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之四
2009/07/02 16:45:10瀏覽1565|回應0|推薦2

 【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之四

台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新營

地名由來於明鄭時期在此設鎮屯田。初期因有屯辦何積善等人在鹽水鎮之舊營里屯墾稱為『舊營』,故與之對稱為『新營』。

2鹽水

地名以前叫做鹽水港,在明鄭時期稱為奎庄。在清雍正九年闢為島內貿易港。潮滿海水可及,故與稍北的淡水港對稱為鹽水港。因為以前港道環繞街區,形成彎曲狀,有如半月,所以鹽水港又稱為『月津港』或月港。

3白河

白河街區舊稱為店仔口街,因為白水溪穿流於石灰岩山區,水色白濁,所以改稱為白河街。 

白河舊名「店仔口」,由來是在清乾隆年間,白河是往當時已非常繁榮的商業中心『下茄苳』的必經之路,因此有一吳姓的異鄉人於現在市場的十字路口結廬賣涼水茶點,提供行人休憩場所。店仔口指的就是草廬的門口。後來改稱「白河」的理由是地方人士以「店仔口」不雅,而境內有白水溪從東繞南而西,環村而流,乃以「白河」為名。光復後改為「白河鎮」。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4柳營

地名由來有二說: 

1.柳營舊稱為查畝營(台語),即明鄭時期女宿鎮的屯田之地。今柳營之名,應起自明鄭陸軍鎮名柳宿鎮,柳宿鎮可能與女宿鎮毗鄰而屯,故名。

2.柳營昔稱「查畝營」,即勘查田畝之營部。「查畝營」的地名沿用至民國九年(日據大正九年)。後因本地居民以劉姓居多,劉、柳同音,乃改名為「柳營庄」,光復後改設「柳營鄉」。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5後壁

後壁舊名為後壁寮,意思就是在後方的寮舍。

6東山

東山從前是平埔族洪雅族哆囉嘓社所在地,後來漢人漸增,開墾於此,形成哆囉嘓庄。後來改稱番社街,光復後又鑑於其名不雅,因其在新營東方之山區,所以改稱為東山。

7麻豆

此地以前是平埔族西拉雅族麻豆社址,是台南市附近四大平埔族社之一。

8下營

下營地方是明鄭時期設鎮屯田之地的舊名,依據屯營之相關位置,所以有頂、中、下之別。

9六甲

地名之由來,相傳為鄭成功參軍陳永華駐軍在此開墾荒地,最初依據開墾面積取名有二甲、六甲、七甲等村。六甲位居中心,故取名為「六甲鄉」。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10官田

官田舊稱為官佃,是荷據時期王田之所在地,到了明鄭時期改為官田,招募移民來墾,耕者為官佃,民國九年改為今稱,沿用至今。

11大內

鄉名取自大內村的舊稱大內,以前移民先建北方一小庄稱頂庄,東南方為內庄,因為此地在內方庄,所以得名。 

三百餘年前,楊氏兩兄弟由漳州府龍溪縣遷來。長兄名楊內,住在「內庄」。弟弟名楊石,住於「石仔瀨」,總稱為「內庄」。光復後改為大內鄉。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12佳里

佳里原為平埔族西拉雅族蕭壟社之社域,民國九年取境內地名佳里興之佳里,改舊稱蕭壟庄為佳里街,光復後沿襲為鄉名。

13學甲

學甲即平埔族西拉雅族番社之譯音地名,有一說為學甲即史椰甲社。

14西港

地名由來有二說: 

? 此地東方約三公里處,有直加弄港(今安定),因相對位置關係,本地乃取名「西港仔」

­ 此地昔日大部均屬海埔,西港是濱臨汊港,因位於後營之西,故稱之。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15七股

地名由來有二說: 

1.七股原稱為七股寮,清道光年間有十六股首招佃開墾此地。七股寮即當時由七股首招來的佃戶所築茅寮的地方,後來發展為村莊。

2.據傳此地形成海埔新生地後,有從福建省來台的七名移民,他們連袂前來共同墾殖一魚場,名曰「七股塭」,此後就一直沿稱「七股」。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16將軍

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將軍平台有功,清廷將本鄉內的荒埔地,賜予施琅為世襲之業地,所以得稱。

17北門

北門舊名北門嶼,此地以前是倒風港大潟湖內一濱外沙洲,因其在北方倒風港門戶處之沙洲,所以得名。另有二說為: 

? 它位居臺灣府北方而得名。

­ 它與青峰闕北方出入口有關。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18新化

新化舊名大目降,是西拉雅平埔族(SIRAYA)的古地名,為平埔族大目降社聚居之地。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二年),鄭成功討平大目降社,且將本地規劃為承天府所管轄之新化里,其含意就是取「新歸化之番社」。清朝時設大目降庄,後來漢人移入,日趨繁榮,就改名稱為「大穆降街」。日本統治台灣時,改名為「大目降街」。民國九年,地方制度修改,大目降街改為新化街,是新化郡行政所在地。光復後正式定名為新化鎮。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19善化

由於明鄭時期,本地是屬於『善化里西堡』,民國九年時,將舊稱『灣裡』改為『善化』。『灣裡』是從本地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沿用而來的。

20新市

地名由來有二說: 

1.相傳十七世紀荷蘭人佔據台南安平時,將原居住於該地之西拉雅族人,遷移創建之新社址。

2.相傳三百年前,山內方面的居民,運搬產物往台南府販賣,常在此地樹下休息,苦於無處購買食物果腹,乃鼓勵新港住民(即新和村、社內村)到此地零售食物,以便利往來商客,而後漸漸聚集成一條小街市頭,因此稱之為「新市」。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21安定

本地原稱為『直加弄』,這是譯自當地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之屬社的社名。民國九年時,依據本地在清代時,屬於『安定東里』,便改稱為『安定』。

22山上

山上舊稱為『山子頂』,係因本鄉屬於丘陵地形,境內分佈著許多的小山丘,聚落多建立在小山丘上,故稱為『山仔頂』,後來則改稱為同義的『山上』。

23玉井

玉井在荷蘭占領及清代稱「大武瓏」,是曹族四社熟番-醮吧年社、芒子芒社、宵里社及今楠西鄉的茄拔社等原住民所住。民國九年才以「醮吧年」Tapani的日語近似音「玉井」(日語Tamai)來稱呼本鄉,而沿用至現在。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24楠西

本地舊稱為『茄拔』,這是出自阿里山四社群中『茄拔』社之社名,後來則改稱為『楠西』,這是因為本地在清代時是屬於『楠梓仙溪西里』,後來便將其簡寫成『楠西』,而成為本地之地名。

25南化

本地舊稱為『南庄』,民國九年時,乃取南庄之『南』與其所隸屬『內新化南里』之『化』,拼成『南化』。而『南庄』則是相對於對岸的北寮,位於北寮南方之村落,即稱為『南庄』。

26左鎮

『左鎮』地名之由來,是因為明鄭時期,設侍衙駐兵於轄內之左隅,故稱「左鎮」。(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27仁德

仁德舊稱為『土庫』,係指以竹子編成並塗上泥土的庫倉,這種庫倉是用來儲藏穀子的,由於本地有許多土庫,故有此稱。民國九年時,改以明鄭時期本地所設之『仁德里』為名而改為『仁德』。

28歸仁

本地舊稱紅瓦厝,乃是鄉民多以紅瓦覆屋頂而得名。明鄭時期,因鄭氏勸導歸化,並設歸仁里。光復後改為「歸仁鄉」。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29關廟

此地原名「香洋」,因種植香洋得名。後因境內關廟村20號之山西堂,奉祀關聖帝君,故命名為「關廟」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30龍崎

本鄉名稱由來是在民國九年時,從鄉內的龍船(龍船村)及崎頂(崎頂村)兩地名中,各取一字併成庄名,光復後沿用至今。

31永康

永康舊稱為埔姜頭,因為以前此地未開墾時,為埔姜樹蔓生之荒埔,所以得名。明鄭成功時為部將林、黃等員駐屯之地,稱「永康里」。日據時地名大改革,乃以明鄭時期本地隸屬「永康里」,改稱「永康庄」。光復後改庄為鄉,民國八十一年改制為永康市。 

(臺南縣鄉土教材,民84,臺南縣政府 出版)

 

 

高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鳳山

鳳山舊稱為『下坡頭街』,後來稱為『埤頭街』。由於境內有一弧列狀隆起的珊瑚礁台地,稱為鳳山,所以清代取山名為縣名,稱為鳳山縣。

2林園

本鄉原稱為『林子邊』,因在今日林園、東林二村境內,曾是森林茂密之地,早期移民在其邊緣處建村,所以得名。民國九年改稱為林園,光復後沿用至今。

3大寮

清廷曾將此地一帶之荒埔,賜予平台有功的施琅將軍,以為世襲業產。於是施家招來大批佃農入墾,可能初墾時曾築有大型茅寮於此,所以得稱。另有一說:本地在康熙時百姓聚集休息的場所可分為「溪埔寮」、「潮州寮」、「頂大寮」、「下大寮」等四座,日後,將四寮合而為一,改稱「大寮」。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4大樹

大樹舊稱為大樹腳,相傳在明鄭時期有一將領逐退原住民,屯墾於此,因為在大樹之下建村莊,因而得名。

5仁武

本地在明鄭時期實施屯田時,派駐仁武鎮於此,因而得名。

6大社

大社以前是平埔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支族阿加大社社址,明鄭時期被鄭氏屯兵所驅散,而遷往屏東林邊鄉。民國四十年由於本鄉經濟、文化、交通等均以大社為中心,故取名大社。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7鳥松

地名由來有二說: 

1.鳥松舊稱為鳥松腳,清康熙中葉移民入墾於此地,在鳥松樹(赤榕)下建村莊,所以得稱。

2.原名為「鳥松腳庄」,因昔日,鳥松國小附近,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鳥松古樹,常被往返行人及商旅視為休息地點,故得名。後改為「鳥松鄉」。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8岡山

清康熙年間,閩籍移民入墾於此,當時這一帶為菅茅密生之地,故初墾時稱為『竿蓁林街』。到了清乾隆年間重修府志時,記載有阿公店之名,皆認為有一老翁所開店鋪,故得稱。後來因境內有小岡山、大岡山二隆起之珊瑚礁地形,所以改稱為岡山。

9橋頭

橋頭在清康熙年間叫做『小店仔街』。後來乾隆時期修志,其中記載:『小店子橋,俗稱橋子頭』,便以『橋子頭』取代原來『小店子街』的稱呼。

10燕巢

今燕巢內東燕、西燕二村舊稱為『援巢中』,安招村為『援巢右』,是明鄭時期援剿中鎮與右鎮屯田舊址,故原名「援剿」。燕巢為『援剿』之諧音字。日據時期,日人因同音異義,乃改「援剿」為「燕巢」,沿用至今。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1田寮

田寮一帶曾是明鄭時期援剿中鎮屯墾地域。到了清乾隆末年更有移民入墾於此,因為在墾成之田中築寮成莊,所以得稱。

12阿蓮

清康熙末至乾隆年間,有一楊姓墾首招募大批移民分地開墾,形成阿蓮中路、岡山營等莊。其中『阿蓮』可能出自平埔族西拉雅族社名之譯音地名。另有一說:本鄉古名「阿嗹」。民國三十五年時,楊玉山先生提議本鄉為佛教聖地,而佛家認為阿蓮是彌陀佛居住的淨土,為配合地方特色,宜將地名的「嗹」字改為「蓮」,經鄉務會議通過,便正式定名。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3路竹

路竹原稱為半路竹,因為以前此地居於大湖街(今湖內)與阿公店街(今岡山)之間交通必經地,地當半路上,又有茂盛的竹林,所以得稱。

14湖內

地名由來有二說: 

1.因為境內有一大湖沼,在湖岸內建莊而得名。

2.地名由來是取長治(現大湖方面)、文賢(現圍子方面)兩地區名含義而定。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5茄萣

本地因為在一大潟湖外側砂嘴上,且為茄萣樹茂生之地,因而得名。

16永安

本鄉舊稱「永安仔」,乃因鄉內原設有「新永安仔塭」及「舊永安仔塭」魚塭,寓有永保平安之意,故建鄉之時,地方士紳乃決定以「永安」為地名。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7彌陀

地名由來有二說: 

? 相傳明鄭時本地供奉「阿彌陀佛」,故得名

­ 古稱「瀰羅港」,據中研院研究,應為平埔族語言。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8梓官

地名由來有二說: 

1.梓官地名之由來,似與修造船隻的官匠有關。相傳因修補軍船的官匠聚集於此而有此名。

2.明鄭成功渡台後,本地以王梓的勢力最大,而昔日凡有權勢聲望的先民,均在其名後加一「官」字,以示尊敬。故居民尊敬王梓為「梓官」,故得名。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9旗山

旗山原稱蕃薯寮,因為初期移民築寮於此,並從事種植蕃薯,所以稱為『蕃薯寮』。民國九年,因其東北方有旗尾山,狀似清代蛟龍旗,所以改稱為旗山。

20美濃

美濃舊稱為『彌濃』,其地名之由來,有一說為,美濃地方過去的先住民是曹族四社之一『美壟族』的分布之地。或有可能取自平埔族『瀰力社』與溪名『荖濃溪』,各取一字併成地名。 

清雍正十三年,有林姓兄弟來此開墾,籌建土地伯公廟,其開基碑文上有「瀰濃」等字樣,後定庄名為「瀰濃」,意謂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息之意。甲午戰後,在台日本人因懷念山明水秀的日本故鄉美濃,遂將「瀰濃」改稱為「美濃」。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1六龜

地名由來有二說: 

? 六龜舊稱為六龜里,六龜里源自曹族四社番芒子芒番社名之譯音。民國九年改稱為六龜。

­ 因前後山巖相對,成為六個山巖,狀似龜形,故稱之。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2甲仙

甲仙舊稱為甲仙埔,是阿里山四社番大武壟頭社人所建。此一帶先住民為傀儡番,甲仙埔似出自傀儡楠梓仙之埔地的縮讀,詳細地名由來有待查證。

23杉林

杉林舊稱為山杉林,由來乃因為此地原始景觀為山杉蓊蔚成林之地而得名。

24內門

內門舊稱為「羅漢門」,又稱「羅漢內門」。由來有二: 

? 「羅漢門」原為平埔族語譯而成:羅漢門之『羅漢』是譯自馬卡道族之稱呼烏山山脈以東至楠梓仙溪一帶之地。清代在此地派兵駐守,乃為『門』之由來。羅漢門又以二仁、楠梓仙溪分水界上之大崎,分以東為羅漢外門里,以西為羅漢內門里,本鄉名由此而得。

­ 因有鴻儒避居其地,故取名「羅漢門」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5茂林

地名由來有二說: 

1.茂林原稱『芒子社』(蚊子社),原義不明,後來可能以樹林茂盛而借為地名。

2原名「多納鄉」,為日語「老子」的譯音。民國四十六年,奉命改為「茂林鄉」。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6桃源

本鄉原名雅你鄉(aini),布農族語為「廣大」之意。民國四十六年,奉令改為桃源鄉。寓世外桃園之雅稱。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7三民

本鄉居民以布農族為主,並有少數曹族與排灣族的居民。在光復後,本地才設鄉,由於境內有民權、民族、民生三村,皆冠有『民』字,寓有『三民主義』的政治理想,故將此地命名為『三民』鄉。

 

 




★【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http://home.educities.edu.tw/nkhs9323005/%A5x%C6W%A6U%B6m%C2%ED%A6a%A6W%A4%A7%A5%D1%A8%D3.htm

★【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之四★
http://tw.myblog.yahoo.com/nkhs9323005/article?mid=118733
( 在地生活雲嘉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igorchair&aid=309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