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之六
2009/07/02 16:55:33瀏覽636|回應0|推薦3
【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之六

花蓮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花蓮

在花蓮溪口一帶,由於外海港灣有黑潮暖流由南向北流,碰到凸出的海岸地,溪水注入和海浪衝擊形成「洄瀾狀」,漢人見了,就把這處海港叫做「洄瀾港」;由於台語「洄瀾」和「花蓮」發音相近,清代時雅化為「花蓮港」,日據時期簡稱「花蓮」。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73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0

2鳳林

地名由來有二說: 

1.舊稱「馬里勿」,為上坡之意。早期森林茂密,木蘭繞樹生長就如鳳鳥展翅,漢人來開墾就命名為「鳳林」。

2.另一說法是由於清代屬台東直隸州「奉」鄉,「奉」與「鳳」同音,且位於「西鳳林山」東麓地區,南有「鳳」信村,北有「林」榮村,故位在中間交通要站稱為「鳳林」鎮。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95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9

3玉里

舊稱「璞玉閣」,一說是阿美族的譯音,意義為灰塵,因秀姑巒溪縱貫境內,若久不下雨則溪水乾涸,風吹沙土灰塵蔽日。二說是出自「派派可」之譯音,阿美族稱「蕨」為派派可,本地以產蕨得名。三說為此地大理石就如未磨的「璞」玉「石」,官兵在此又建立「閣」樓街道,故稱「璞玉閣」。日據時期簡化地名,因「璞」是未磨之「玉」,故改稱「玉里」。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87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4

4新城

昔日泰雅族稱新城一帶為「大魯宛」,漢語譯做「哆囉滿」。清嘉慶年間,淡水廳吳全率領所募到的民眾到此墾荒,太魯閣社民屢出攻擊,就築城防禦,取名「新城」。在公文首見是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閩浙總督沈葆楨,奏准開築台灣後山三路,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羅大春築北路自宜蘭、蘇澳至花蓮,路通後移民在此地建立新聚落,故命名為「新城」。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94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4

5吉安

清代此地為阿美族崇爻九社之一『竹腳宣社』的所在地,日據時期稱為『七腳川社』,後有日本移民於此,稱為吉野村,台灣光復後設「鄉」,因吉野二字含有日本語意色彩,且為求各族和平共存「吉」祥「安」定,故稱「吉安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03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6

6壽豐

本鄉舊稱「里鬧」,泰雅語叢林之意,後來為阿美族狩獵地。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羅大春築北路自宜蘭、蘇澳至花蓮,在奇萊山一帶有一小山北側天然湖泊,潭中有許多鯉魚,稱之「鯉魚潭」,潭南方的小山稱「鯉魚山」,壽豐位於鯉魚山南端,故又稱「鯉魚尾」。台灣光復後取附近的「壽」村及日據時期日本移民村「豐」田村之壽豐二字,合稱「壽豐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14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8

7光復

這一帶為阿美族馬太鞍社域,到了民國二十六年,日人改馬太鞍為上大和。光復後有鑑於大和為日本上古國名又為其民族名,於是改稱為光復。

8豐濱

清嘉慶年間,本地居民以阿美族為主,他們社名的漢譯音為『貓公』,所以往昔此地稱為『貓公』,日據時期是隸屬於鳳林郡新社庄。光復後因貓公二字地名不雅,又因本鄉東臨太平洋,漁產豐富,海岸風景宜人,故改名為「豐濱鄉」。 

(花蓮縣壽豐鄉公所編印。花蓮縣壽豐鄉簡介)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76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9

9瑞穗

本地阿美族稱「可可」,意為平原遼闊之意。漢人稱『水尾』,因為此地位於富源溪、紅葉溪水納入秀姑巒溪末段,東入注海的各溪尾之處,所以得稱。日據時期日本移民來此,鑑於此地稻米農作結穗纍纍,而以日本神社「豐葦原之瑞穗國」的字句改稱「瑞穗」,祈求豐收。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23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1

10富里

本鄉開發始於清道光九年(西元1892年),由於地廣人稀,土壤肥沃,漸漸形成聚落,稱為「公埔」,即指「公有待墾的一片小小平原」,為平埔族公共牧場。民國二十六年日人以土地肥沃,取「富裕鄉里」吉祥之意,更名為「富里」。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34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8

11秀林

秀林是太魯閣群泰雅族社名之譯音。社名原義是菅茅經砍伐燒燬後,再長出幼牙之處。現名除譯其音外,又寓意『山林之秀』。

12萬榮

萬榮是日據時期的『森阪村』。民國四十七年改名「萬榮鄉」,地名由來是因為該村在萬里溪南岸,所以取『萬』字,加吉祥義之『榮』字拼成。(花蓮縣萬榮鄉公所編印,花蓮縣萬榮鄉鄉政簡介)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52

13卓溪

此地原稱「巴內大」,由於當地溪流除大雨外,終年無水,所以昔日名為「乾溪」。光復後成立鄉治,改名「卓溪鄉」。鄉名取自布農族中布農族群卓社、卡社群之譯音。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86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83

 

 

 

台東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台東

清光緒年間,台灣建省之後,增設直隸州於此,當初以其位居台灣之東部,故命名為台東直隸州,『台東』之地名便是由此而來。 

臺東以前為卑南、阿美族定居之地,清咸豐五年才有漢人與平埔族移入,道光年間形成聚落稱「寶桑莊」,光復後設鎮「臺東鎮」,民國六十五年升為市。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529

2成功

成功昔稱為『麻荖漏』,是當地阿美族『麻荖漏』社的漢譯社名,民國九年時,改稱為新港,由來於當地為東海岸輪船重要停泊港之一。光復後,以其相近之日語讀音,改以吉祥的近音字『成功』為地名。

3關山

本鄉原名「里壟」,由高山族語「ㄉㄧ ㄌㄢˋ ㄉㄧ ㄌㄢˋ」,即「紅蟲」翻譯成音。民國四十三年更名為「關山鎮」。因為本地的山勢逼近,就像一個關隘,故有『關山』之稱。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549

4卑南

因為本地為卑南族之卑南社的聚落,所以稱為『卑南』。 

一百八十多年前卑南族大頭目「鼻那來」(Pinara)聰明蓋世,傳說有漢人血統,建立典章與納稅制度,發展迅速統治臺東縱谷,又控制附近大族,荷蘭人稱為「卑媽拉」(Pimala),漢人簡稱為「卑南」。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564

5大武

本地原為排灣族巴卡羅群分佈地帶,位在南部中央山脈「大武山」餘脈之南,所以原稱為『南大武』,日據時期改稱「大武」,而沿襲至今。(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31

6太麻里

本地昔稱朝貓籬,其義不明。是太麻里溪出海口沖積成的肥沃三角洲平原,「太麻里」就是原住民土著話,指太陽照耀肥沃的地方。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58

7東河

本地舊稱為『大馬武窟社』,這是由阿美族的譯音轉換而來的漢字,其意思為『投網捕魚之處』。光復後,以其位在台東海岸山脈東側最大河川馬武窟溪之東端河口位置,而改稱為『東河』。

8長濱

本地舊稱為『加走灣』,是阿美語的漢字譯音地名,其意思為『守望之處』,在以前清軍來攻之時,阿美族人曾在此瞭望清軍之動靜。民國二十六年時,因為本地位在海蝕岩台上,其下為石坑溪所形成之沖積扇,堆積物砂礫連續很長,故改稱為『長濱』。

9鹿野

地名由來有二說: 

日據時期日本移民來此開墾種植甘蔗,由於附近有原住民「鹿寮」社,又多「野」生景觀,故稱「鹿野」。

本鄉昔日為荒野之地,常有鹿群棲息,故稱「鹿野」。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586

10池上

由於本地之東南方有一大水池,因此乃以聚落是位於大水池之西北方,故稱此地為『池上』。

11綠島

本鄉以島名為鄉名。本島舊稱為『火燒島』,另一舊稱為雞心嶼,即以該島之形狀類似雞之心臟而名。 

火燒島地名之起源有二說:

相傳島上漁民出獵海上,遇風雨常迷失,故經常在山頂燃燒柴火為標識,遠望之而稱為火燒島。

相傳百餘年前漁船在傍晚歸航時,遠望這座被夕陽染紅的島嶼,就

如熊熊火焰包圍一樣,故稱火燒島。

光復後政府因鑑於名稱不雅,並在島上展開綠化造林活動,所以改稱「綠島」。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02

12延平

本鄉為布農族分佈地,日據時期為關山郡蕃地,光復後則取收復台灣之民族英雄延平郡王之『延平』為鄉名。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44

13海端

『海端』屬布農族生活圈「海多端王」(Haitotowan)社分佈此地,故擇音簡稱為「海端」,海拔一千公尺有海端村。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35

14達仁

本地原為排灣族『阿塱衛社』聚居之地,其意思為『聚集』,即眾多族人,為禦敵需要而逐漸聚集於此。鄉名取自安朔溪出海口平原區的「達仁」村。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40

15金峰

本地舊稱為『虷仔崙』,這是譯自當地之阿美語,其意思為『雞母珠』,後來日據時期時,日人將『虷仔』,以日語中之同音字『金』代之,『崙』續用,而拼成『金崙』鄉之地名,後來又更改為金山鄉,因與台北縣金山鄉重疊,於是又改為現今之『金峰』鄉。 

(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51

16蘭嶼

本鄉以島名為鄉名。蘭嶼原稱為『紅頭嶼』,光復以後,以其為蝴蝶蘭之產地,故改稱為『蘭嶼』。關於紅頭嶼之由來,有以本島形狀類似紅頭船隻浮於水上,或云島上山頭夕陽照射時,遠望之,呈紅色,故有此稱;另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島上之山腹多處有紅土層暴露出,故有此稱。

 

 




★【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http://home.educities.edu.tw/nkhs9323005/%A5x%C6W%A6U%B6m%C2%ED%A6a%A6W%A4%A7%A5%D1%A8%D3.htm

★【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之六★
http://tw.myblog.yahoo.com/nkhs9323005/article?mid=118735
( 在地生活花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igorchair&aid=309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