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23 22:05:38瀏覽1934|回應0|推薦67 | |
樂蒂曾演繹《兒女英雄傳》裏的女俠十三妹,一位秀外慧中的妍麗佳人,有著清澈眼睛,「朱唇皓齒,嫭以姱只」。而能叱咤鬚眉的是,這位女子身懷絕藝,俠義肝膽,濟弱扶傾,救人於危難之間。俠女救落難書生,夜破古寺賊亂,成為影視經典的一幕。而當她完成救難任務後,僅是啟齒淺笑,就悄然於曠野風高之中,踏塵而去。 《兒女英雄傳》又名《俠女奇緣》,是文康發表於1849年的章回小說,作者原是要寫一個積善世家的發達史,因此,字裡行間有著封建道德說教、綱常禮教觀念,以及傳統小說常有的玉堂金馬、夫榮妻貴的理想色彩。但小說仍是一部作者人生閱歷的述作,它是古典小說中首部集俠義、公案、言情於一體,又因創作藝術技巧圓熟,仍不失足以傳世的佳作。 十三妹何玉鳳是《兒女英雄傳》中最具藝術典型的人物,在小說前半部深刻地彩畫俠女瑰偉的形象,能救厄扶危,對抗醜惡,仗義疏財,具有信勇兼美的俠女性格。她與落英書生安驥僅僅是萍水相逢,卻在能仁寺的變亂之中,挺身而出,拔刀相助。這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帶動故事發展到高潮,更塑造一位堅強且可愛的女性風采。有學者以為十三妹的形象源自於明代淩濛初的《程元玉店肆代償錢,十一娘雲岡縱譚俠》(《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和清人王士禎的《女俠》(《池北偶談》卷二六),但二段中的人物形象仍然比較隱約,因有文康的筆觸,才能完成了一個完美藝術形象的俠女十三妹。作家在某種程度上突破了封建禮教的約束,讓十三妹能像史遷所傳游俠一般,有著高尚的俠義色彩。
註1香港電影《兒女英雄傳》(The Adventure of the 13th Sister)改編自文康同名小說,於1959年12月31日上映,由樂蒂分飾女俠十三妹及張金鳳。電影摘選小說前部的演出。 2.台灣電影《十三妹》(The Young Avengeress)改編自《兒女英雄傳》,於1969年5月6日上映,女俠十三妹由丁瑩(季景鈺)演出(同年演《人鬼狐》為丁瑩的息影作,之後移居加拿大多倫多)。 3.香港電視劇《十三妹》(The Legend of the Unknowns)改編自《兒女英雄傳》,於1983年1月24日首播,由黃杏秀飾女俠十三妹,劇中少了小說中另一女角張金鳳,另由翁美玲飾雙格格。本劇當年在台灣亦曾播出。 4.「朱唇皓齒,嫭(嫮)以姱只」語出《楚辭.大招》。 5.《兒女英雄傳》又名《俠女奇緣》,作者文康,本書共41回。作者自云,此書「初名《金玉緣》」。署「燕北閒人著」。馬從善序日:「作者文康,字鐵仙(《孫目》稱:一字悔庵,滿洲鑲紅旗人,官至安徽徽州府知府),文襄公大學士勒保次孫。文康出身世家,『以資為理藩院郎中。出為郡守,遊擢觀察。丁憂旋裏。特起為駐藏大臣。以疾不果行,遂年于家,』」馬序又云文康「晚年諸于不肖,家道中落,先時遺物斥賣略盡。」「先生塊然一室,筆墨之外無長物,故著此書以自遣。」書成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後。此書卷首雖然載有雍正甲寅(1734)觀鑒我齋序,又有乾隆甲寅(1794)東海吾了翁弁言,但俱屬偽託。按小說正文曾談及《施公案》、《品花寶鑒》,都是乾隆以後行世的作品。《施公案》刊行于嘉慶年間,《品花寶鑒》刊行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菽園贅談》謂:「《品花寶鑒》行世,《兒女英雄傳》書隨後出」。本書的刊行不會早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另外,光緒戊寅(1878)馬從善作序:「余館于先生(文康)家最久,宦遊南北,遂不相聞。昨來都門,知先生已歸道山。」馬從善是文康的學生,即以寫序時上推30年,約在道光末年、咸豐初年。偽託乾隆年間的東海吾了翁弁言稱:此書「得之於春明市上」,名為《正法眼藏五十三參》,「惜原稿半殘闕失次,爰不辭固陋,為之點金以鐵,補綴成書易其名曰《兒女英雄傳評話》。」小說正文的首回「緣起」說:「這部評話…初名《金玉緣》,因所傳的是首善京都一樁公案,又名《日下新書》。篇中立旨立言雖然無當于文,卻還一洗穢語淫詞,不乖於正,因又名《正法眼藏五十三參》……後經東海吾了翁重訂,題曰《兒女英雄傳評話》。相傳是太平盛世一個燕北閒人所作。」凡此,皆小說家故弄玄虛。馬從善序稱:「文康生平所著無所收拾,僅于友人處得此一編,亟付剞劂,以存先生著作。」「書故五十三回,蠹蝕之餘,僅有四十回可讀,其餘十三回殘缺零落不能綴輯,且筆墨疏陋,疑為夫已氏所續,故意從刊削。」馬序所言,當屬事實。現存最早版本為光緒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八冊二函。【藏首都圖書館】又有光緒六年(188O)還讀我書室主人評點本;光緒十四年(1888)上海蜚英館石印本,亦加還讀我書室主人評點,有圖,十二冊一函,(以上兩種北京大學圖書館均藏)。還讀我書室主人即為董恂,字忱甫,號醞卿,江蘇甘泉縣人,同治、光緒間仕至尚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上海蘇報報館鉛印本,八冊,題《俠女奇緣》;上海申報館排印本;亞東圖書館排印本(1930,附胡適序);上海大達圖書供應社標點本(1934,劉魄生標點);上海啟智書局排印本(1935 ); 世界書局排印本1936);上海新文化書社排印本(1942)等。 6.《兒女英雄傳》若有憾事,就是小說後半部讓女俠成為一個循規蹈矩的貴婦人,她在老學究安學海的薰陶濡染之下,竟使她的俠義性格未得到發展,相反卻轉向俠女的對立面,嚴重破壞地十三妹藝術形象的一體性。顯示作者對於人間社會活動的批判,還是格守傳統封建道德為準繩及歸宿。這也是樂蒂只演繹《兒女英雄傳》前半部的原因吧。 |
|
( 創作|文學賞析 ) |