的神經元旁邊有很多細細的樹狀突連結,但是長大以後沒有跟別人連接,他的連結會被消掉。由此可知,小孩非常有創造力,你跟他講一件事,他會突然冒出一句話你想像不到的事。因為大腦之中電流在走,聲波、光波傳至大腦全部換成電波,然而神經學習最主要的機制在於經驗促使神經的連結,使訊息在環境一出現時,你馬上看得到它,由此可見經驗的重要。學習一定要是主動,在生活中坐人家的汽車去餐館,坐三次還是不認得路,但是自己開車,你只要一次就可以了,這就是神經連接的關係。童年生活影響成年後適應環境的能力在孩子零至五歲是大腦成長很重要的時期。由核磁共振得知,十個月大的嬰兒,大腦活化程度跟成人一樣。四歲半時,到達成人的一倍半,至九歲又回至成人的程度。童年的情緒、童年生活對免疫系統影響很大。我們發現從小快樂正常的孩子,是比較樂觀的,碰到挫折比較能平復情緒。而壞習慣養成後,靠老師或靠以後出社會去改會非常困難。語言學習不受年齡影響一直認為「只要英文好就什麼都好」是一個很錯誤的觀念。事實英文好,只是發音正不正確,講話的內涵才是最重要的。母語確實有敏感期,動物才有關鍵期。科學家由實驗得知:人類大腦中有語言學習機制,一經啟動後不斷學習。人類右腦可讀、可看字,不能說話;左腦可講話。在美國認為現在世界經濟重心往東方移,他們將來培養出來的人是要能講東方語言的,家長希望孩子未來要經商或需要與東方接觸的,從小就讓他進入雙語學校。他們的雙語學校是早上所有課全部用中文上,即使跟老師告狀,也是用中文講,經老師糾正過的錯誤,你還要跟著講一遍。下午換英文,所有課用英文上。塑造出不同的環境,讓孩子學習標準的語言,孩子可塑性強,可以讓他接觸不同文化,多方學習。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